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给了10亿美元过路费?假的!瓦良格号航母过境土耳其的真相

北风得失 2025-04-18 14:07:59

十亿美金,一艘超级军舰,绕地球跑大半圈,这故事听起来简直比电影大片还带劲。

瓦良格号航母经过土耳其海峡的传奇经历,在很多非官方的讲述中,简直被说成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神奇故事。特别是关于“土耳其方面索要十亿美金过路费”的桥段,曾经在网上疯传,比笑话还流行。

然而事实常常超乎想象——你以为的是轻松付款,结果却是500多天的黑海漂泊岁月;你以为的是用钱摆平一切,没想到是靠着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死撑。

瓦良格号来中国这事儿,到底是谁掏了“通行费”呢?告诉你,别说十个亿了,就连一分钱都没花。

今天咱们来聊聊那轰动全球的大事件,揭秘瓦良格号是怎么在重重阻挠下穿越难关,最终又被咱们“死磕”带回家的。事情是这样的,瓦良格号在一路过关斩将的过程中,那可真是枪林弹雨都不怕。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说起来也是一波三折。后来,咱们又使出了浑身解数,愣是把这艘大家伙给“拽”回了国。整个过程,那叫一个惊心动魄,但咱们最终还是把它安全带回了家。这就是瓦良格号回家的传奇故事。

【10亿没掏,500天打漂】

2000年6月14日一大早,“瓦良格”号船按计划启航,从乌克兰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厂出发。这次航行由“萨布尔角”号拖船领航,整个船队威风凛凛地朝着土耳其海峡前进。目标清晰得很:先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再穿达达尼尔海峡,接着出地中海,横跨印度洋,最终回到祖国的大连。

按理说,全程不过两个月,但没想到一场“技术理由”的禁令,将这艘巨舰一拖就是502天。

拖船刚驶近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土耳其那边突然变了卦,之前给的通行许可不作数了,直接就给下了个封锁的命令。

原因跟政治不沾边,纯粹是“技术能力不够”:他们怕航母在拖拽时会失去控制,撞上伊斯坦布尔的居民大楼;也担心这艘大家伙会把水道给堵了,引发“世界级的海运麻烦”;更有甚者,他们直接说,除非你能把航母切成两半,不然就别想通过这里。

这种要求简直有点过分,就连曾任驻土耳其大使的姚匡乙也直接说道:“这明显是在找茬!”但外交这行当得按规矩来,所以中国这边当时采取了非常忍耐的应对方法。

另一方面,国家迅速组建了一个“应急前线团队”,这个团队由国防科工委的办公室主任马鸿琳亲自挂帅,他们长期驻扎在伊斯坦布尔,专门负责那里的协调任务。

另一方面,外交部门不断给联合国海洋法委员会和土耳其的外交部长施加压力,说瓦良格只是一艘没有动力的民用船,根本没啥军事用途,完全就是按照《蒙特勒公约》的规定来走的。

不过,土耳其坚持揪着“安全问题”不放,就算希腊等国家出面来劝和,国际航运组织也在背后使劲儿,他们还是一点儿都不松口。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到了2001年5月份,瓦良格号在黑海上都已经晃荡了322天,土耳其那边又整出个新花样:说是可以放行过海峡,但前提是“中国得拿出10亿美金作为风险抵押”。这事儿后来就成了流传甚广的谣言的开端。

事儿来了,这10亿是不是就像“过路费”一样?不对,它其实是说“你要是撞了居民楼,我们可就不管了”的押金,简直就是变相敲诈。中国这边没同意,自然也不会给钱。

到了2001年10月份,经过俄罗斯、希腊等多个国家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土耳其外交部的“技术团队”总算是拿到了通行许可。

11月1号那天,瓦良格在14条拖轮、两艘灭火车、还有六艘领航船的陪伴下,慢慢地开进了博斯普鲁斯海峡。

502天的漂泊,等来了一次不花钱的胜利。

【商人背锅,国家暗线全程掌舵】

说到瓦良格号,有个“老故事”广为流传:讲的是香港商人徐增平,他通过一个名为“澳门创律旅游公司”的空壳,成功购买了航母,并且还把它给运回来了。

听起来颇有几分民间故事的味道。不过,按照亲身经历者唐士源的说法,他当时是大连造船厂的军工副厂长,这事儿其实压根儿没那么玄乎。

说实话,瓦良格项目打从1992年中国专家团队前去考察那一刻起,就一直是由国家来掌舵的。

早些时候,中船工业总公司尝试了几回收购,但都没能成功。直到1996年5月份,公司总经理王荣生得知了一个来自乌克兰的内部消息,说航母要拆开来卖。于是,他决定采用一个比较隐蔽的方式,就是表面上由民间来操作,实际上还是国家在背后掌控。

