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宝妈吐槽说:
孩子在家像个小霸王,说不得、管不得,一不高兴就翻脸;
可一出门,就变成了胆小鬼,连句话都说不利索,看谁都怯生生的。
她问:“怎么我的孩子,在家横得不行,出去又怂得厉害?”
很多爸妈,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孩子出现这样的反差,不是性格有问题,更不是“天生胆小”或者“太调皮”。
而是我们在养育中,可能不小心踩进了3个常见的误区。
我们若现在改,还来得及。
一:误区1,在家太宠,出门太护
宝妈说:
孩子在家耍小脾气,闹两句,我们觉得“没事,让他发泄一下”;
出门在外,又担心孩子吃亏、害怕、不会说,就立马帮他“挡在前面”,什么都替他说了。
宝妈踩的误区,就是“在家里太宠,出门又太护着”。
当我们毫无原则地让步,他说啥就是啥,哭一哭、闹一闹,我们马上就让步。
孩子便学会了——在熟悉的地方,用情绪掌控局面。
而去到外面时,我们又事事包办、处处维护,生怕他吃一点亏。
那他就失去了在陌生环境中练胆量、学表达的机会。
我们都希望孩子在外有自信、有担当,但前提是,他得先在生活里练习怎么面对不顺、怎么跟人相处。
而不是一出问题,我们就帮他兜着。
二:误区2,什么都替孩子决定,怕他吃亏、走弯路
我身边有些家长,他们的口头禅是“我来帮你”。
衣服怎么穿,作业什么时候写,和哪个小朋友玩,都替孩子安排得妥妥的。
父母不是不相信他,而是担心他自己做决定会后悔、会犯错、会吃亏。
我们想让他轻松一点,少走点弯路,早点“走在正轨上”。
但越是帮他把路铺平,他越是依赖你;
你越怕他摔倒,他越不敢迈出去。
孩子在安全感足够的前提下,其实很愿意去试、去选、去承担。
只不过,我们太怕他摔跟头,反而挡住了他练习独立的机会。
三:误区3,总爱拿别人家孩子当“参照物”
“你看看人家,作业写得又快又好。”
“你怎么总是慢吞吞的?”
我们不是故意要打击孩子,只是忍不住比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又聪明又懂事?
可是,我们一边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标杆,一边又希望自家孩子自信、开朗,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大人一句无心的话,孩子却可能记很久。
尤其是那些本来就敏感、内向的孩子,听多了,容易觉得:“我不够好”“我就是不如别人”。
于是,他变得越来越胆怯。
他在家,可能会表现得强硬,是在拼命“找回场子”;
可一旦到外面,面对别人的目光和评价,他的心早就软下来了,甚至退回了壳里。
四:怎么帮孩子?
想要帮孩子更有底气,更自信,我们可以怎么做?
①家里有底线,出门给机会
在家里,我们不是不能宠,而是要有“底线”。
当孩子发脾气、哭闹时,我们别一味让步,也别直接呵斥,而是平静地告诉他:“你可以不高兴,但不能摔东西。”
这样他才知道,情绪可以表达,但行为要有边界。
出门在外,我们也别总抢在他前头替他说话,让他自己说。
可以先在熟人面前慢慢练习,比如让孩子自己跟店员说“我要这个”,你站旁边鼓励,别打断。
这就是他练“胆量”的机会。
②情绪可以有,行为要管住
当孩子大发脾气时,我们不要批评,而是先帮他“说出来”:“你是不是因为这个不高兴?”
孩子能慢慢学会表达情绪。
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确告诉他:“你可以生气,但不能打人。”
情绪和行为要分开讲。
等他情绪缓下来,再跟他讨论:“下次不高兴,你可以告诉妈妈,而不是扔东西。”
这种反复练习,能教会孩子如何在情绪中找出口,而不是“乱发火”。
③放手让他自己试,出错也没关系
孩子需要在尝试中学会判断。
我们不妨放手一些小决定:穿什么、先写哪门作业、约哪个朋友玩……
可以提前讨论后果,但让孩子自己选。
哪怕选错了、走了弯路,也是一次成长。
出了问题,我们也别急着责怪,而是说:“这次结果不是太好,但也是一次经验,我们下次就知道怎么做了对不对?。”
他只有在不断尝试中,才会越来越自信、敢做决定。
④把“别人家的孩子”换成“昨天的你”
孩子的进步,最好的对照,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与其说“你看人家多快”,不如说:“你今天写得比昨天整齐多了!”
孩子越是在你的鼓励里被“看到”,他就越愿意往前走。
偶尔失败,我们也可以说:“没关系,我们下次再来。”
当孩子不再活在“比较”中,而是活在“被认可”里,他自然更愿意表达、尝试,甚至挑战。
孩子不是一夜之间变得勇敢,而是在一次次被理解、被信任中,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底气。
愿我们养出的孩子,既有在爱中撒娇的底气,也有独自面对世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