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聂桥
《红楼梦》第五回,一篇美轮美奂的《警幻仙姑赋》向我们展示出红楼第一美女警幻仙姑的绝美风采,令无数人赞叹不已。然而,《警幻仙姑赋》又是如何展示美女风采的,却鲜有人说清,甚至认为这篇美赋只是夸张渲染,堆砌辞藻。产生这样的误解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忽略了警幻仙姑的人物原型这一关键问题。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定是有人物原型的,只不过有的是只取一人为主,有的是集多人特点,不管怎样,一个文学作品要创作一个人物形象,人物原型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红楼梦》中警幻仙姑的人物原型又是何方人士呢?我们土默热红学经过多年的探索,最终确定了《红楼梦》中警幻仙姑的人物形象取自于《长生殿》中的大唐贵妃杨玉环。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仅举两例:
《警幻仙姑赋》说警幻仙姑是:“应惭西子,实愧王嫱”
《长生殿》说杨玉环:“比昭君增妍丽,较西子倍风标”
除了四大美女中最美的美女杨玉环,哪个还有资格与西子和昭君媲美呢?
第二点,警幻仙姑自己交代她:“司人间风情月债”,是在完成《长生殿》中未完成的任务。在《长生殿》的《密誓》一出戏中,天孙织女早就为杨玉环下达了这一任务:“合令他长作人间风月司”。
好了,笔者的专题文章一万多字,在这里就不再一一重复。下面引入本文的正题。《警幻仙姑赋》的三大生活场景还原。
我们既然已经知道警幻仙姑的生活原型,那么《警幻仙姑赋》也一定是围绕着警幻仙姑的生活原型来展开的。那么,是不是用一堆美丽辞藻堆砌起来就能达到塑造人物的目的呢?显然不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离不开生活的。《警幻仙姑赋》作为一篇优秀的作品,正是通过人物原型的典型生活场景,来深化塑造警幻仙姑的文学形象的。
我们说,警幻仙姑的生活原型来自《长生殿》中的杨玉环,那么,其中就一定会展现很多杨玉环的典型生活场景来达到塑造人物文学形象的目的。笔者初步总结出了警幻仙姑赋中的三大典型生活场景,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情窦初开
警幻仙姑赋的一开头最显眼的就应该是“影度回廊”了。“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对于这个影度回廊,权威解释只是以“见曲廊上身影移动”敷衍了事。完全没有看到“影度回廊”背后所代表的是“情窦初开”的少女杨玉环。
所谓情窦初开是指《长生殿》的第二出戏《定情》。这是《长生殿》中的重头戏之一。我们知道,在白居易《长恨歌》和洪昇《长生殿》中的杨玉环正是一个“情窦初开”的怀春少女,正所谓“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在《长生殿》中,唐明皇得杨玉环如得宝,新婚更是设宴赐浴。最后送入洞房。“影度回廊”的一幕就发生在前往西宫的路上。
【前腔】(换头)辉煌,簇拥银烛影千行。回看处珠箔斜开,银河微亮。复道、回廊,到处有香尘飘扬。
这是在《长生殿》的第二出戏《定情》接近尾声的一段描述。初入皇宫的杨玉环正满怀喜悦地前往西宫,去领略爱情的甜蜜。影度回廊正是对这一情景的高度概括。“簇拥银烛影千行”,由银烛照耀下的影子在缓缓移动。而“复道、回廊”又明确地告诉人们,这缓缓移动的影子是回廊上发生。在这一刻值千金的良宵,用“影度回廊”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精彩的瞬间,也反映出一个顶级作家对作品主题的深刻理解及驾驭素材的创作能力。而这感人的一幕由《长生殿》草创,却由《红楼梦》整合完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
此外,《警幻仙姑赋》中的“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也正是从《长生殿》的《定情》一出中演化而来:
(作背看介)恰偷观,凤翥龙蟠,爱杀这双头旖旎,两扇团圞。
龙凤图案,在古代更是皇家的独家标签。
二、霓裳翩跹
众所周知,《霓裳羽衣曲(舞)》在杨玉环的传奇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是美人杨玉环的一张名片,历朝历代文人也是对《霓裳羽衣曲(舞)》大书特书。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两次提到,其他作品如《梧桐雨》及《杨太真外传》等有关杨妃的重要作品均有提及,洪昇《长生殿》更是用了《闻乐》《制谱》《偷曲》和《舞盘》等出戏展示《霓裳羽衣曲(舞)》,《重圆》更是以《霓裳羽衣舞》为大团圆的美满结局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令人回味无穷。
