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特朗普政府宣布计划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征收高达150万美元的所谓“服务费”。消息一出,最先破防的却是美国人。
1、特朗普新政:用“服务费”来扶持造船业
这项提议获得了国会两党的支持,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一些议员都站出来表示这个措施有利于“国家安全”和“供应链安全”。他们似乎希望借此来重振本土的造船业,让美国在这场关于海上的“大国博弈”中占得先机。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举措真的能让美国造船业“再现辉煌”吗?
想象一下,如果每艘中国船只必须支付高额费用,那么美国的港口会变成一个个收费站。而这笔巨额账单最终势必会转嫁给美国企业和消费者。这种操作,难道不会导致大家对“美国产品”的价格望而却步吗?
美国航运、出口和农业行业纷纷跳出来为自己“鸣不平”。他们认为此举“适得其反”,将撼动本已岌岌可危的经济基石。航运行业发出“哀鸣”:如果真要重振造船业,那就别拿我们当“炮灰”啊!
2、听证会上的激辩:推动美国造船业的“代价”?
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3月24日举行的听证会上,场面一度十分激烈,正反双方都表达了各自的看法。支持政策的议员和反对政策的行业代表唇枪舌剑,仿佛这不是一个关于“服务费”的讨论,而是一场有关美国经济未来的思辨。
那些支持者,主要是国会中的一些议员,他们坚信这一政策将有助于振兴美国造船工业。一位共和党议员甚至慷慨陈词道:“我们的造船业惧怕不公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但他忽视了这样一个现实,即美国的造船厂短时间内无力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更何况是取代中国这个全球造船巨头。
要知道,美国航运公司中,大多数都依赖于中国制造的船只。某美国航运公司,其船队中16艘船都是中国制造的,他们要么支付这笔费用,要么更换船只,那将会是一个巨大的财务负担。
归根结底,特朗普政府打算通过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来提升国内造船能力,但直接面对的仍然是长时间的产业调整期和深厚的市场竞争压力。一个需要数年才能有效果的计划,却因这些政策可能迅速引起的连锁反应而受到质疑。
3、政策背后的阵痛:从物流危机到国际反制
消息称,26日美国还会召开另一场听证会,也就是说,距离“对中国船只收取服务费”一事敲定已经进入了最后倒计时阶段。但面对美国各行各业的反对浪潮,特朗普不得不三思而行。
如果美国继续坚持这一政策,可能导致的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做好了抢占市场份额的准备,比如煤炭领域。美国煤炭委员会就警告说,这一费用将中断煤炭运输谈判,而在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拥有更充足的煤炭储备,可以随时填补市场空缺。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试图通过设立造船办公室以及提供特殊税收优惠来复兴造船业的做法,似乎显得力不从心。美国的造船业早已江河日下,在制造业衰退和劳动力短缺的双重夹击下,目前仅能艰难维持现状。
日媒曾指出,中国的造船能力已是美国的200倍以上,而美国自己的造船厂连建造最尖端的舰艇都感到困难。特朗普政府这一政策似乎只是在自欺欺人,殊不知在振兴造船业的宏伟理想背后,是美国经济可能付出的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