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国联军里头,有七个国家后来还给清政府一部分赔款了,但偏偏有那么一个国家,一分钱都没给退回来。
1901年,因为《辛丑条约》的正式盖章,咱们中国算是彻底走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而且,这个条约还明确要求清政府得给那些外国列强赔偿9.8亿两的白银。
条约刚签完没多久,因为各种原因吧,那八个侵略中国的国家里,有七个都陆续还了咱们一些赔款,但就有一个国家,硬气得很,说啥都不肯还一分钱。
为啥那些侵略者会突然良心发现,把抢去的东西还回来?到底哪个国家死活不肯还钱?清政府拿到退回来的钱后,都拿去干啥了?
【一】
19世纪40年代那会儿,英国的军舰大炮直接开到了咱们家门口,用猛烈的炮火打破了国家的平静,也彻底打醒了清朝那些还做着“天下无敌”美梦的统治者。
从那以后,很多有志之士开始放眼全球,发现自己国家的短板和缺陷,于是都踏上了让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富裕的征程。
有些人拿起笔杆子写书,传播新潮思想,有的人动手建工厂,琢磨着用实业来拯救国家,还有的人忙着训练军队,时刻准备着对抗可能到来的新侵略。
有这么一群人,在全国上下都喊着要发展进步,自力更生让国家更强大的时候,他们却像是被钉在了原地,一点也没感觉到有什么危险或挑战。
这群人就是清朝的当权者,特别是满清的皇室贵族,像慈禧这样的代表人物。
他们还是觉得这整个天下还是爱新觉罗家的,只要爱新觉罗家族不倒,割点地、赔点钱都不是啥大事。至于老百姓过得咋样,民族会不会灭亡这些事儿,他们压根儿就没往心里去。
在那些糊涂透顶的掌权者里头,要说谁稍微有那么点儿想振作起来的意思,光绪帝怕是要算一个了。
1894年,中日之间打响了甲午战争。清政府自认为挺牛的北洋水师,在海上一战就垮了,整个舰队都没了。最后,清政府只能憋屈地签订了《马关条约》。
这条协定的签署,给清朝官府和老百姓带来了巨大冲击。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就那么弹丸之地,人口也不过千万的日本,二十年前也跟他们一样被大国欺负,现在竟然能在东亚称王称霸,把他们压在下面了。
甲午海战那场丢人的大败,让清朝里那些开明的官员们如梦初醒。他们一下子明白了,之前搞的那些搞工业、练新兵的活儿,其实都是治标不治本。要想让国家真正强大起来,非得在政治体制上动个大手术不可。
接着,康有为、梁启超这些开明的士大夫们,一块儿搞了个上书行动,他们呼吁清政府赶紧实施改革。
光绪帝的想法和这主意不谋而合,他很快就找到了康有为那些主张变法的人,开始着手搞一系列的改革。就这样,戊戌变法热热闹闹地开始了。
古往今来,改革的关键都在于改变人的思想和用人。康有为搞改革时,最关键的一招,就是把那些死脑筋的老顽固给撤了,然后让梁启超、谭嗣同这些主张新思想的人上位。
不过,康有为他们搞政治那套和官场里的老练,真心是嫩了点。原本可以慢慢来、一步步推进的事情,被他们一搅和,直接变成了对慈禧那边的大扫除行动。
慈禧在把权力交还给光绪皇帝后,心里确实盘算着退到幕后,打算在后宫享享清福,过点舒心日子。可没想到,康有为步步紧逼,硬是把慈禧逼得没办法,最后只能对变法下了狠手,进行了残酷的打压。
慈禧把维新派的官员都处理掉后,找了个“皇上身子不舒服”的借口,把光绪帝关在了瀛台,还不让任何大臣去见他。
慈禧太后重新掌握了清朝的大权,而那仅仅持续了百余天的戊戌变法,最终还是没能成功,宣告落幕。
可慈禧把光绪皇帝关起来的举动,让西方的那些大国们非常不满。
戊戌变法刚起头那会儿,西方的那些大国都挺看好这场变革。他们巴望着中国能扔掉老一套的想法和规矩,这样一来,对他们来说就更有用了,他们也好在中国捞到更多好处。
但现在光绪皇帝被圈禁起来,等于是说清朝又回到了老路上,他们又得去和慈禧那个死硬的保守派周旋了。
接着,那些有势力的大国开始向清政府施加重重压力,逼着慈禧得保住新规矩,把光绪皇帝给放了,还得把掌权的事儿交出来。
到手的好处哪有再还回去的道理,慈禧碰到西方强国施加的压力,表现得一意孤行,两边儿的对立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最后,那些没法解决的冲突终究引发了战争的打响。
然而,那个贫穷又衰弱的清政府,怎么可能敌得过强大的西方列强呢?