澳门创律公司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确实用了徐增平的名字,但他主要是负责“签字走流程”。所有的钱都是由咱们国家的军工部门通过秘密方式安排的。

重点是,到了2000年3月份,瓦良格项目就完全由国务院来主导了。从那以后,不管是拖船的安排、跟土耳其的协商、图纸的转移,还是技术的审核,全都是国家派出的团队在操办,徐增平连一颗小钉子都没沾手。

2002年3月份,瓦良格号顺利抵达大连港。到了那之后,它里面的设施就被拆了个干净,然后动力系统进行了大改造,还加上了雷达和飞控系统。这一番折腾下来,它就慢慢变成了“辽宁舰”的最初样子。

关于“香港老板买下航母”的玩笑话,其实只是因为在最初的协议签署环节,他的名字出现在了上面。等政府正式介入后,这事儿民间就没法再插一脚了。

因此,这事儿不是说谁“钱多得能让鬼干活”,而是看谁拥有国家层面的战略眼光、技术实力和外交周旋的本领。

【人家退役航母,我们当教材用】

瓦良格号回到大连后,没急着变成那个厉害的“海上堡垒”,而是悄悄地开始了一段“修整学习期”,就像是在低调地“脱皮成长”。

从2002年至2005年期间,大连造船厂的工程师团队分成三班,轮流上阵,全天候地钻研瓦良格号的剩余构造、管道安排以及电路系统。他们细致入微,连最小的螺丝细节都认真对待,不遗漏任何一处。

尽管外界常调侃说中国买回的只是个“空壳子”,但根据亲身参与该项目的工程师讲述,瓦良格号航母遗留下的舰体骨架,实际上给我们国家打造的第一代航母带来了“现成版”的设计参考。就连舰岛上的通风装置、排水闸门,还有舰面上飞机起降的弹射轨道,都被当作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关键的是,瓦良格号原本是个没动力的“空架子”,咱们国家的专家们就在这个基础上,自己琢磨出了国产的蒸汽轮机。到了2006年,大连造船厂的师傅们头一回试着启动它的推进系统,结果真的让那艘原本动弹不得的“破船”活了起来。

2012年,辽宁舰正式投入使用的时候,我们之前积累的那一套方法终于得到了完整的运用。从把它拆开研究,到分析清楚,再到重新组装,最后用到实战中,整个过程都走了一遍。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啥外援都没有,图纸没买,外籍技术顾问也没请。那些所谓的“花钱买的技术”,说白了,就是咱们用好几年的辛苦汗水换来的“学习资料”。

因此,根本没有“花费10亿美元购买图纸”这回事,也绝对没有“瓦良格号图纸重达20吨”这种离谱的说法。徐增平的那番话,完全是他自己编出来夸大自己的。

国家顶尖的团队,高水平的决策,还有持久的毅力,这才是瓦良格号变身辽宁舰的核心所在。

参考素材

《“瓦良格”航母抵达中国》话说那艘大名鼎鼎的“瓦良格”号航母,终于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这事儿还得从很久以前说起,但咱们就不细究了,直接说重点。那时候,“瓦良格”号可不是现在这副模样,它还在异国他乡,等待着新的命运。不过,命运这东西,总是充满了变数。就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它迎来了前往中国的机会。这一路上,可谓是历经风雨,但“瓦良格”号就像个坚强的战士,一路披荆斩棘。它穿越了无数的海域,跨越了遥远的距离,终于来到了中国的怀抱。对于这次“瓦良格”号的到来,咱们国家可是给予了极高的重视。毕竟,航母这种大家伙,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拥有的。它的到来,不仅意味着咱们国家的海军实力又上了一个台阶,更代表着咱们在国际上的地位又提升了那么一点点。当然,这背后也离不开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为了“瓦良格”号的到来,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努力。从最初的谈判,到后来的运输,再到最后的接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和艰辛。但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努力,才有了“瓦良格”号在中国的辉煌时刻。现在,“瓦良格”号已经成为了咱们国家海军的一员大将,为保卫国家的海洋安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每当它驰骋在浩瀚的大海上,都会让人心生敬畏,感叹咱们国家的强大和繁荣。

3 阅读:1370

评论列表

逆我者 天下共诛之

逆我者 天下共诛之

5
2025-04-18 19:54

真的假的不好说,但土狗不是好鸟蓝星都知道。有道是:狗中哈士奇,国中土耳其,人中周扒皮[???]

北风得失

北风得失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