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他成为历史上唯一起事成功的藩王,配得上雄才大略四个字

峯言峯语 2024-07-30 10:04:41

文/峯言峯语

就在夜幕降临的瞬间,朱棣终于看见了皇宫那边腾起的浓烟,半边天空都被遮蔽了。紧接着,熊熊大火四起,火光照亮了整个夜空,噼啪的燃烧声清晰可闻。

原来,建文帝听说北军已经攻入城中,知道自己无路可逃,便下令焚烧皇宫。许多宫人没能及时逃生,被困在火海中。等到朱棣赶到时,火势已熄,但建文帝却踪影全无。

有人报告说,有一具烧焦的尸体,似乎是皇帝。朱棣急忙上前查看,虽然样貌模糊,但有几分相似。

他带着哭音说:“这孩子,真是不知好歹,才落得如此下场啊!”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却觉得松了一口气,对手的消失意味着自己的皇位更加稳固。

诛十族

朱棣首先处决了齐泰和黄子澄,又杀了许多反对自己的人,接着便开始筹备登基的事。

他想到方孝孺,便派人请这位大儒前来,让他撰写即位诏书。没想到的是,方孝孺一进大殿便痛哭不止,哭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方孝孺一点面子也不给,冷冷地回应:“成王在哪儿?”

朱棣愣了一下,硬着头皮答道:“他自己烧死了。”

方孝孺又问:“那为何不立他的儿子?”

朱棣解释道:“他的儿子太小,国家需要成年的君主。”

方孝孺继续质问:“那为何不立他的弟弟?”

朱棣挥手道:“这是我们的家事,你不必过问。写继位诏书,非你不可。”

他命人递上笔墨,没想到方孝孺将笔扔在地上,大声说:“你杀了我吧!”接着,他大骂朱棣是篡位。

朱棣哪里受得了这种气,威胁道:“那我就杀了你!灭你九族!”

方孝孺冷笑一声:“你灭我十族又如何?”

壮志雄心

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成为皇帝,年号永乐。庙号明太宗,后来嘉靖那小子改为明成祖。

永乐皇帝朱棣刚即位不久,京城里便传出一则奇闻:建文帝并未死去,那具尸体是别人的,建文帝早已逃出皇宫。

至于他去了哪里,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人说他出家为僧,隐居修行。这个消息让朱棣心烦意乱。侄子死了还好,顶多被骂篡位;但若他没死,哪天突然冒出来,那麻烦可就大了。

想来想去,朱棣决定一方面治理国家,展示才干,让天下人看看咱的能力。另一方面派人四处寻找乖乖的小侄子,无论死活。

他召来亲信胡淡,让他把所有事都放下,到各地去找我侄子。掘地三尺也要找出来,不然朕心难安啊。

朱棣在治国方面的才能确实远胜于建文帝。他把要做的大事一一列出,决心逐一完成。

第一,就是要削藩,不能让藩王像自己一样再来夺权,这点就有点不讲究,当初他就是打着反对削藩的名义造反的。

第二,要彻底击败北元的势力,避免元朝东山再起;

第三,要严密控制东北黑龙江下游地区,不能丢失;

第四,再来是治理好西南的贵州,设立一个省;

第五,修建一条从四川通往乌斯藏(今西藏)的驿道,把茶叶、丝绸运送过去;

最后,是打开与海外各国的通道,让外界都了解大明,多做生意。

设立内阁

这些大事,每一件都要有人去执行,而当前大臣们是否能听命行事,还是个问题。因此,朱棣认为必须整顿朝政,严加管理官吏。

为了整顿内政,朱棣每天不到四更就起床读书,等候上朝,午间也不休息,下午继续办公,找大臣谈话,夜里睡得很晚。对饮食穿着,他毫不在意,衣服破了也将就着穿。即便如此勤勉,他依然觉得事情多得做不完。因此,他需要得力助手。

因为他老爹已经废除丞相制度,这样他一个人根本处理不完那么多事情。于是,他便设立了内阁,在宫中的文渊阁办公,专门协助他处理政务。

内阁的地位高于各部,实际上相当于丞相。

他选了七个人入阁,包括杨士奇、杨荣、解缙等,都是三四十岁,资历浅但才干出众。

明成祖对他们说:“你们七个就是我的左右手,我们一起好好干,要始终如一。”

七位阁员纷纷表态:“皇上如此信任,我们一定尽心尽力。”徐皇后也招待了他们的夫人,以示尊重。杨士奇等人以为自己是皇帝最信任的人,高兴不已。

用太监,留隐患

没想到,还有一群人比他们更受宠信,那就是太监。

在明朝,太监在朝局中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朱棣规定,所有内阁大臣的奏章和报告必须经过司礼监的大太监审定后,方能呈交皇帝或执行。

这一措施不仅增强了太监们的权力,也标志着他们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朱棣还设立了东厂,由大太监负责监视官员,确保他们遵守法令。

一次,一位官员因醉酒昏睡在内阁,被太监发现并上报。不到一小时,成祖便下令将其免职降级,其高效处理事务的能力令人惊叹。这些措施使得太监成为宫廷内真正掌握大权的重要人物。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朱棣如此重用太监,也为国家埋下了隐患。随着时间推移,太监的专权问题日益严重,甚至超过了东汉和唐朝时期。

