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和朋友聊起各种美食,都会争论南北方的面条到底谁更胜一筹。
有人偏爱北方的豪迈大面,有人却钟情南方的精致小面。
记得有一次,许久不见的朋友在饭桌上兴致勃勃地拿出一份手写的“心目中最佳面条榜单”,谁知一众朋友看了之后,各执己见,激烈地讨论了将近两个小时,最后竟然决定一起出去找一家面馆来“检验”一下。
其实,无论南面或北面,都代表着各地饮食习惯和文化差异,今天咱们就借这个机会,一起回味一下中国各种美味面条,看看有没有你爱吃的那一款。
南北方面条的文化差异一般而言,南方面条小巧精致,汤头清亮;北方则以粗犷豪放著称,面量大,配菜重。
比如,在北方,一碗山西刀削面,总是料足面多,刀削出来的面片宽厚筋道,一吸满口力量感;而一碗江南的苏式面,却是小份而精致的,浇头精妙,既有黄花菜、笋干的清新,又有鲜香四溢的高汤教人抚掌称奇。
差异不仅仅是在形式上,更是在精神上的传承。
记得读书时,有位来自苏州的同学跟我分享过她家的早餐习惯,常常是一碗浓浓苏味的鲜肉小馄饨,或是颇有讲究的阳春面,那种细腻玲珑让人第一次就记住了。
而北方的我,早餐习惯却是一大碗劲道的素面,大蒜加辣椒肥鱼头,一口咬下去,热乎乎地填满了整个早晨。
探寻各地的特色面条说到地方特色面条,得提一提我最近的探索成果。
走访了几家口碑不错的面馆,体验了不少风味各异的地方面食。
有一次,专门找到一家正宗的重庆小面馆,麻辣的汤头和劲道的面条搭配得令人欲罢不能。
虽然价格小贵,但那种麻辣的刺激感却是让人怀念,很适合刺激味蕾的朋友。
不得不说,重庆的小面份量不大,但香辣入味,可以一吃再吃。
再说兰州拉面,这几乎是外国游客每次必点的中国面食之一。
特别在北方,一碗标准的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白萝卜、红辣油、黄香面,绿香菜,整碗面条清爽不腻,牛肉薄如蝉翼,面条筋道有嚼劲。
特殊的汤头,喝一口便知汤底调料多少复杂,简单实用的佐料搭配着面条,成就一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却百吃不厌的美味。
从兰州拉面到炒面,10碗面条的独特风味从北到南,从少辣到重口味,真正做到了中国面条多种多样,流派纷呈。
像河南的烩面,主要以羊肉为汤底,鲜美不腻。
第一次吃的时候,有点吃不习惯,因为那羊肉味太过浓郁。
不过,吃着吃着发现,烩面浸入了羊汤的精华,融汇了北方草原的古朴美味。
在羊肉汤头的浇灌下,那种劲道的面条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每一口都透着香气。
更别提南方的昆山奥式阳春面,温润如玉,汤清爽,面条细滑,佐料讲究。
不碰柴火,却仿佛游走于江南烟雨中,细细如春雨。
还有热干面,武汉的大街小巷,这碗碱水面就是他们的小吃之王,芝麻酱细腻香滑,早餐随意一拌,便能撑上一上午。
再看镇江锅盖面,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那天去镇江游玩,因为在《舌尖上的中国》里见识过,这碗面自然成了必点。
原以为锅盖面只是名字奇特,且不想该面做法也独特:小锅煮面,加之调味,小盖浮于汤中,取名何其妙哉;吃来,面汤相融,香气扑鼻。
真是南北通吃的好物。
我的面条Top 10推荐话说回来,我心中有个“最佳面条图鉴”,虽然名头不响亮,但每一种都让人怀念万分,就像云南的鸡肉米线,成都的燃面,呼和浩特的大漠拉面等等。
选择偏爱,或许不怪谁,只在那一口滋味里缠绵。
比如在山东,有道大肉面,分量十足,手擀劲道面配上大块肉,酣畅淋漓。
不过,最感怀还是那道经过岁月打磨的炒面,各式各样:鸡蛋炒面、肉丝炒面。
尤其是夜市一条街的炒面摊儿,一碟炒面被油锅里的各种香气蒸腾得人挪不开腿。
炒面在某种程度上,饱含着中国人生存的智慧和热情:快速、廉价、可口,四溢的香气汇成了千家万户的生活味道。
大约所有爱吃面的人,总能从一碗面里找到对生活的爱与依附。
面条,从某种程度上,更像一种情感的纽带。
无论你在何地,都能从中得到一份安慰和犀利,甚至是一剂生活猛药。
吃一碗面,让我们知道了生活的丰富多彩。
南北方的差异,各地的特色,成就了这一碗碗面。
事实上,并没有所谓“谁更胜一筹”的争论,只有独属于每个地方的温情与美味。
或许下一次,你也可以带着朋友们一起来一场“中国面条大比拼”,谁知道会激发出怎样的有趣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