2024年,江苏化工产业营收突破1.39万亿元,相当于每天创造38亿元产值。这个连续24年蝉联全国化工产值冠军的“超级玩家”,手握全国35%的智慧化工园区、包揽化工园区30强榜单三分之一席位,却在庆功宴上眉头紧锁——土地开发强度突破80%的警报灯已亮,实验室里的5000项专利还在等待“闯关”中试,而长江岸线1公里禁新建政策的倒计时声越来越近。

当传统增长模式撞上资源环境“天花板”,江苏这个占据全国化工产值15%的巨无霸,如何打赢这场“天花板突围战”?能否在2025年建成“创新高地”的冲刺中闯出新路?
成长的代价:资源紧约束下的“三难困境”土地告急: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焦虑”。江苏化工园区土地开发利用率已超80%,叠加长江干支流1公里禁新建政策,全省实际可用化工用地不足峰值期30%。连云港石化基地虽已建成,但苏南传统化工重镇如南通、泰州等地,连10亿元级项目落地都需“拆旧建新”。某园区负责人坦言:“现在引进项目要先算‘亩均税收’,低于50万元/亩的只能劝退。”

要素争夺战:能耗与排放的“天花板”。能耗指标:全省规上化工企业能耗占工业总能耗超25%,但“十四五”期间能耗强度需下降13.5%,企业新上项目常因能评不过关搁浅。排放指标:太湖流域总磷浓度控制、长江大保护等环保红线,使得VOCs、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权成为稀缺资源。苏南某市2023年排污权交易价格同比上涨40%,企业直呼“买指标比买原料还难”。
创新堵点:实验室到工厂的“死亡之谷”。尽管江苏坐拥62家化工领域国家级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强度达2%,但创新转化效率仍受制于两大瓶颈:中试困局:某高校研发出新型膜材料,却因中试基地审批耗时18个月,最终被浙江企业抢先产业化;专利之痛:2023年全省化工领域专利侵权案件增长35%,某企业明星产品刚上市即遭仿制,导致价格腰斩。

向空间要土地:立体化园区革命。垂直工厂: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试点“工业上楼”,将仓储、管廊移至地下,使土地利用率提升70%;飞地经济:苏南企业携技术北上,在盐城滨海沿海工业区建设“反向飞地”,破解土地约束;存量焕新:常州滨江化工园通过关停37家低效企业,腾出土地引进卫星化学等百亿级项目,亩均税收从8万元跃至300万元。

要素改革攻坚战:市场化配置突围。排污权金融化:苏州试点排污权抵押贷款,企业凭“环保信用”可获基准利率贷款,已盘活20亿元环境权益资产;绿电直供:南通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建设风电-化工耦合示范区,园区绿电占比超40%,年减碳90万吨;产能置换券:全省推行落后产能退出补偿机制,2023年通过置换腾出能耗空间相当于2个千万吨级炼化项目。
创新生态重构:打通“最后一公里”。中试特区:在连云港徐圩新区设立全国首个化工中试示范基地,实行“负面清单+容错备案”制,审批时限压缩至45天;专利保险池:由省财政牵头设立10亿元知识产权保护基金,企业遭遇侵权可先行赔付;数字孪生突围:南京工业大学联合盛虹集团搭建“虚拟中试平台”,新材料研发周期从3年缩短至8个月。
站在万亿门槛上的江苏化工,正经历从“物理增长”到“化学反应”的质变。江苏化工的转型阵痛,实则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当土地、能耗等传统要素红利消退,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通过技术突破激活“创新红利”,正在成为破局关键。正如一位园区管理者所说:“过去我们拼的是‘有没有’,现在要比的是‘好不好’。”这场关乎万亿产业命运的突围战,或将为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写下新注脚。这场转型不仅关乎一个产业的生死,更将为中国传统制造业升级提供“江苏样本”。
对江苏化工产业的发展,你怎么看?有什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