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拍板!华为上汽要造15万智能车:激光雷达成本砍到200美元

尔東陈谭 2025-03-29 23:01:44

华为上汽合作细节曝光了!2025年2月21日,上海黄浦江畔,上汽集团与华为终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这场被称为“中国汽车产业最重磅联姻”的合作,让华为鸿蒙智行版图扩张至第五“界”——尚界。

但更为震撼的是,华为与上汽正联手,或许要打造20万元以下市场的 “智能汽车新物种”。

一、任正非拍板:为什么是上汽?

去年11月广州车展前夕,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带着核心团队飞赴深圳,与任正非、余承东的闭门会谈成为合作的关键转折点。

正非的 “意外之喜”

在华为深圳总部的午餐会上,贾健旭抛出的 “嫁妆论” 让任正非眼前一亮:“上汽的平台德国人都在用,为何华为不能用? ” 他指的是上汽自主研发的“星云”纯电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支撑了飞凡、智己等高端品牌,更被大众、奥迪等国际巨头引入欧洲市场。

任正非当场拍板:“上汽好,我看上汽有希望,可以合作。 ”

余承东的 “成本困局”

华为鸿蒙智行此前已与赛力斯、奇瑞等合作,覆盖25万 - 100万元市场,但20万元以下的“海量市场”始终是短板。 余承东坦言:“我们的智驾和智舱成本下不来,造20万以下的车会亏死。 ”

而贾健旭的回应直击要害:“这个价位上汽来填,我负责把整车成本压到极致,你负责把智能系统成本砍下来。 ”

二、尚界出世:华为“灵魂”与上汽“躯体”的化学反应

双方签约后,合作进入 “光速模式”,半个月完成供应商发包。基于上汽荣威ES39车型改造的首款尚界SUV,从立项到供应商锁定仅用15天,创行业纪录。

华为团队“入驻”上汽:华为ADS 3.0智驾团队已进驻上汽安研路研发中心,与上汽工程师联合开发。

成本 “腰斩” 的秘密:激光雷达成本降至200美元:通过规模化采购和自研芯片,华为将原本3000美元的激光雷达成本压缩至1/15。

上汽 “星云” 平台复用:该平台已实现年产 50 万辆的规模效应,分摊研发成本后,单车制造成本比竞品低 12%。

首款车型的 “颠覆配置”

定价15万 - 20万元:搭载华为 ADS 3.0 智驾(支持城市 NOA)、鸿蒙座舱 4.0,纯电续航超 600 公里。

“油电同价”策略:对比同级燃油车,尚界车型在智能化配置上实现 “降维打击”,例如 L3 级自动驾驶的硬件成本仅为传统方案的 1/3。

三、行业震动:20万元以下市场的 “狼来了”

华为的 “阳谋”:

鸿蒙智行2024年销量44.5万辆,但20万元以下车型占比不足5%。 尚界的加入,将填补这一空白。 更关键的是,华为要通过尚界实现 “科技平权”:让15万元级车型也能用上激光雷达、昇腾芯片等高端配置,彻底改写行业规则。

上汽的 “逆袭”:

作为连续18年销量第一的传统车企,上汽在新能源转型中一度陷入 “大而不强” 的困境。 与华为合作后,其制造能力与华为的智能技术形成 “双轮驱动”。 贾健旭直言:“我们要把失去的 5 年时间连滚带爬地抢回来。 ”

对手的 “恐慌”:

比亚迪宋 PLUS:月销3万辆的爆款面临直接竞争,其搭载的 DiLink 系统在鸿蒙座舱面前显得 “不够智能”。

特斯拉 Model 2:原计划2025年推出的25万元级车型,或将因尚界的提前布局被迫调整定价策略。

四、这场合作能走多远?

毕竟,还有“灵魂论”的阴影存在。2021年,上汽董事长陈虹曾表示 “不能让华为成为灵魂”,如今却与华为深度绑定。 对此,贾健旭回应:“上汽的灵魂是制造,华为的灵魂是智能,两者结合才能造出用户想要的好车。 ”

除了“灵魂论”,还有供应链的博弈。华为要求尚界车型采用其自研的MDC计算平台,而上汽更倾向于使用本土供应商。双方在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的博弈,将影响产品最终竞争力。

所以,能否冲破以上种种障碍,是他们能否长久合作的保障。

写在最后

华为与上汽的合作,本质是“科技巨头”与“制造巨头”共同发展的需求所催动的,双方更像是命运共同体。 对华为而言,这是打开大众市场的钥匙; 对上汽而言,这是新能源转型的 “最后一张船票”。

当15万元级车型搭载华为ADS 3.0智驾推向市场时,想必,他们合作的意义会超越商业范畴,更多的是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正式进入“智能普惠”时代。你们说是不是呢?欢迎留言讨论。

0 阅读:44
尔東陈谭

尔東陈谭

科技众神更名:尔東陈谭,80后老陈,与你一起聊新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