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与非洲(下)

东亚二战经典探秘 2024-09-09 15:42:49

作者:陆苗耕 来源:《外交官说事儿》

作者简介

陆苗耕 上海奉贤人;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65年8月进入外交部,先后担任外交部非洲司处长、参赞;1980年后,被派往非洲从事外交工作,先后担任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研究室主任、中国驻南非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驻开普敦首任总领事,长期研究非洲和从事对非外交工作,并亲历中国与南非建交的历程;结合自身经历,先后为《人民日报》《外交评论》《国际问题研究》《西亚非洲》等报刊、杂志撰写过数十篇文章,并有多部著作出版。

积极发展中国与非洲国家友好关系

周总理对阿尔及利亚革命的胜利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是“继中国和古巴之后,60年代的伟大事件”。作为曾经统兵百万、扫千军、战功卓著的元帅外交家陈毅,对以武装斗争夺取全国胜利的阿尔及利亚自然怀有特殊的好感。

他在出任外长不久,就于1958年12月热情接待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向中国派遣的第一个正式代表团,真诚地向对方表示,“在今后的岁月里,阿尔及利亚人民永远可以指望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对他们的坚决支持。”他同阿临时政府军备和供应部长谢里夫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公报,确定12月20日为两国建交日,中国成为除阿拉伯国家之外第一个承认阿临时政府的大国。阿方对中方的接待表示非常满意。

陈毅赴机场欢送时,又向阿代表团表示:“中国人民的心将永远同你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陈毅副总理四次涉足非洲,每次都光顾阿尔及利亚,积极加强中阿友谊。最突出的是,1964年11月,陈毅率党政代表团访问阿尔及利亚,出席阿武装起义10周年庆典活动,与阿人民进行广泛接触。他向阿烈士墓敬献花圈,为阿牺牲的革命烈士进行深切的悼念。

陈毅副总理同阿总统本·贝拉举行了两次会谈,双方就当时国际形势和中阿友好关系广泛地交换了意见。陈毅利用各种场合高度评价阿革命的胜利,盛赞1954年11月1日的武装起义创造了阿尔及利亚历史新纪元,开拓了阿尔及利亚人民历史性胜利的道路。阿尔及利亚革命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提供了光辉的榜样。

几内亚于1959年10月4日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是黑非洲地区最早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我国第一代领导人对中几友谊予以精心培育。1960年9月10日,杜尔总统率领庞大政府代表团访华,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非洲国家元首对中国的访问,这在中非关系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1960年9月12日,毛主席设宴款待几内亚总统杜尔。

9月12日晚上,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并宴请杜尔总统,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和陈毅等也陪同参加会见和宴会。显然,这是对待外国元首来访极其破格的礼遇。

马里地处西非内陆,深受帝殖的欺压和掠夺,十分贫穷落后。马独立后同中国友好,我国向马援建了一批与人民生活密切的轻工业和农业项目。周总理非洲十国之行时,与马里总统凯塔多次进行深入会谈,我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首次写进两国联合公报。

陈毅副总理全过程地参加了这八项原则的制订,对八项原则的精神实质理解很深。他曾向国内同志意味深长地解释这些政策说:“帝国主义的援助,就是养成你对他的依赖。给你点鸦片烟抽,你抽上瘾就不能摆脱我了。中国的援助是别开生面,因为我们受过这种援助的害,就能体己谅人,帮助他们走上自力更生道路。”

他举例,中国帮助马里建设了米厂、皮革厂、卷烟厂等等。马里人爱喝茶,过去每年从中国进口,现在中国却派专家帮马里人自己种植和炒制茶叶,而宁可失去自己的茶叶出口市场。

陈毅副总理把加强中马友好合作关系作为对非工作的重点之一。1965年9月他访问了阿尔及利亚、马里、几内亚三国,其中对马里访问时间最长达一个多星期。

马里是有名的沙漠大火炉,热浪滚滚,让人感到整天在洗桑拿浴。陈毅副总理不顾炎热天气,连续开展对外活动。不仅在首都,还到外地实地考察我国援建的项目。他同马里总统、部长、党的负责人多次进行会见、会谈,重点交换对发展经济的看法。针对马里经济困难,陈毅副总理向对方提出了按照自力更生方针加以解决的八项措施:

1

节约行政开支;

2

工业项目重新排队,尽量不搞非生产性建设;

3

节约外汇开支;

4

严惩贪污盗窃和投机倒把;

