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起,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引发轩然大波,其中“不得将晚自习纳入课后服务范围”的条款被解读为“初中晚自习全面取消”的信号。深圳、云南等地率先实施新政,明确非寄宿制初中不得统一安排晚自习。这一政策看似顺应“双减”大潮,实则暗流涌动。
晚自习的取消并非孤立事件。从上世纪30年代起,晚自习便作为补充学习的传统存在,初衷是提升学习效率、缓解家长压力。然而在“唯分数论”的升学压力下,晚自习逐渐异化为“隐形课堂”——学校借此补课、刷题,学生被迫“卷”到深夜。教育部此次改革,正是要斩断这一恶性循环,将时间还给学生,让教育回归本质。

新政一出,家长群体迅速分裂为两大阵营:
支持派:认为取消晚自习是“救赎青春”。昆明家长廖先生提到,孩子睡眠时间从凌晨12点提前到11点,身体状态明显改善;初一学生家长李女士则认为,此举能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亲子互动。反对派:以初三家庭为主。昆明家长祁女士抱怨:“孩子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冲突,接娃、做饭、辅导作业全乱套!” 更多家长担忧,学校作业转移至家庭后,自己无力辅导,最终只能将孩子推向收费更高的补习班。一项调查显示,超六成家长认为“取消晚自习=变相增负”。一位深圳家长直言:“政策初衷是好的,但中考压力没变,学校效率没提,最后苦的还是孩子!”


面对新政引发的连锁反应,多地已探索差异化解决方案:
弹性托管:深圳允许初中开设自愿参加的晚自习班,由财政或家委会承担费用;家校共管:浙江部分学校引入家长志愿者轮值管理,既降低成本又增强家校互动;课堂革命:武汉试点“30分钟高效课堂”,压缩无效讲解,确保作业在校完成;政策倾斜:人大代表建议对初三学生保留晚自习,或提供免费在线答疑平台。教育专家指出,减负不能仅靠“做减法”,更需系统性改革:降低中考分流焦虑、优化评价体系、提升课堂质量,才能真正让政策“落地生根”。

晚自习的取消,本质是一场教育价值观的重塑——从“拼时间”转向“拼效率”,从“分数至上”回归“全面发展”。政策阵痛期难免,但若借此推动课堂改革、缓解升学焦虑、完善社会托管体系,或许能开辟一条更健康的教育路径。
正如云南家长李女士所言:“取消晚自习不是终点,而是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的起点。” 这场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社会能否跳出“内卷”思维,真正相信:教育不是装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
互动话题:你支持取消初中晚自习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