如果说,警幻仙姑的文学形象来自杨玉环,那怎么会少了《霓裳羽衣曲(舞)》的精彩场景呢?确实,我们也在《警幻仙姑赋》中看到了多处关于《霓裳羽衣舞》直接相关的描写,注意,这里说的是直接相关,而完全不用七拐八拐的索隐或探佚之类的。
本文列举的第一个例证是:
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
这里的“回风舞雪”就是证明。用“回风舞雪”之语来证明杨妃的《霓裳羽衣曲(舞)》,一定会招来很多反对,因为从人们一般认知来说,“回风舞雪”的辞源应该是三国曹植的《洛神赋》中的:“流风之回雪”。我不否认,曹子建的《洛神赋》以“流风之回雪”把美丽的洛水之神的形象刻画得十分传神,为后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借鉴。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一点的是,在《洛神赋》问世后,人们更多的是以“流风之回雪”的意境来形容女子曼妙的舞姿,尤其是用于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比如宋代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颜大悦,方知回雪流风,可以回天转地。
清代洪昇昆曲《长生殿》第十三出戏《偷曲》
“云翻袂影,飘然回雪舞风轻。飘然回雪舞风轻,约略烟蛾态不胜。”
因此,《警幻仙姑赋》以“回风舞雪”来展示《霓裳羽衣舞》的舞姿也算是符合情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前面我们举的几例,我们能够准确地判定,《警幻仙姑赋》中的“回风舞雪”是直接源于洪昇《长生殿》中的描写,而非是《洛神赋》或《杨太真外传》。请大家注意几部作品的用词的细微差别。
1、流风之回雪——《洛神赋》
2、回雪流风——《杨太真外传》
3、回雪舞风——《长生殿》
4、回风舞雪——《警幻仙姑赋》
《洛神赋》所用的两个动词是“流”和“回”,《杨太真外传》同样使用了这两个动词,而到了洪昇《长生殿》中,两个动词之中的“流”改成了“舞”。而《警幻仙姑赋》恰恰是沿用了《长生殿》中的这个“舞”而非《洛神赋》中的“流”。那么,《警幻仙姑赋》的“回风舞雪”是不是描述《霓裳羽衣曲(舞)》还不清楚吗?
在这里还要顺便说一下这个纤腰楚楚。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就凭纤腰楚楚就能够否定杨玉环为警幻仙子的原型人物了。因为在记载中,杨玉环的胖是出了名的,历史上还有“环肥燕廋”的说法。在《杨太真外传》中唐明皇以杨玉环太胖不能像飞燕一样跳掌上舞揶揄杨玉环。
然而,到了《长生殿》中,杨玉环的确化身了“纤腰楚楚”。在第十六出《舞盘》,在自己的生日宴上,杨玉环像赵飞燕一样跳起了掌上舞,如果没有“纤腰楚楚”,何能如此。在第二十一出《窥浴》,侍女们更是看到了杨玉环的“纤腰”:
“不住的纤腰抱围”。正所谓“肥环”也“纤腰”。杨玉环之美,尽在舞姿之中。
《警幻仙姑赋》中还有一句“仙袂乍飘兮”也是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的“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曲”。
除了《警幻仙姑赋》外,《红楼梦》还是利用各种机会来展示《霓裳羽衣曲(舞)》的风采。第五回警幻仙姑请出了十二仙女:
一语未了,只见房中又走出几个仙子来,皆是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
霓裳蹁跹尽在《红楼梦》之中。
三、曲江盛事
曲江苑始建于隋,盛于唐,毁于安史之乱。作为皇家旅游胜地,尤其受唐明皇的青睐。著名的“曲江流饮”就是唐明皇为及第状元在曲江苑举行的盛事。每年的三月三,他都要带皇宫嫔妃及重要官员前去曲江苑采风。杜甫的名篇《三月三》即是对此情景的真实描述。洪昇《长生殿》为此专门创作了《楔游》一出戏。
曲江流饮
作为展示警幻仙姑原型大唐贵妃杨玉环风采的《警幻仙姑赋》,对曲江轶事也是情有独钟。警幻仙姑赋的一开头就把曲江的风貌展露无遗: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
在词典里,对坞的描述是:“水边建筑的停船或修造船只的地方;地势周围高中间凹的地方。”曲江池正好符合这一描述。作为一个大池塘,水面一定是低于岸边的,正好是“周围高中间凹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岸边遍种柳树也是曲江池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把曲江池称为“柳坞”是再恰当不过了。同时,曲江池中的荷花,又使曲江享有大唐芙蓉园的美誉,称为花房一点不为过。
大唐芙蓉园
当然仅凭柳坞和花房的描写,还不足以展示当年的曲江盛事。警幻仙姑赋接下来又以多个鲜活事例,把我们带回到当年曲江苑。
“其文若何,龙游曲沼。”这个“龙游曲沼”的确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龙在水泽中游动”(百度百科语)与仙女警幻仙姑有什么关系呢?
