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连长冒死游回大陆,之后成为中国顶级智囊,晚年留下一遗憾

鉴史论 2025-01-10 14:57:01

1996年,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顶级经济学家林毅夫收到来自台湾的噩耗——母亲不幸亡故。

林毅夫为此以泪洗面,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他有心返回台湾奔丧,却因为台湾当局阻碍未能如愿。

林毅夫

到2002年5月,林父病逝的消息传来,同样因为敏感的政治原因,林毅夫无法回去为父戴孝,只能在记者的采访镜头前潸然泪下。

那时海峡两岸已经互通,台湾和大陆的关系并没有过去那么紧张,为什么林毅夫不能返回台湾奔丧呢?

海峡两岸,隔着乡愁

1996年,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听闻噩耗,得知其母病故。

林毅夫内心悲痛,有心返台却无法涉足,海峡两岸间隔着浓浓的乡愁,纵使万般思归,也只能无奈地遥望故乡。

六年后,林毅夫的父亲林火树先生逝世。

那时林毅夫正在美国旧金山出席一场国际经济学术研讨会,得知此事,他在记者采访的镜头前流下悲痛的泪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林毅夫

研讨会一结束,林毅夫忍着悲痛向台湾当局提出返回家乡为父奔丧的请求。

然而台湾政府对他当年的行为耿耿于怀,尤其是“总统府”和“国防部”的高官们,接连发表言论斥责,痛斥林毅夫当年的“无耻行径”,称他“有违军人气节”。

一时间,关于林毅夫申请回乡却遭受阻碍的事情在海峡两岸引起广泛关注,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引发轰动。

林毅夫本想低调回乡,他没想到事情会闹大。

5月30日,台湾当局碍于外界压力,同意林毅夫回乡奔丧,但却声明,这只是出于“人道精神”考虑,并不意味着当局改变对他的看法。

因为整件事情已经蒙上政治色彩,林毅夫不愿意在父亲过世时给老人家增加争议,虽然征得台湾政府同意,但他最终改变初衷,没有亲赴台湾奔丧,而是交由妻子陈云英代理。

陈云英

6月2日,林毅夫亲自写下《祭父文》,文中字语充斥着对父母离世的伤感之情。

妻子代他祭奠当天,家乡宜兰县下起大雨,法师说“这是因为儿子没能回来”的缘故。

当时正通过互联网连接视频参与仪式的林毅夫闻听此言,再也不能抑制泪水,在自己和女儿亲手布置的灵堂前失声痛哭……

这位在中国、世界上享誉盛名,号称“中国顶级智囊”的经济学家,究竟在过去做过什么事情,竟然使得台湾当局如此痛恨他,以致于他不能返台为父戴孝?

正义为名,投笔从戎

林毅夫生于1952年10月15日,原名林正义,是台湾省宜兰县人。

林正义的父亲林火树先生为人正直,希望儿子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所以为儿子取名林正义。

事实证明,林正义人如其名。

他自小家境贫寒,父亲工作收入微薄,母亲除了做家务,还时常给人洗衣服挣钱补贴家用。

林毅夫(林正义)

贫困的生活让林正义养成坚韧的个性,他自强不息,勤奋好学,于19岁那年考入台湾大学。

进入大学时,林正义已经是一个相貌堂堂、阳光帅气的小伙子,因为表现积极,好交朋友,他在大学积累了不少人脉,成为学生会长,兼之成绩优异,不知不觉就成为台大的风云人物。

1972年,大一上学期结束后,学校组织学生寒训,这次活动是林正义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国民党逃到台湾后,与台湾居民相处得并不算融洽,很多台湾青年都不愿意去当兵,所以台湾历来就有强征兵役的传统。

林正义却与众不同,他从小就知道孙中山先生给国人留下遗训,心有宏源,即“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于自身”。

孙中山

当寒训结束时,林正义萌生“弃笔从戎”的念头,他找到负责寒训的部队领导,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时台湾人都不愿当兵,林正义的举动无疑让人感到惊讶,军方意识到这是一个宣传的大好机会。