【二】
戊戌变法遭到慈禧残酷打压后,最终没能成功,清朝又退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这样一个死板的清朝,肯定不合西方大国的胃口。比起慈禧,他们其实更喜欢那个想搞改革的光绪皇帝。
可那时候,光绪早被慈禧关在了瀛台,皇帝该有的管事儿权力都没了。那些西方的强国一个劲儿地给慈禧施压,说要把大权还给光绪,这可把慈禧气得不轻。
就在那会儿,天津、河北这些地方的义和团活动闹得沸沸扬扬,他们高举“驱逐洋人,清除奸邪”的大旗,掀起反抗,不光跟清军对着干,还狠狠地挫了西方列强一把,让他们损失惨重。
慈禧瞅准了义和团运动的时机,打定主意要拿他们来对付那些洋鬼子,好让义和团的人冲在前面抵挡外敌。义和团呢,也就接受了朝廷的收编,他们的口号也跟着换成了“支持清朝,消灭洋人”。
不过,义和团运动带有浓重的迷信成分,他们的成员深信自己是无法被武器伤害的“神勇战士”,于是对着敌人洒狗血、用气功抵挡子弹等古怪离奇的战斗手段接连不断。
这帮杂牌军队哪能与列强的铁甲战舰和锋利火炮相抗衡,没多久,义和团就在残酷镇压下垮台了,战场上就只剩下清军还在跟列强对抗。
但那时候,清政府已经烂到了根,老百姓和军队的心早就不跟他们在一起了。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一合计,就鼓动地方大官们搞了个“东南自保”,说白了就是他们自个儿顾自个儿,看着满清的贵族们被打得屁滚尿流,也不伸把手。
1900年8月份,北京城被攻破了,慈禧吓得赶紧逃跑。在逃跑的路上,慈禧把打仗的锅甩给了义和团,还下了命令要彻底消灭他们。另外,她还把跟外国列强谈判的事情,全部交给了李鸿章去处理。
《马关条约》一锤定音后,李鸿章这位清朝的“修理工”,又一次硬着头皮坐回了谈判椅子上。
然而,谈判桌上靠的是真本事,战场上丢掉的好处,想通过谈判找回来,那是门儿都没有的事儿。
遇到那些强国提出的不讲理要求,心里明白国家不强、百姓不富的李鸿章,实在没法做出更多更硬气的回应,他只能采取“拖延”的策略。
这是李鸿章手里最后一张能与外国势力周旋的牌了,他心想着能再多争取点时间,好让全国各地的救兵都赶过来,说不定局势还会有所改变。
然而,清政府早已被列强的强势吓得魂飞魄散,哪还敢继续拖延。看到德国重新纠集的3万大军,他们给李鸿章下了最后命令,说出了那句遗臭万年的老话:
“算算咱们中华的资源,用来跟其他国家搞好关系。”
实在没办法了,李鸿章手都抖得厉害,最后在《辛丑条约》上,硬着头皮把自己的名字给写上了。
条约里写明,清政府得给英国还有其他十三个国家赔付9亿8千万两白银。
那时候,咱们中国有大概4亿5千万人口。那些外国强国觉得,打仗这事儿,每个中国人都得负责。所以,他们就说,每个中国人得赔1两白银。清政府呢,得用39年的时间来还清这笔钱。加上利息,总共要赔9亿8千万两白银,真是个天文数字。
然而,实际动手向中国派兵打仗的国家,就那么八个,而且在条约上正式盖章的外国大佬也就十一个,怎么到最后,清政府得给十四个国家掏腰包赔款呢?
说起来,比利时、西班牙、荷兰这三个国家,虽然没派兵加入那场战争,但它们的使馆却在战火中被烧了个精光。于是,它们就拿这事儿当由头,找清政府要赔偿来了。
在义和团运动那会儿,葡萄牙、挪威、瑞典这几个国家也有传教士丢了性命。他们虽说没签啥条约,但还是找清政府要了赔偿,并且也得到了。
面对这么一大笔赔偿金额,清朝的那些皇室贵族们哪会愿意自己出钱呢?他们脑袋里能想到的唯一招儿,就是变本加厉地从老百姓身上搜刮。
结果,清政府找了个国家遭难的借口,拿“舍弃家产,解救国家危难”这套说法来给老百姓施加道德压力,然后想方设法增加税收项目来收钱。
他们肯定不会按人头来算,一人收一两白银那么简单,最后收上来的钱,也肯定远远超过9.8亿两白银这个数。
收上来的银子没有全都拿去赔偿,大头都让皇室贵族,特别是慈禧给揣兜里了,好让他们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撑着他们那所谓的“皇室尊严”。
国家财政亏空,军事防线薄弱,反抗清朝的活动四处冒头,正当清朝的官员们苦思冥想怎样保住他们的王朝时,没想到有些国家竟然把赔款给退回来了。
到底是哪个国家会如此“宽宏大量”呢?