在通行的解释中,只是把“曲沼”看作了“曲折迂回的池塘”,而忽略了“曲沼”的历史典故。而我们在深入研究曲沼一词,发现了在唐代,曲沼其实就是曲江池的代称: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颠饮》
长安进士郑愚、刘参、郭保衡、王冲、张道隐等十数辈,不拘礼节,旁若无人。每春时选妖妓三五人,乘小犊车,诣名园曲沼,藉草裸形,去其巾帽,叫笑喧呼,自谓之“颠饮”。
除了那个赫赫有名的曲江池,长安城外还会第二“名园曲沼”吗?
唐代秦韬玉《曲江》一诗更是直接把曲江称为曲沼:
曲沼深塘跃锦鳞,槐烟径里碧波新。此中境既无佳境,他处春应不是春。
那么确定曲沼即为曲江对解读警幻仙姑赋有何意义呢?如果我们把曲沼简单地看成一个池塘的话,无论是龙或者其背后隐喻的真龙天子到一个池塘里游泳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曲沼坐实皇家旅游胜地曲江池,那这个龙游曲沼就丰满起来了。我们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是被看作是皇帝的象征。所以龙游两个字也代表着皇帝游览。连起来就是皇帝游览曲江(曲沼)。在历史上皇帝游曲江在隋唐时期非常流行,但诚如我们前面所说,在曲江最能玩的就是唐代开元天宝皇帝唐明皇李隆基。也就是说,“龙游曲沼”是开元天宝时代的象征。而在“龙游曲沼”的过程中,杨贵妃一直跟随左右,还包括权极一时的杨国忠及杨氏三姐妹。“龙游曲沼”仿佛为我们翻开了一段开元天宝的历史。曲江(曲沼)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随着安史之乱,曲江池被毁于一旦,我们也只能通过文人的笔触来领略曲江池当年的风采。
在《长生殿》中,洪昇重点创作了一段故事。在三月三曲江宴会上,唐明皇单独召杨贵妃的姐姐虢蝈夫人侍宴,并在席间与其眉来眼去,引得杨贵妃愤然离席。并引发了后宫的一场风波,杨玉环被唐明皇撵出皇宫,从而引发了杨家的一场危机。这正是警幻仙姑赋中所说的“出没花间兮,亦喜亦嗔”。首先,以花间代指曲江苑(大唐芙蓉园)完全没问题,而这个嗔正好与这一事件相符。人们在讨论这个嗔时,简单地把嗔等同于生气,从而给出了“不论生气还是高兴,总是很美的”这样滑稽的解释来。其实这个嗔字和一般意义上的生气是不一样的,往往是发生在最亲近人之间甚至是家人之间,所谓嗔怪或娇嗔,这个嗔字带有责怪,还有点撒娇的意思。而在花间(曲江苑)发生的故事中,冲突双方正是最亲近的夫妻,其他的当事人也是杨贵妃的姐姐。因此,杨贵妃在这件事情上的发怒符合嗔的要件。在《长生殿》中这一事件的当事各方也把杨玉环的这一举动定义为嗔。
前来危机攻关的杨贵妃的另外两个姐姐秦国夫人和韩国夫人对妹妹的定位就是“娇嗔”两个字:
(老旦起,背介)细听裴家妹子之言,必有缘故。细窥他个中,漫参他意中,使恁娇嗔。恁使娇嗔,藏头露尾,敢别有一段心胸!
在风波中进退两难的丈夫唐明皇对爱妃的娇嗔也是深有体会:
【下小楼】喜得玉人归矣,又愁他惯娇嗔,背面啼,那时将何言语饰前非!罢,罢,这原是寡人不是,拼把百般亲媚,酬他半日分离。
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需要原型,这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而通过复制原型人物的典型生活场景来使文学人物变得更加有血有肉。这一点,我们通过《警幻仙姑赋》看得一清二楚。本文只是忠实地记录事实,无须更多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