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一字奖励十万!死文字都能破译,甲骨文为何这么难?

乐妍伴读 2025-01-31 22:29:07

破译一字奖励十万!死文字都能破译,甲骨文为何这么难?

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宣布,只要成功破解一个甲骨文字符,便可获得1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这个极具吸引力的悬赏无疑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许多语言学者和考古学家来说,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激励,更是对破解古老文字系统的一种至高认可。

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在尼罗河三角洲的罗塞塔镇一名法国军官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古希腊文、埃及圣书体和埃及世俗体三种文字,这块代替钥匙的石碑被称为“罗塞塔石碑”。最终,一个只有34岁的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通过从古希腊文入手破解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开启了古代文字破译的先河。运用创新方法和年轻学者的独立思维,商博良成功破解了困扰学界长达23年的谜题。

随后几个世纪里,西方学者陆续取得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比如英国外交官亨利·克雷斯维克·罗林森成功破译了在古代中东广泛使用的楔形文字,迈克尔·文屈斯也解开了古希腊线条文字B的密码。这些伟大成就显示了西方学者以创新研究方法,结合语言天赋,逐步破解了诸多困扰学界多年的古代文字。

与上述的辉煌成就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学者在破解甲骨文的道路上却遇到更多复杂和艰巨的挑战。这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系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自1899年王懿荣在河南安阳小屯村首次发现以来,甲骨文字符的研究工作一直进行但进展缓慢。尽管考古学家们迄今为止已发掘出约16万片甲骨,记录了约5000个不同字符,但其中仍有约3000个仍未被完全破译。

要解答为何甲骨文如此难以破解,需要通过其独特的文字系统和历史演变来深入分析。首先,甲骨文拥有独特的字形变化过程。以“蠢”字为例,蒋玉斌在2016年成功破解出其简单字形,而后世的“蠢”字变得极其复杂,这种跨越千年的巨大演化极不容易追溯和理解。此外,甲骨文字形的含义在漫长岁月中发生了变化,甚至是断代。比如商代兵器“戈”的字形随着时间变化,而一些字如“羌”最初包含绳子象征俘虏,但后来字形又发生了明显变化,反映出商朝与羌人关系的改变。

甲骨文中的一字多义现象更是复杂难解。例如,一些字符可能同时表示“电”、“神”、“申”、“伸”等多种意思,这带来极大的解读难度。周朝对甲骨文的大幅度简化与改造,为后世研究带来了另一层挑战。比如“福”字在甲骨文中为双手捧礼,旁边有祭台,而周朝时,手部分省略,仅保留礼物和祭台,这种简化过程令人难以追寻原始字义。

另外,甲骨文还包含大量的异体字和错别字,有时现代人观察甲骨文时会产生误解,而这些直接因素影响到正确的辨识与理解。与甲骨文相比,西方学者破解的那些古代文字,如古埃及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线性文字B,均有相对严格的规则体系,且在数千年使用过程中变化不大,这使它们较易于被现代学者们理解与破解。

0 阅读:31

评论列表

哎妈呀

哎妈呀

2
2025-02-01 03:12

一个几十天前的,一个几千年前的,能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