林正义如愿转入陆军官学校,而且军方还用他来炒作,在媒体上大肆宣扬,林正义因此成为台湾年轻一代的榜样,宛如“明星”。

就连蒋经国都被惊动,示意军方的人“给予关照”,台湾上将赖名汤亲自给林正义颁发“优秀青年”奖章,台湾当局将他评为“十大杰出青年”。

赖名汤

诸多光环围绕,加上林正义本人勤奋努力,他在军校过得很顺利,1975年时以优秀成绩毕业,次年又考入台湾政治大学。

完成学业后,台湾军方安排他到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

金门可不是一个谁都能来的地方。

这里与福建的厦门隔海相望,历来就是台湾国民党防守的要地,经常在这里播放广播与大陆“交锋”,每一个在金门任职的官兵都要经过台湾当局的严格审查。

林正义所在的马山连驻扎的位置,在海水退潮时,距离对岸的最短距离只有两公里左右,他一毕业就被安排到这里,可见台湾军方确实对他寄予厚望。

泅水渡海,来到大陆

那林正义是不是会怀着对台湾政府的感激之情,尽心尽责地“报国”,直到平步青云呢?

对于林正义来说,如果人生轨迹能按照这种路线走下去,也未尝不是光宗耀祖。

但随着在金门驻扎日久,林正义逐渐对自己的想法产生质疑。

在金门,他这个连长最经常做的工作只有两项。

其一是每天通过广播,朝着大陆方向播放录音,内容无非就是与大陆对着干,宣传台湾多么富饶、生活多么美好,以此与大陆进行“心理交锋”。

林毅夫

其二则是负责接待时不时从政府高层那边下派来视察的人,带着来宾里里外外视察,然后部队里的长官就会指着他向视察人员介绍:“这是我们金门部队的精英连长,高材生林正义上尉!”

然后视察人员就会“很懂”地露出欣赏笑意,说一番夸赞的场面话,视察工作就“完美”结束了。

这种充满形式主义作风的工作让林正义逐渐感到厌烦,似乎自己已经成了一个花瓶,每日的工作就是放放广播,然后顶着光环出席一些场合,他的作用仅此而已了。

可这就是自己追寻的人生目标吗?这就是所谓的“报国”吗?

不,绝不是!

林正义逐渐明白,他所作的一切只是浪费生命,他并不是在报效祖国,继续下去,他最终只会沦为台湾政府的一枚棋子,一枚为了维护台湾“颜面”、“威严”的棋子。

思想发生转变后,林正义偷偷买下一台小收音机,每到深夜时分,他就偷偷打开收音机收听大陆方面的信息,因而获知了很多信息,如改革开放,内地许多地区逐渐搞起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中美建交……

这些信息对林正义的思想造成冲击,他逐渐领悟报国的真义:报国应该是报效整个中国,而不是只为台湾效力,更不能助长台湾反动派分裂国家!

于是,林正义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逃离台湾,到大陆去。

林毅夫

林正义偶然听过一个传闻,曾有一名排长游泳逃到对岸的大陆,他不禁产生效仿的念头,因为他生得身材高大,游泳技术很高超,别人能行,他应该也可以。

1979年5月16日,林正义借职权便利假传“登陆对岸”的演习命令,发布宵禁令,命人通知马山播音站的官兵们不得在晚上走动,发现有人在海中游泳也不能开枪射击,即使听到枪声也不用奇怪,更不准走出营房查探。

一切都很顺利,没人怀疑他这个连长放出的消息,就在当晚,他孤身一人跳海,凭借高超的游泳技术游向对岸,投奔大陆……

步伐不止,努力求学

林正义离奇消失,金门官兵们展开地毯式搜索都没有找到他的踪迹,无法断明生死,最后只能判定为“失踪”。

当林正义到达对岸后就被巡逻官兵发现,上面很快派人下来与他接触,并将他的行为定义为“起义投诚”。

林毅夫

在林正义的要求下,大陆官方没有公布他投诚的消息,因为林正义担心会惹怒台湾政府,危及家人。

不仅如此,林正义还为自己改名“林毅夫”,寓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政府的安排下,林毅夫到大陆各地走访一番,然后他写信给东京的表兄李建兴,向表兄讲述他对大陆的观感,这封信即是《给表兄李建兴的信——台湾人也要做中国的主人》。

