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师陈琦:每年处理8000具骨灰,曾因不吉利被海景房开发商举报

万史浮铧 2024-10-08 10:03:09

“你就是那个搞海葬的吧!你要是在搞这些我就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傍晚,正往家走的陈琦,突然被几个彪形大汉将他团团围住。周围的海景房开发商总觉得他的海葬业务带来晦气,影响销售,所以时不时会来这么一遭。

陈琦沉默不语,对这样的威胁也已习以为常。

等他们走后,陈琦喃喃自语:“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我会坚持下去,因为总有人需要我。”

80年代的时候,旅游业开始火起来,陈琦看准了这个机会。他一咬牙一跺脚,辞掉了原本安稳的工作,回到家乡买了艘游艇,开始带游客出海玩。

刚开始生意还不错,赚了不少钱。但好景不长,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做这个生意,陈琦的游艇生意就慢慢不行了。

就在他发愁的时候,1997年,一个在民政局工作的朋友来找他帮忙。原来是政府想推广海葬,但找不到愿意载骨灰的船。

陈琦想着反正是帮朋友的忙,就答应了。谁知道这一答应,他的人生就彻底变了。

刚开始的时候,陈琦可没少吃苦头。有人一听说他干海葬,就像躲瘟神似的躲着他走。

码头上的人更是不待见他,觉得他整天和死人打交道,晦气得很,硬是把他赶出了码头。

更有甚者,还对他破口大骂,说他是个不敬先人的败类。

让陈琦感到欣慰的是,陈琦的家人也加入了这份事业。他的妻子负责与家属沟通,安抚他们的情绪;儿子则协助处理技术细节,确保每次海葬仪式都能顺利进行。

陈琦的海葬师职业,一年就要处理8000具骨灰,这一干就是25年。

在这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见证了无数次的葬礼,但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那个只有19岁的小婴儿。

当时,陈琦接到这个海葬的申请,心里就沉甸甸的。原来这个婴儿是因为他的爸爸一时疏忽,从楼上摔下来而离世。

按照惯例,陈琦开始了海葬的前期准备工作。他订购了特制的可降解骨灰盒,这种由海泥和陶土制成的盒子会在三天左右完全降解,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他也准备了大量的鲜花,主要是象征哀悼的菊花和代表希望的向日葵。

海葬当天,陈琦派出了专门的大巴前往民政局,接送申请海葬的家属。考虑到这是个私人海葬,他特意安排了一艘小游艇,让家里人能有个安静的地方好好送别婴儿。

当婴儿的爸妈上船的时候,陈琦看见爸爸的眼神里全是痛苦和自责,陈琦轻轻拍了拍父亲的肩膀,无声地表达着安慰。

游艇响了三声汽笛,慢慢离开了港口。

葬礼就这么开始了。

在船舱内,陈琦的妻子主持了简短的悼念仪式。她温柔地引导着家属回忆婴儿生前的点点滴滴,试图用美好的回忆来抚慰他们破碎的心。

仪式结束后,陈琦带着家属们来到船头的大桌子前。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小骨灰坛,是专门为婴儿定做的。

当父母将骨灰倒入坛中时,陈琦注意到那白得刺眼的骨灰是如此的稀少,却重若千钧。

他将系着绳子的骨灰坛交到父母手中,指导他们如何缓缓将骨灰放入海中。

陈琦和妻子赶紧上前安慰。

在陈琦夫妇的引导下,父母终于鼓起勇气,慢慢将骨灰坛放入海中。

与此同时,其他家属撒下了千纸鹤和花瓣,五彩缤纷的花瓣在海面上漂浮,仿佛是大海送给小天使的礼物。

回到港口,陈琦目送着家属离去。

陈琦这些年来见证了太多生命的离去,其中那些年轻的逝者总是让他感到格外心痛。

他还记得那两个刚毕业的女孩子的海葬,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本该是她们人生新篇章的开始,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永远定格在了二十出头的年纪。

陈琦看到她们的骨灰时,那纯白的颜色刺痛了他的眼睛。

当了这么多年的海葬师,陈琦知道,纯白的骨灰代表着健康,唯有横死的人,才会拥有。

那白色是如此纯净,就像她们年轻的生命,还未被世俗沾染。

陈琦记得当时站在船头,看着那些白色的骨灰撒入碧蓝的海水中,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悲伤。

两个女孩的父母泣不成声,陈琦和妻子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给予无声的安慰。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海葬都能顺利进行。

陈琦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太太的海葬仪式,老人的儿女们争执不休。

有的认为应该尊重母亲生前的遗愿,选择海葬;有的则坚持传统,认为只有入土才能让母亲安息。

陈琦不得不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海葬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对逝者的尊重。

更让陈琦感到困扰的是,随着多个沿海城市推行海葬并出台优惠政策,有些人对海葬产生了误解。

自90年代起,我国开始提倡海葬并给予补贴,本意是为了推广环保、节约土地资源的丧葬方式。

然而,有些人却认为给老人安排海葬,只是为了领取补贴。

他曾遇到过一位老人的孙子,在海葬仪式上大声质问:

这样的话语不仅伤害了逝者的家人,也让陈琦感到自己的职业尊严受到了侮辱。

尽管如此,陈琦也明白,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时间。

他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海葬的意义,这种方式终将被更多人接受。

其实,对于沿海地区的人们来说,海葬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些靠海吃海的人们,一生与大海相伴,最后选择回归大海,似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然而,海葬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陈琦曾遭遇一次危机。当地一家海景房开发商举报他,声称海葬活动影响了房产销售。

开发商认为,买家会因为海葬而觉得这片海域不吉利,从而影响购房决策。

这次事件让陈琦意识到,他的事业还面临着来自商业利益的挑战。

所幸的是,随着社会对海葬认知的提高,情况逐渐好转。2017年,当地政府终于建立了专门的海葬码头,解决了长期困扰陈琦的停靠问题。

这个码头的建立,不仅方便了海葬活动的进行,也是社会对海葬这种方式认可的一个标志。

多年的海葬经历,让陈琦对生死有了独特的看法。

这种观点让许多选择海葬的家属感到安慰,觉得逝者并非消失,而是回到了生命的起源之处。

陈琦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接受海葬。

他期待着有一天,人们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死亡,将其视为生命旅程的自然延续,而不是令人恐惧的终点。

参考文献:《健康人类学文选》

0 阅读:6
万史浮铧

万史浮铧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