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一位叔叔,他有一个亲哥哥,两人住在同一个村,却有将近10年没说过话了。
即便走在路上,他俩也都偏过头去,当做不认识。
明明小时候吃一口锅里的饭、住同一个屋、挤同一间房,两兄弟却活成了“陌生人”。
其实,我们发会发现,这种手足间淡漠的事情,还真不少。
为什么很多兄弟姐妹,会像“仇人”一样互不来往?原因很现实。
一:父母的偏心,最伤兄弟姐妹感情
我身边有一位大姐,大家都叫她刘姐。
刘姐家里穷,她很早就出去打工,给家里寄钱、供弟弟上学,那时候她一句怨言都没有。
她常说:“我就盼着我弟好。”
可就是这个“最疼”的弟弟,后来成了她最心寒的人。
最让她难过的,是爸妈的态度。
前几年她爸生病住院,她先去的医院,垫了3万块,还天天守在病床前照顾。
可弟弟呢?嘴上说“最近单位忙”,就来了两次,还是空手来的,半句不提钱的事。
她本来也不想多说,想着,这是两人的爸妈,再不济,也得平摊吧。
可她妈的一句话,像一刀子扎进了心里。
她妈说:“你弟工作忙,累死累活的,你别老提钱钱钱的,显得你小气。”
她当时就傻了——三万块是小钱吗?她攒了一两年,都没舍得给自己买件新衣服。
可到她妈嘴里,她就成了斤斤计较的人。
“你弟弟不容易”,这是她从小听到大的话。
小时候弟弟偷了鸡蛋是“淘气”,她摔了碗是“手笨”;
弟弟考试不及格是“压力大”,她考得好是“女孩子读书没用”。
爸爸出院后,她有半年没回去。一提到这事,她就掉眼泪。
从那以后,她心就冷了。
父母家再有什么事,她不再主动问,也不再去凑热闹。
她弟弟后来说她“不念亲情”,可她知道,真正先不念亲情的,不是她,是这个家。
其实,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从来不是天生就有的。
小时候感情再好,只要父母偏心,就能毁个干净。
亲情,经不起比较,最怕冷暖不均。
父母在的时候,兄弟姐妹还能为了脸面维持一下。
一旦父母走了,兄弟姐妹们,就淡了。
二:钱,是最大的“试金石”
亲情这东西,平时看不出来,真要看清,就得等“分钱”的那一刻。
我一个堂叔,平时省吃俭用,走之前,留下一笔钱。
堂叔还没下葬,几个儿女就为“分钱”的事闹了起来。
大女儿说:
“你们平时,谁拿钱孝敬过爸爸?他的钱,不都是我这么些年逢年过节拿的吗?既然你们都没出过一分钱,那这钱,理应还给我。”
老二媳妇不同意了:
“你给的是你的情分,爸爸攒的是他自己的财产。既然留了一笔钱,肯定是几家平分啊。”
第三个儿子不认同了:
“爸爸走的这最后半个月,都是我陪在他身边,给他送饭、洗衣,你们谁在身边了?爸爸走之前说了,我最孝顺,要留一半给我。”
3家人各执一词,谁都不肯退让一步。葬礼也没好好办,架倒是吵了好几次。
旁人一聊起这件事,都纷纷摇头。
曾经一起长大的亲人,到最后,撕破脸面,成了“仇人”。
很多人说:“我们家感情好,肯定不会为了钱翻脸。”
但钱这个东西,不是让人变坏,是让人露出真面目。
有些人,在父母活着时不闻不问,死后却盯得比谁都紧。
有些人,连句“爸走了”都没哭干净,嘴上就念叨着“那个财产怎么分”。
兄弟姐妹之间不是没有感情,但感情也抵不过那一串金钱的数字。
亲情,一旦放到算盘上去算,就注定散了。
三:不是兄弟姐妹不亲,是身份多重了
一位朋友说,她小时候跟妹妹关系特别好,从小睡一张床,一起穿花棉袄,一起挤在昏暗的台灯下学习。
后来她嫁人,妹妹也嫁了人。
刚开始感情还挺紧,隔三差五通个电话,过年也一起做饭、包饺子。
有一次,她带着老公孩子去妹妹家玩,不知道那天是妹夫心情不好,还是他跟妹妹吵架了。
一看到他们几个进门,妹夫就阴阳怪气:“你们家亲戚是真多,今天来这个,明天来那个,也不提前打个招呼。”
然后边说边脸拉得老长,对他们爱答不理。
朋友心里那个难受,说不出来的委屈:这是我亲妹,难道我来看看她,还得先“请示”你?
她当时没说什么,但饭也没吃,就走了。
她老公受了气,也跟她抱怨:“这样的亲戚,以后还走什么?非要眼巴巴来受人家白眼吗?以后少跟他们来往。”
从那以后,她就很少去妹妹家了,不想多跟妹夫打交道。
现实里,多少兄弟姐妹之间的“隔阂”,并不是两个人的错,而是多了第三个人,添了堵、加了醋、挑了事。
本来纯粹的兄弟姐妹关系,加了其他人后,关系就变复杂了。
当众多的关系混杂在一起,处理不好后,兄弟姐妹间,也就慢慢淡了。
其实,很多兄弟姐妹的感情,不是某一天突然就断了。
而是一次次的“算了吧”、一次次的“这事我忍了”。慢慢地,忍成了沉默,沉默成了冷漠。
小时候明明可以为了一颗糖抢得你死我活,长大了却连句“你最近还好吗”都懒得说。
以前吵完架还能哭着和好,现在哪怕再见面,也只是点点头、装客气、聊天气。
可说到底,这世界上,能陪我们从小到大的,不就是那几个兄弟姐妹吗?
吵归吵,怨归怨,心里那个牵挂,其实一直都没断。
只是,有时候我们都太倔了,谁也不肯低头,谁也不想先开口。
到最后,不是不想联系,是已经不会联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