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种“哄睡”方式,最容易伤到孩子大脑,很多家长每天还都在做

布谷妈妈 2025-04-20 21:38:03

我们带孩子,从来不缺爱,也不缺操心。

可有时候,经验多了也容易“用错地方”。

特别是哄孩子睡觉这件事,做得不对,不光睡不好,还可能悄悄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这4种“哄睡”方式,最容易伤到孩子大脑,很多家长每天还都在做。

一:用“吓”的方式让孩子睡觉

孩子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肯睡。奶奶一急,说了一句:“快点闭上眼,不然外面有狸猫进来吃你!”

结果孩子吓一跳,立马闭上眼,没一会儿真睡着了。

我们可能还觉得,这办法挺好用,哄得快,还省事。

可你知道吗?

这样的“吓唬式哄睡”,其实是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怕”的种子。

一次两次看不出来,可时间一长,就会出问题。

邻居家小孩,从小就被奶奶用“黑猫”“老虎”吓着哄睡。

可他胆子越来越小,不敢一个人呆在一间房,晚上不敢关灯睡,非要开着灯,还经常做噩梦。

孩子是睡着了,可是他是“被吓睡”的。

他睡的不是安稳觉,是提心吊胆的觉。

你以为他在听话,其实他是在害怕。而且,胆子也越吓唬越小。

二:大力晃孩子入睡

很多老人带孩子,特别喜欢抱起来“摇一摇”“晃一晃”,孩子一哭,就摇得更快,甚至边摇边唱边哄。

“我摇得他都舒服着呢,一会儿就睡着。”

可其实,摇得越猛,孩子的脑袋就越危险。

小婴儿的脖子还软,脑袋大,脑子还在发育阶段,摇得太猛,会让脑袋在颅骨里晃来晃去。

这样的大力摇晃,轻则吐奶头晕,重则出血、损伤神经,后果很严重。

医学上叫“婴儿摇晃综合征”。

之前网上就有一个几月大的宝宝,被爷爷用力摇晃哄睡,结果摇成了“脑瘫”。

我们想让他早点睡,可一用力,他脑子先受了伤。

三:拿手机、平板哄孩子睡

你是不是见过这种场面——

晚上九点,孩子在床上吵着不睡,奶奶顺手拿出手机,说:“看看这个动画片,看完就睡。”

孩子立马安静,一边看一边笑。

你还觉得:“这法子真省事,一看就乖了。”

可真相是,手机这玩意儿,本身就是个“醒脑神器”。

孩子越看越兴奋,越看越不想闭眼。

有位妈妈跟我说,她儿子从小就是用手机哄睡,看习惯了,现在不看根本睡不着。

孩子眼睛盯着亮屏幕,脑子停不下来,像上了发条似的。

而且,长时间用手机哄孩子,除了影响睡眠,还会让孩子注意力差、说话慢、情绪不稳。

动画片一放,家长轻松了,孩子却“掉进”了手机里。

大脑中本该分泌“困意”的褪黑素,被蓝光一照,压根出不来。

褪黑素不分泌,孩子就越看越兴奋,大脑根本静不下来睡觉。

四:孩子哭就放着哭,不理

还有一种哄睡法,就是“不哄”。

孩子晚上哭闹,家长说:“让他哭!别理他,哭一会就睡了。”

这个做法,有人叫“哭声免疫法”。有人说孩子哭几天就不哭了,能自己睡觉了。

看着好像是“让孩子独立”,但其实,却是是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想闹,而是想要你在身边,想要那种“有人在、我才放心”的感觉。

你不理他,他哭着哭着就睡了。可你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吗?

他放弃了信任,觉得:哭也没人来,我只好闭嘴。

“你忍得住不管他,他也能忍着不哭。但你没看到,那一夜,他是在心里长大了一块冷漠。”

孩子小的时候,不是靠自己安慰自己,而是靠父母一点点安慰,慢慢学会的。

如果一味冷处理,孩子可能从此对人变得冷淡,长大后难以建立亲密关系,或者情绪容易暴走。

五:真正会哄睡的家长,都用这几招

哄睡,其实有更温和、简单、不伤娃的方法。

我们可以试试:

✔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建立“睡前仪式”。

比如洗个热水澡、讲个故事、听段轻柔的儿歌。这样,孩子的身体自然知道“该睡了”。

✔睡前不看电视不玩手机,也尽量少说话,保持安静。有些孩子越聊越兴奋,反而睡不着。

✔环境别太亮,别太热也别太冷。有时候孩子睡不着不是不听话,而是屋里不舒服。

✔抱着拍拍、轻声哼唱,比摇来摇去更有安全感。

孩子哭了,不是马上一通乱哄乱抱,而是回应他,让他知道你在他身边就好。

孩子是小,但他们的感受一点都不少。我们给他什么方式入睡,他的大脑就学会用什么方式处理情绪。

你家孩子睡得怎样?

1 阅读:282
布谷妈妈

布谷妈妈

每日一篇科普原创,解决育儿路上百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