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因为羽绒服都吵翻天了。
起因是前段时间,央视曝光一则“羽绒服造假”新闻:
市面上,有大量标称90%含绒量的低价羽绒服,被查出其中压根没有羽绒。
不少人应该知道,羽绒服的优劣,由其中的绒子含量(简称含绒量)决定。
含绒量越高,保暖效果就越好。
根据国家规定:
含绒量达90%以上的羽绒服,为优等品;
85%以上,为一级品;
80%以上,为合格品。
其余均为不合格品。
并且,含绒量要在50%以上的,才能叫做“羽绒服”。
而如今,含绒量为0的“假羽绒服”招摇过市,悄悄流进千家万户。
骗钱还不保暖,这谁能不害怕?
于是,网友们闻之色变,纷纷开始检查自家羽绒服的真假:
有的妈妈连剪3件孩子的羽绒服,发现其中竟然一朵羽绒都没有;
有的网友发现羽绒服里不仅没有羽绒,反而填充着气味难闻,成分不明的杂毛。
有人企图用标识来为羽绒服“证明清白”,却被央视调查告知:
水洗标、吊牌、羽绒充气标通通都能造假,2元一套。
就连最重要的检验检测报告也能造假。
明明花了钱,却还要因分不清真假担惊受怕。
就算确认是假货,也投诉无门,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你们说,谁吃了这哑巴亏能不生气?
然而这还不是最气人的。
你们知道假羽绒服里装的都是什么吗?
主要是飞丝,也就是鸭、鹅毛的边角料。
相比羽绒,摸起来差别不大,但保暖力天差地别。
有些商家为了进一步压低成本,还会用棉、丝等杂质来增重。
甚至还有人会在其中掺杂猪毛、狗毛,以及使用过的羽毛球......
不仅保暖性差,还可能有安全隐患。
因为正规羽绒服在生产过程中,都会对原料进行高温消毒。
但假羽绒服为了节省成本,往往会省去这一步。
于是、病毒、异味、脏污便寄居在单薄的布料之下,天天和我们长时间“亲密接触”。
想想就让人后怕。
这何止是“假羽绒服”,更是吃人血馒头的“黑心羽绒服”啊。
话已至此,估计一定有人要说:
“一分钱一分货。花低价买羽绒服能不被骗吗?”
这话说着轻巧。
但现在谁家不是一分钱掰成两瓣花,能省则省?
可偏偏今年羽绒成本大涨价。
但凡好一点的羽绒服,已经贵到“高攀不起”了。
例如,一件充绒量约200g、含90%鸭绒的品牌羽绒服,低则六七百元,高则破千。
如果换成鹅绒,则普遍要花1000元-3000元。
望而生畏的价格,惹得大家纷纷抱怨:
“过往500元以内就能买到不错的羽绒服,现在花一千块还担心质量不行。”
倒也不是大家真买不起贵的羽绒服。
而是在人人勒紧钱包的当下,要花上千块去买一件过冬衣物,难免肉疼。
自然,主打“超高性价比”且“资质齐全”的低价羽绒服,更让人动心。
但如今,不管是贵的还是便宜的羽绒服,通通都不敢买了。
也难怪有人调侃:
“如果月入3000,还想买一件好的羽绒服,那不如在家待到天气暖和了,再去上班。
性价比更高。”
每年一到冬天,就会听到一种说法:
穷人,是无法体面过冬的。
想起豆瓣网友@田大牙曾分享的故事。
她出生在东北的农村,从小到大,最讨厌的就是冬天。
“冬天,总会让贫穷与窘迫一览无余。”
小的时候,田大牙每年冬天穿衣服,都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贴身的线衣线裤,前一晚就要放在被窝里暖着。
第二天早晨刚出被窝,就要火速将线衣、毛衣、棉袄、外套一层层地套在身上。
那时棉袄的扣子基本是中式盘扣,时不时就有一两颗和人作对,扣半天都扣不上去。
被冷空气冻的不太灵活的手指,总会在和扣子的“拉锯战”中变得生疼。
等好不容易穿好了衣服,整个人就像是个被绑住的加大版粽子,一举一动都十分困难。
东北的冬天常常下雪,覆盖在土路上。
被人踩踏后,雪和土就会混合成泥,经过夜晚的冷冻,在早晨变成凹凸不平的泥冰。
当田大牙早上穿着棉鞋去上学时,泥冰总会把她的脚硌得难受。
等到中午,日头高了,气温暖了,泥冰化成了泥水。
又会在她走回家时,偷摸地渗进棉鞋里,把脚冻得冰凉。
等到家时,往往脚已经被冻的又红又肿,失去知觉了。
那时为了保暖,田大牙的母亲还会用一片旧布和一团新棉花,为女儿缝一双超厚的袜子。
为了防水,还在袜子外面套一层塑料袋。
穿起来的确暖和,鞋子也不再漏水了。
但走路时总是嘎吱作响。
任谁都听得出,这是贫穷的声音。
“冬天,总是很容易看出一个人贫穷与否。
因为冬装太昂贵了。
如果是在其他季节,还可能勉强和别人穿的差不多。”
所以小时候的田大牙总是期盼春天。
她渴望能脱下臃肿的冬衣,逃离冬天的窘迫,重获新生。
在这个故事的评论区,有很多同样厌冬的网友表达了共鸣:
“长大后才知道,一件质量好的羊毛衫,保暖度抵得上两三件普通的毛衣。”
“小时候没有足够保暖的衣服,每年冬天都会冻疮复发,又红又肿又痒。
当时的匮乏感,让我直到现在都有轻微囤积癖,害怕再次受冻。”
“老公不明白为什么我会买一堆袜子,穿都穿不完。
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小时候的我总是一双袜子破了又补,补了再破。
被同学看到破洞时的窘迫,我到现在都记得。”
不止是衣服。
事实上在冬天,每一分温暖都需要花钱。
有人为了省钱不交暖气费,下班后只能流着鼻涕、裹着毛毯蜷缩在床上。
不敢在桌子前久坐,因为会越坐越冷。
即便抱着热水袋,手也会因为暴露在外而逐渐僵硬,时不时还得放在身子上捂捂。
有人在冬天也得骑着电动车上下班,即便里三层外三层的全副武装,依然难以抵挡寒风如刀般迎面吹来。
有人的出租屋里没有热水,每天洗脸、洗碗时都是一场折磨。
要么就得忍受冷水的刺骨,要么就得从暖瓶中兑些热水;
还要时刻堤防水不要流到袖口里,不然袖口会变湿,皮肤一挨到又是冰凉......
