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质地柔韧,历经了千年却能传承至今;清冷高贵,像一抹月色,落一地雪光,银也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器具之一。中国银饰文化历史悠久,品类纷繁,从古至今,人们对银器的青睐从未减淡过半分。银器尊贵精致,光而不浮,雅致与端庄兼备,别有一番清高风骨,能够很好地彰显个人的品味与审美艺术。
大理是一个山远水静的地方,看的是风景,留下的是一个梦,梦里或是苍山映入洱海的倒影,或是白云卷入蓝天的痕迹,亦或是古城巷子里的一曲歌谣,更是大理的银饰环佩玎珰。古代西南地区的银子中云南的通海银最纯,后期出现了很多银器加工手艺人。从古至今一直发展过来,代代传承。近代又有大理鹤庆为西藏等藏族地区加工佛教金银用品,各民族地区都有佩戴银饰的习俗,各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手艺。出生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银匠世家的李汕明,从小就耳濡目染,15岁就开始学艺,经过多年的磨砺,年少的他不仅在錾刻工艺上练得炉火纯青。
李汕明从小出生在银饰家族,深受父母影响,很小便对银饰制作过程有所接触,时间久了慢慢地就对这门手艺越来越感兴趣了。虽说出生在银饰家族,但在他十五六岁的时候,为了学到更多的技艺,李汕明便离开父母,独自去拜师学艺。
李汕明经历各种曲折,拜师杨焕龙学习银饰工艺。他的师父是杨焕龙是现任桂林大银工坊责任有限公司银匠手艺师傅,传统工艺美术银匠大师。在杨焕龙的指导下,他学到了很多工艺的制作过程。李汕明吾日三省吾身,拜师学艺期间非常刻苦,加上自己在银饰制作上的天赋,技艺提高得很快,也越来越追求完美,追求工艺的精致。
年轻气盛的李汕明并没有满足于眼前所学的工艺,18岁的时候他毅然独自游历了很多地方,也学到多样的技艺方法,同时也被贵州苗族的各种拉丝工艺、苗族文化所吸引。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李汕明受到苗族银饰文化影响,更加专注于银饰工艺,结合自己的所学与当地大师相互学习交流,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深受藏家与爱好者好评。
提到第一件独立完成的作品,李汕明说道:“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做出最朴实最原始的艺术品,即使它不完美甚至有些丑陋有些幼稚,但是因为有我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有我自己的想法,有我参与整个过程,它就是最有特点的,在我心里就是最独一无二的。我享受这个过程,也享受最终的成果。”
成功总是会眷顾有准备且一直努力的人,2017年11月,李汕明的作品作品《盛夏壶》在第六届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中荣获金奖。谈起当时获奖的心情,他直言开心又激动,很有成就感,也坚定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往后的李汕明不骄不躁,专心设计自己更多的作品,他希望自己的作品不但可以遇到有缘人,还希望收藏者们能好好爱惜自己的作品。
设计是一件饰品的灵魂,而工艺与质量是饰品的生命。李汕明没有因为突如其来的巨大荣誉而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在风景秀丽,四季如春的云南大理,他在山川湖海中寻找灵感,在风花雪月中收集思路,坚持不懈得将各种细微的想法记录下来,并组合设计成他心目中的作品。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在这片风花雪月的画卷里,李汕明身边一直有他的银饰。
每一门工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博大精深,永远学不完。一门手艺唯有传承,才有发展的希望,每个人对于事物的喜欢程度不尽相同,热爱动手,动脑的人,方能悟出一片天地。它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理所当然,只是一定文明时期人们生活窍门的总结。李汕明谈到对银饰工艺的未来道:“我们追求工艺的极致,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时光的推敲细尝。我们也追求文化的传承,每一件作品都倾注着满满的祝福,希望可以让记忆永焕光泽。”
主要成果
2017年11月作品《盛夏壶》在第六届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中荣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