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淀粉正改变我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它不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生产淀粉,是重大突破性技术。
2021年9月24日,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团队在《科学》发表论文,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合成。构建11步主反应的合成途径,能量转化效率提升3.5倍,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的8.5倍,使淀粉生产从农业种植转向工业车间生产成为可能。
自然与人工的效率对决
(一)自然光合作用的效率之谜
地球上,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这一神奇的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坚实的能量基础。然而,这一过程的效率却令人咋舌。以玉米为例,其实际光合效率仅在0.3% - 1%之间徘徊,即便是理论上的极限效率,C3植物也仅为4.6%,而C4植物稍高,达到6%。
自然光合作用效率为何有限?
过程复杂,能量散失: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光反应阶段光能吸收转化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能量散失。而暗反应则受到酶活性、温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等多重环境因素的制约。例如,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植物为了自我保护会关闭气孔,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进而限制了光合作用的进行。
生存需求平衡:在自然进化的长河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机制并非单纯追求最高效率,而是在多种生存需求之间寻求平衡。这意味着,虽然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但自然条件下的效率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相比之下,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在效率方面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优势。2021 年,人工合成淀粉的太阳能到淀粉的转化效率达到了 7%,这一数值是玉米实际效率的 3.5 倍 。到了 2024 年,人工合成淀粉的合成速率更是达到了玉米的 8.5 倍。
若将光伏发电(效率 20%)、电解水(效率 80%)以及合成反应(效率 60%)整合起来,形成全链条过程,人工合成淀粉的理论综合效率可高达约 9.6%。
在这个过程中,科研人员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突破了自然光合作用的诸多限制。例如,利用高效的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精确控制反应条件,使得整个合成过程更加高效和可控。
对比项目
玉米光合作用
人工合成淀粉
太阳能转化效率(实际)
0.3% - 1%
7%(2021 年)
合成速率
/
8.5 倍于玉米(2024 年)
全链条理论综合效率
/
约 9.6%
现实困境:能耗与成本之殇尽管人工合成淀粉在理论效率上表现出色,但在实际生产中,能耗问题成为了其大规模应用的一大阻碍。目前,每公斤淀粉的生产需要消耗 70 度电 。
以当前市电均价 0.5 - 0.6 元 / 度来计算,生产 1 公斤淀粉的电费成本就高达 35 - 42 元。如此高昂的电力成本,使得人工合成淀粉在成本上远远高于传统农业生产的淀粉。
电费价格(元 / 度)
每公斤淀粉电费成本(元)
0.5
35
0.6
42
(二)成本制约下的发展瓶颈
人工合成淀粉面临高昂成本,总成本7 - 10元/公斤,是传统玉米淀粉的3倍。
能源成本
:电力和氢气成本高昂。规模化挑战
:若替代全国粮食产量,年发电量需超9万亿度,接近全国总发电量。技术迭代与优化
:2024年建成吨级中试装置,碳转化速率达自然界8.5倍,新型电极提高能量转换效率。成本压缩
:光伏成本下降
:预计2025年度电成本降至0.1 - 0.2元,降低电力成本。酶催化体系优化
:提高酶活性和稳定性,减少用量。反应器规模化
:规模扩大后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技术进步与优化有望降低人工合成淀粉成本,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打基础。
技术迭代时间
关键成果
2018 年
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合成,构建 11 步主反应的固碳淀粉人工合成途径
2021 年
太阳能到淀粉的转化效率达到 7%,是玉米实际效率的 3.5 倍
2024 年
建成吨级中试装置,碳转化速率提升至自然界的 8.5 倍,新型电极设计使二氧化碳还原能量转换效率突破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