你们有这种感觉吗?
冬天+贫穷,很容易拉低一个人的幸福指数。
因为总要花太多精力去抵抗严寒,努力生存。
很难有力气再去让自己快乐。
正如之前曾看到的一句话:
“即便是流浪的人,如果是在海南过冬,也能过得舒服一些。
至少暖和,能让人晚上睡个好觉。”
看到这里,或许也有人会觉得“穷人无法体面过冬”的说法太偏激了。
“体不体面,是外人的想法,和自己无关。
不同人不同经济条件,就有不同的过冬方式。
何必非和别人比较,自找不痛快呢?”
的确。
比起物质上的贫穷,十点君觉得心穷反而是更可怕的。
总感觉自己贫穷,并因此自卑,才是我们真正痛苦的根源。
事实上,这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
没那么穷,也没那么富。
可以满足基本生活温饱,但花钱要精打细算,无法既要又要还要。
但没关系。
我们依然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中,创造条件来善待自己。
十点君准备了一份近期很火的“穷鬼过冬指南”,想帮助大家温暖过冬。
可以先点赞收藏转发,需要的时候随时翻出来看。
1)摇粒绒代替羽绒服
比起又贵又难打理的羽绒服,摇粒绒正在成为“穷人的素雕”。
目前,市面上有越来越多的冬季衣服,都在用科技面料取代天然材质。
因为同样的保暖效果,科技面料制成的衣服往往更轻,也更便宜。
模拟羊毛性能的摇粒绒就是如此。
仅需百元左右的价格,就能收获一件耐用、轻盈、方便清洗的保暖衣服。
如果你生活在北方,还可以在外面多套一件PU皮大棉服。
不透气,越穿越暖和。
图源@某书博主为啥呀
2)三明治穿衣法
近期“三明治穿衣法”爆火。
只穿3件,也能抵挡零下20度的寒冷。
原理如下:
内层保温吸汗,因此越贴身越好,这样才能锁住皮肤本身散发的热量,像紧身打底、保暖内衣等;
中间层保暖,可选择轻盈、柔软且稍微宽松的衣服,方便储存温暖空气,像摇粒绒、针织衫、卫衣等等;
最外层防风防水,可选择大衣、棉服、羽绒服等等。
冬天想要保暖,衣服穿对比穿多更重要。
图源网友@汤姆克
3)取暖神器+网友建议
如今在某书或豆瓣,能搜索到各类网友分享的取暖小技巧。
再根据自己的需求,搭配对应的“取暖神器”。
轻松实现低成本过冬。
像是很多人希望房间能保温,首先会避免“漏风”。
于是有人在家门口挂上了“小卖部同款挡风门帘”。
一些想极致省钱的人,还会用快递里剩下的气泡膜做成门帘,再加上泡沫纸堵住窗户漏风的地方。
最后买个百元左右的暖风机,下班到家几分钟后,屋子就能温暖起来。
图源某书博主@薅什么薅
除此之外,各类“取暖神器”也层出不穷:
“电热毯+保暖蚊帐”、“即热式水龙头”、“折叠烤火桌”、“烤脚火箱”等等。
只要多搜索,基本所有的保暖需求都能用低成本满足。
在搜集这篇文章的素材时,有条评论让十点君印象很深:
“尽管现在网上有很多穷人过冬法。
但实话说,以前穷着长大的孩子,大多都没机会知道这些办法。
因为没钱没手机,没有渠道了解,和其他人有信息差。”
突然很庆幸时代的发展,让现在的我们有了更多元化的取暖方式。
在省钱保暖的同时,也不再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