5

加强国防力量,封锁国境线,制止走私;

6

妥善安排支付外债和利息;

7

扩大对非援助;

8

中央指定得力干部管理经济。

对于马里方面提出增加投资项目、扩大贸易额、帮助转口一部分马里需要外汇进口的物资和继续提供外汇贷款等要求:陈毅副总理都表示予以积极考虑,答应我国可把罗马尼亚等国进口的石油转口给马里。

马里政府对陈毅讲话非常满意,并根据讲话精神组成了贸易、交通、运输等四个小组委员会,研究克服困难应采取的措施。马里政府在大抓农业生产、节约外汇开支等方面推出了一些新举措。

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问马里,在巴马科的住宅中心参观一个家庭的新居。

陈毅副总理在公开场合的讲话中,热情评价马里人民为巩固民族独立发展经济所作的努力,并相信亚非国家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积极性,开发天然资源,同时加强同友好国家的互助和合作,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出现的种种困难,把国家建设好。

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访问极大地推进了中马关系的发展。凯塔总统于1964年9月、11月两度访华。马里高级官员访华更是络绎不绝。陈毅副总理向对方详细介绍中方治国理政的经验。

1967年8月,马里总统府部长级代表、执政党苏丹联盟党经济书记库亚特率政府代表团访华。陈毅副总理与代表团和库亚特会谈8次,其中与库亚特单独会谈4次。中马双方还进行多次专业性会谈。

陈毅副总理详细地倾听了库亚特对马国内形势的介绍,并表示了中国政府坚决支持马里政府的立场,希望马里政府主动紧缩财政开支,勤俭建国,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马里政府要依靠广大群众和青年,团结广大农民和牧民,取得群众的拥护。

陈毅副总理坦率真诚的谈话,使马里代表团非常感动。中国长期以来鼓励马里人民走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道路,并尽力予以帮助和支援,中马友好深入人心。由于我国第一代领导人花大力气,夯实了两国关系的牢固基础,所以马里的几代领导人都坚持执行同中国友好的政策,成为中非友好的一个榜样。

讴歌非洲的压轴诗作

毛泽东主席十分赞赏陈毅的诗词,称他的诗词豪放奔腾,“有的地方像我”。周总理非常推崇陈毅撰写的国际题材的诗词,曾将一些佳作介绍给外国领导人和朋友,藉以增进中外友谊。当年,陈毅陪同周总理非洲十国之行,深知这是激发诗兴、抒写诗词的天赐良机,行前嘱其秘书准备了毛笔、墨盒和宣纸,还带上两本他最喜欢的书籍——李白和辛弃疾的诗词本。

陈毅首次来到远隔重洋的非洲大地,果然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挥洒自如,产生了一篇篇佳作,成为陈毅撰写诗词的又一个丰收的黄金季节。

《陈毅诗词选》中收录的国际题材方面诗词,其中将近一半来自此次非洲之行的吟唱。他对非洲古老的文明史、非洲人民反帝反殖的英勇斗争、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等方面,以澎湃的激情、深邃的哲思、悠远的意境、恢宏的气势、洒脱的文字,尽情地讴歌和诵唱。这些佳作成为中国诗坛上歌颂非洲的压轴名篇,也展示了诗人外交家的风采。

陈毅诗词手稿

陈毅副总理一踏上非洲大地,面对人类五千年前创造的金字塔奇迹,即热情歌颂之,并与当今亚非拉人民的革命光辉联系起来,给人以莫大的信心和鼓舞力量。

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与陈毅副总理访问亚非十四国时,在埃及狮身人面像前的留影。

《赞金字塔》一诗以如椽大笔写道:

高塔巍巍数十寻,

八百万方石砌成。

艺术光垂数千载,

雄哉伟哉古文明。

金字塔,何巍巍!

我叹往古智力之横绝,

我歌现代革命之光辉。

古既不能阻挡金字塔之建成,

今休妄想阻挡革命的拉美和亚非。

诗句铿锵,古今相映,共铸辉煌,气魄浩大,激人奋进。周总理访非时,热情赞扬非洲是一个觉醒的大陆、战斗的大陆,呈现了一派大好的革命形势。陈毅副总理以异常兴奋心情,用诗笔加以反映。请看他的《非洲》一诗向我们展现的蓬勃朝气的新非洲景气:

非洲情况近如何?