【三】
这个国家说的是美国。早在1904年的时候,清朝派到美国的大使就跟美国政府商量,说想减少《辛丑条约》里要赔的钱,没想到这个提议还挺受美国媒体欢迎的。
1907年,有了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撑腰,美国国会里头商量了一番,最后拍板决定,要把原本要清政府赔的1160万美元给退回去。
说实话,美国提出退款可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肠,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坏点子呢。
在过去那些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包括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中,老外们慢慢察觉到,中国跟南美、印度、非洲那些被殖民的地方不一样。清朝政府确实挺烂的,没啥本事,但中国老百姓对西方的欺负,那反抗可是相当猛烈。
特别是在义和团那会儿,中国人对西方的那股恨意可大了,瞅见洋人就想着动手。不管干啥事儿,他们都对西方有着深深的敌意,这情绪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样强烈的反抗举动,让他们明白,想要像分大饼一样去分那块地大人多的中国地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真要是这么干了,那肯定会被中国的反帝反殖民斗争给死死缠住,根本没法抽身。
因此,美国人换了个策略,觉得硬碰硬不行,那就改用思想和文化的“温柔”手段,慢慢在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里扎根,一点点侵蚀咱们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想让中国人最后都变成听他们话的“追随者”。
遵照这种理念,美国人自个儿决定退回庚子年的赔款,不过他们有个条件,就是清政府得拿这些退回来的钱去盖教堂、办教会学校,还有就是送学生去美国留学。
教堂、学堂,还有那些漂洋过海来学习的学生,其实都是推行思想影响和文化渗透的好帮手。可惜啊,那时候的清政府满脑子只有银子,根本想不到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他们一看美国给出的条件,眼睛都亮了,高高兴兴地就答应了。
美国通过退款举动,不光在国际舞台上博得了好名声,还偷偷实现了自己的小算盘。这下可好,其他收到退款的国家都跟着学,毕竟跟一时的钱比起来,能“长久控制中国”的念头对他们来说更加诱人。
后来,清政府垮台了,那些西方列强国家也一个个地把之前欠咱们的赔款给还回来了。
接着,美国带了个头,其他那些大国也都跟着给清政府退赔了些钱,但这些钱可不是白退的,背后都藏着好多严苛的要求呢。
英国政府在退钱的时候就说,这笔钱不仅要拿来建英国风格的学校,还要派学生去英国留学,更重要的是,得用在他们想在中国修的铁路上。而且啊,修铁路的材料必须从英国买,铁路开始赚钱后,还得分一部分利润给英国。
意大利在退钱时说了,这笔钱只能拿去还清政府欠意大利银行的钱。如果还完了还有剩,那就得用在两国的教育交流上,或者拿去成立一个意大利管的慈善基金会。
法国那边说好的退款,只能用来还咱们欠法国银行的钱,或者去换远东那些债权国手里的债券。
比利时跟荷兰同样退了款,他们还说了,这退款只能拿来建他们两国投资的那种港口和水利工程。
尽管西方国家的退款藏着各自的小九九,但这笔钱确实给咱们国家的经济解了个大围,还助推了科学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然而,有这么一个国家,它一直没把款退回来,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跟其他那些强大的帝国比起来,日本算是后来居上。明治维新之后,它才慢慢变得强大起来。但话说回来,日本国内资源真的挺匮乏,基础条件也比较差,说白了就是家底不够厚实,资金也不充裕。
因此,跟那些底蕴深厚、实力强大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比起来,日本对这笔钱是急需得很,得用它来壮大军队、购置军火。说白了,就是东亚这块地方已经填不满日本帝国主义的胃口了,他们打的主意是把整个中国都吞下去。
真没想错,日本拿了那笔赔偿款后,就拼命加强军事实力,结果变成了亚洲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主要发起国。
不过,不管帝国主义大国们打得什么如意算盘,事实摆在那儿,他们到最后都打错了主意。
他们出钱盖的那所学校,变成了中国对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前沿。大批学生积极参与到抵抗外敌的斗争里,而新文化运动的萌芽,恰恰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清华学校。
他们拿着赔偿的钱,让中国派学生去留学。但这些学生啊,没在那些强大国家的文化压迫下变成他们的棋子,反倒是看得多了、学得广了,心里头更加明确一个事儿:得给中国找出一条自立自强的路子来。
日本那帮帝国主义,拿着咱们赔给他们的钱,发动了侵略咱们的战争。可他们没想到,咱们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勇气,就像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最终让他们的野心化为了泡影,消失得无影无踪。
外国势力小看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长达五千年的积淀,也忽视了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和振兴所展现出的坚定意志和巨大勇气。他们一直没明白“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这样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