信中,林毅夫说明自己到达大陆一事的始末,向表兄讲述他对大陆的观感,他认为大陆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作为中国人,就应该在这种关键时刻参与其中。

而台湾则是“正处于十字路口”,面临不知何去何从的境地。

林毅夫

林毅夫认为台湾最终也是最好的归宿就是回到祖国的怀抱,作为台湾人,他不仅要做台湾的主人,也要做中国的主人,参与到国家建设当中。

最后,林毅夫让表兄偷偷给家里人报平安。

一切处理完毕,林毅夫开始了求学之路,他在政府的安排下进入北京大学深造,选择攻读政治经济专业。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来到北京大学演讲。

西奥多·舒尔茨

当时国内缺乏擅长英语的人,正好林毅夫在台湾接受过英语教育,校方让他担任舒尔茨的翻译,结果舒尔茨对林毅夫的翻译工作极为满意,甚至为此邀请他去美国读博士。

林毅夫得以进入芝加哥大学求学,他在学校中成绩优异,还获得过全额奖学金。

求学期间,林毅夫设法与在台湾的妻子陈云英取得联系,妻子一直坚信他还活着,收到消息后喜极而泣,匆匆带着儿子和女儿赶赴美国。

林毅夫再次与妻子儿女见面时,已经是1983年,经过四年离别,一家人终于团聚。

林毅夫和妻子陈云英

陈云英同样是一位优秀杰出的女性,她到美国后,一边带孩子,一边攻读爱丁保罗大学特殊教育硕士学位,并顺利取得学位。

1987年,林毅夫取得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妻子也完成学业,面对国外的优越生活环境和各个企业抛出的橄榄枝,林毅夫毅然作出选择——离开美国,回到中国。

当时有很多留学的人贪恋国外的富裕生活,学成之后选择留在国外工作,而林毅夫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回到中国工作的海归经济学博士。

斩获荣誉,顶级智囊

回到国内,林毅夫接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邀请,到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后又担任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1990年,他在国际著名的经济学杂志《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论文中对那段时间中国出现的大饥荒展开探讨,引发强烈反响。

两年后,他又发表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再度引发轰动,不仅赢来诸多赞誉,该论文还频频被诸多同行引用,更因此荣获美国信息研究所为其颁发的经典引文奖。

林毅夫

这两篇论文使林毅夫彻底奠定在国际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界的地位,诸多外国经济研究机构的权威大咖纷纷邀请他出国访问、开办演说。

当然,林毅夫一生发表的论文不止于此,事实上,他一生中为经济研究而写的论文有很多,因此获得奖项更是不计其数。

毫不夸张地说,就是用一张纸来罗列,恐怕也没法写满他这一生究竟获得过多少奖项,发表过哪些学术论文,担任过哪些职位,因为实在是多不胜数。

1994年,林毅夫联合多位海外归来的经济学家,在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亲任主任一职。

这个研究中心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经济学人才,林毅夫的学生遍布中外名校,桃李满天下。

林毅夫

考虑到林毅夫在经济学上的惊人成就,国家甚至邀请他担任过好几届全国政协委员,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都曾倚重他为经济决策智囊,让他参与“十五”计划的起草工作。

这还没完,在2008年的时候,林毅夫受邀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任副总裁,同时也是第一个在世界银行中担任如此高职位的中国人。

在整个中国的经济改革领域中,林毅夫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有外国学者预言,他极有可能是中国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

然而“忠孝两难全”,林毅夫虽然优秀,却无法回到台湾孝敬父母。

林毅夫

随着林毅夫的名字享誉中外,台湾当局逐渐得知他就是当初“离奇失踪”的林正义,他们将林毅夫的行为视为“叛逃”、“投敌”,甚至要给他“判刑”。

所以当林毅夫的父母过世时,他没有办法回家乡为父母奔丧,他说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台湾方面吵着要给他定罪的时候,林毅夫曾平静地说过:“为复兴中华民族,我宁愿上十字架接受审判。”

自古忠孝两难全,林毅夫对父母有愧,但对祖国而言,他当之无愧是一位优秀杰出的中华儿女,相信两位老人泉下有知,一定会为林毅夫先生感到自豪。

0 阅读:3
鉴史论

鉴史论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鉴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