尽管如此,成祖所重用的太监中,也有一些特别能干的人,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亦失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原为女真人,在元军被明军击败后被俘,成为太监。由于他学识渊博,能力出众,对东北地区情况了如指掌。朱棣派他多次巡视东北,建立兵营和驿站,有效地管理了广袤的领土。他甚至多次到达库页岛,还在奴儿干地区建立了永宁寺,留下了许多史料。亦失哈因此成为明朝历史上备受瞩目的太监之一。

另一位著名的太监便是郑和,本姓马,因在郑村坝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而受到成祖的赏识。他是回族人,年幼时被俘送入宫中,成为朱棣的心腹太监。

下西洋,宣国威

郑和不仅智勇双全,还精通多国语言,还对佛教和伊斯兰教的礼仪有深入了解。朱棣认为郑和最适合领导海外使节团,远播大明国威。郑和接受任务后兢兢业业,筹备着大船队出海的一切。

在古代,要出海远航,可不能没有强大的造船技术和精通航海的人才。当时的中国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领先全世界,不仅能造出结实的大船,还早已熟练运用指南针等导航工具。这些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广大民众的努力,从宋朝到元朝,造船业已经逐渐形成规模。

郑和等人负责监督船只的建造,同时选拔能够胜任远航任务的人才,就比如郑和的副手王景弘,也是个经验丰富的太监。由于两人都是太监,了无牵挂,便能专心致志地筹备航海事务。

不久后,一支庞大的船队准备就绪。据说船队中有六十多艘大船,其中最大的宝船长达四十四丈,宽达十八丈,足以容纳一千人以上的船员和货物。

船上有熟练驾驶大船的船工、懂得外语的通事,以及精通商业经营的人才。还有专门负责维修、伙食、医疗和财务的人员,无一不是精英。至于官员和士兵,早已经接受过训练。船上不仅备有足够的食物和饮水,还装载了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铜钱、铁器和工艺品,用作礼物或者交换物品。

公元1405年夏天,郑和和王景弘登上了宝船,率领着两万多人的船队从刘家港启程。这样规模庞大的船队出海远航,在当时的世界上独树一帜,任何国家都无法望其项背。

船队迅速驶过大海,途中天气良好,顺利抵达福建长乐,稍事休整后,便向南海进发。

首先抵达的是占城(今越南南部),接着又到了爪哇和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当地的领袖和百姓得知中国船队的到来,无不欢欣鼓舞,犹如过节一般,纷纷聚集在一起热烈欢迎。礼物和货物的交换自不必说,场面热闹非凡。郑和看着这番景象,心里暗自庆幸这次航行必定会一帆风顺。

然而,天不遂人愿,现实总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在旧港,也就是苏门答腊岛的巨港,郑和的船队遇到了一场意外。

当地有个名叫陈祖义的广东人,长期充当南洋海盗的头目,以劫掠致富。得知郑和船队的到来,他立即看中了这块肥肉,计划大干一场。陈祖义起初表现得十分友好,表示愿意归顺朝廷。聪明的郑和嗅出了不寻常之处,虽然约定见面,却提前做好了战斗准备。

果然,在约定的日子,陈祖义率领海盗包围过来,准备抢劫。以往他们只抢商人,却没想到这次碰上了真正的对手。郑和和王景弘都是经验丰富的战士,对此岂会手软?他们迅速指挥士兵进行了反击,最终击败了海盗,陈祖义也被俘虏。郑和下令将他带回国内,交由朝廷处置。

接下来的航行就顺利多了,船队穿过马六甲海峡,经过锡兰山,抵达了印度。整个航程历时两年多,经历了多次的登陆和起航,最终安全回到了国内。

这次历经的第一次航行圆满结束,朱棣对此十分高兴,立即嘱咐郑和准备第二次更为遥远的航行。

郑和随后又率领船队进行了六次航海,共到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了非洲东海岸的麻林地和慢八撒(今肯尼亚)。

七次航行使他结识了许多外国人,目睹了无数新奇事物。这次中国人的海上远航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先例,早于欧洲的哥伦布和麦哲伦。

虽然随行人员多次更替,但郑和从未间断。从三十多岁一直航行到六十多岁,即便年事已高,他依然不懈努力。然而,第七次远航归途中,郑和病倒了。尽管医治无效,他最终在印度的古里去世。王景弘护送他的遗体回国,这位太监毕生献身于航海事业,可谓难能可贵。

修大典,守国门

永乐皇帝派郑和将明朝的声誉传遍世界,其意义深远而广泛。自登基以来,朱棣善于安排军国大事,自觉满意,常常将自己与唐太宗相比,学习他治国理政的智慧。

唐太宗不仅英武,也有文治的才能,而明成祖也不时地推动文化事业。其中,最为显著的一项就是下令编纂《永乐大典》,该书分门别类收录了古代经典,为后人所用。姚广孝和解缙这两位才俊负责总管此事。

然而,《永乐大典》编纂完成后,明成祖因手头事务繁忙,未能亲自阅读此书。眼下,他面临北元势力残留问题,不时惹事生非。于是,朱棣决定迁都北平,从今以后大明朝便是天子守国门。

0 阅读:4

峯言峯语

简介:天文地理,侃侃而谈;古今中外,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