到处人民欢庆多。

沙漠雪山初觉醒,

重洋两海泛春波。

殖民新日谋转化,

部族精华起沉疴。

最喜斗争终获胜,

不忘警惕荷干戈。

黑非今日变红非,

大地殖民已式微。

象牙黄金还物主,

白鹰翠鸟有林归。

衣冠似雪男雄壮,

妙舞如花女褐菲。

喜尔新来自豪惯,

京垓兆亿庆春晖。

读后让人赏心悦目,兴高采烈,犹如身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的世界,几可同刚刚站起来的非洲人民一起翩翩起舞,共享欢乐,共享胜利。

陈毅在访问西非国家时,目睹了残留在海滩边的无数个阴森森的关押奴隶的城堡,这是当年西方殖民主义者进行长达4个世纪的贩卖黑奴的铁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剿灭、被奴隶化、被埋于矿坑,正在开始的东印度的征服与劫掠,非洲被转化为商业性黑人猎夺场所……”

当年美洲土著居民被大量杀戮,西方殖民主义者为开发美洲大陆,惨无人道地从非洲大量掳掠和贩卖黑奴。据著名的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依斯的估计,16世纪至19世纪的4个世纪里,被运往美洲的非洲奴隶总计共约1500万人。他还认为,每运一个黑人到美洲,至少使非洲损失5个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8年研究报告估计,非洲在16至19世纪中,蒙受的人口损失约2亿之多。

陈毅元帅向来嫉恶如仇,看到这些惨绝人寰贩卖黑奴的历史遗址,心中涌出万丈怒火,真所谓“愤怒出诗人”。陈毅副总理的一首《满江红·黄金海岸》雄词问世。且看神来之笔挥洒的全词:

尽是黄金,这海岸,摩天壁立。

任掠夺,大洋风雨,神号鬼泣。

贩卖黑奴过一亿,

又教对岸红人绝。

惊世间残暴竟如斯,两洲血。

说宽恕,谁同意?

论报应,亦不必。

最无情只是斗争逻辑。

独立非洲西北始,

揭竿而起相踵接。

看涤瑕荡垢土重光,全无敌。

这首词立意宏大,气势雄浑,时跨几个世纪,地连非洲美洲,用字洗炼凝重,感染力强,震撼心魄,可谓博大精深、高亢激越的词中名篇。

周总理特别喜欢这首气魄宏大的佳作,尤其赞赏“两洲血”,高度概括了当年殖民主义者迫害黑奴、残杀美洲土著居民的惨无人道的罪行。周总理热情地向一位亚洲国家领导人介绍这首词,并诠释词中“两洲血”的宏旨深义,希望亚洲人民要深切同情非洲人民遭受的大苦大难,进一步加强亚非团结的重要意义。

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问苏丹时与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阿布德(左一)亲切交谈。

陈毅副总理在访问苏丹时,被苏丹人民起义军当年浴血奋战赶走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事迹深深感动,特别有感于英国殖民军头目戈登将军命于喀土穆。

就是这个戈登于1860年参与指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劫掠北京城,尔后又率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他回英国后被派到苏丹任总督,继续作威作福,肆意欺压苏丹人民。1885年1月,苏丹人民揭竿而起攻入喀土穆。起义军在总督府门前用长矛刺穿了戈登的胸膛,为苏丹人民报了仇,也为中国人民讨还了血债。这个双手沾满了亚非两洲人民鲜血的刽子手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真是大快人心!

马赫迪部队横扫苏丹首都喀土穆,在总督府门前杀死戈登。

一向以热血刚肠著称的陈毅元帅,自然对上述史事心花怒放,无比兴奋,情不自禁地要为亚非人民的胜利而欢呼。陈毅元帅在喀土穆登楼眺望皓月时,追昔抚今,不胜欣喜和感慨,豪兴满怀诗意油然升起,即以上述内容口占了一首诗,其中写道:

共和国宫楼上月,

曾照戈登此驻节。

将军东去肆劫掠,

及返此间被击毙。

人世沧桑每如此,

岂有恶徒能不灭?

不意成就中国苏丹之友谊,

数十年来人艳说。

他尽情地倾吐了对英雄的苏丹人民的敬仰之情,严厉鞭挞了殖民侵略者的暴行,由衷抒发了中非人民之间的珍贵友谊。

出处:《共和国外交往事》(2011年8月出版)

作者:陆苗耕

编辑:《外交官说事儿》凡凡

0 阅读:2

东亚二战经典探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