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千年航运传统能否填平淮海经济洼地?

科技良言 2025-02-17 09:12:51
复兴千年航运传统能否填平淮海经济洼地?曾经的辉煌:水运枢纽的荣光

淮河曾是辉煌的水运枢纽。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它是京杭运河前身,为经济交流和军事行动开辟通道,扬州、楚州等地借此崛起,唐朝扬州成全国重要商业中心,楚州是南北物资集散地。

除邗沟外,淮河水系众多支流在古代水运中也很关键,如最大支流颍河是河南南下江南的重要水运通道;

涡河横跨两省,水运发达,沿岸亳州成重要交通贸易枢纽,明清达鼎盛;

泗河是古代著名航道,元朝时一段成为京杭运河一部分,如今京杭运河徐州段仍通航。

这些河流构成淮河水运网络,连接南北,促进物资流通、经济繁荣,成为文化传播纽带,孕育出淮河流域文化,推动区域发展,为沿线城市繁荣奠定基础。

近代的衰落:航运之殇与经济困局

近代以来,淮河航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并走向衰落。南宋后黄河多次夺淮入海,是其衰落的重要转折点。黄河泥沙涌入淮河水系,淤积河道,使其变浅、抬高,航道狭窄曲折,大型船只难通行,航运能力大降。昔日千帆竞发、商船往来的繁荣不再,只剩河道淤塞和船只搁浅。

黄河夺淮改变淮河河道形态,打破水系平衡。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抬高,淮河入海困难,借道洪泽湖、邗沟入长江,水运路线迂回,增加运输时间和成本,削弱航运竞争力。淮河特殊气候和地形,致夏季水量大增时入海不畅,洪涝频发。汛期洪水淹没沿岸,造成人口和财产损失,阻碍当地经济发展,许多繁荣城镇和商业中心衰败。

长期洪涝灾害对淮河流域影响巨大。农业上,农田被淹,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水利设施遭破坏,农业发展艰难;航运衰落打击手工业和商业,原材料与产品运输困难,手工业停产,商业萧条,扬州等商业重镇经济地位下降。淮河流域沦为 “淮海经济洼地”,经济联系减弱,错失发展机遇,产业发展慢,基础设施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困难,陷入经济困境。

现代的努力:淮河航运的复兴之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河航运的优势再次被重视,淮河航运的复兴也被提上了日程。近年来,淮河沿线省份纷纷发力,为淮河航运的复兴积极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江苏是水运大省,内河航运网络发达,内河航道总里程 2.4 万公里,高等级航道约 2500 公里,里程和密度全国居首。在淮河航运复兴中,江苏发挥自身优势,为淮河上游船只提供多条入海通道。通过完善内河航运网络,加强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设,提升了淮河与其他水系连通性,扩大航运范围。

如加快推进苏南运河等二级航道重点工程建设,提升支线航道功能,推进通港达园内河运输专支线航道建设。2024 - 2026 年,江苏计划通过相关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形成 “两纵五横” 高等级航道网,提升内河航运整体水平,支撑淮河航运复兴。

安徽同样积极推进淮河航运的复兴,大力推进 “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 高等级航道网建设,重点打造淮河航道。淮河干流航道是安徽高等级航道网中的 “一横”,全长 363.9 公里,总概算投资 19.72 亿元 。以蚌埠船闸为界,分为上下两段进行建设。

目前,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工程已基本完成,2000 吨级船舶可畅行临淮岗以下航道。蚌埠、淮南等地的港口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断提升港口的吞吐能力和服务水平。例如,蚌埠港作为淮河沿线的重要港口,通过升级改造,其货物吞吐量不断增长,成为连接淮河上下游的重要物流枢纽。此外,安徽还积极整治其他省际航道,如芜申运河、水阳江等,使其全面融入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进一步提升了淮河航运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河南积极参与淮河航运建设,信阳、周口等城市加快航道建设。依据《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22 - 2035 年)》,到 2025 年,河南规划航道通航里程超 2000 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超 200 公里;周口港、信阳港吞吐量达 7000 万吨以上(含集装箱 30 万标箱),初步形成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目前,周口港是河南内河航运重要港口,货物集散覆盖六省区,辐射多个经济圈。2024 年周口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省 85% 以上,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显著。河南还推进水网融合发展,开展多航道建设及联通工程前期工作,构建出海水运通道主骨架,为淮河航运发展注入新活力。

关键的转机:引江济淮工程的奇迹

在淮河航运复兴的征程中,引江济淮工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为解决淮河航运面临的诸多难题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这项伟大的工程,是跨流域、跨省的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其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引江济淮工程规划建设历程漫长,1952 年有设想,经多年调研论证规划,2015 年获批,2017 年全面开工。工程分引江济巢、江淮运河、江水北送三段,输水线路总长 723 公里,按二级航道标准打造航运通道,供水范围涉及皖豫多地,总面积 7.06 万平方公里。预计 2030 年引江水量 33.03 亿立方米,入淮水量 21.36 亿立方米,远期引江水量可扩至 43 亿立方米。2022 年 12 月 30 日实现试通水试通航,长江与淮河 “牵手”,解决淮河水量不足难题,改善淮河航道通航条件,提升航运能力。

引江济淮工程不仅保障水量,还对改善淮河水污染作用重大。此前淮河因水量不足、水体流动性差等,水污染严重。工程实施后,长江水注入,增加了淮河水体流动性,稀释污染物浓度,水质明显改善。如引江济巢段每年向巢湖引入约 10 亿立方米长江水,水体更新周期缩短,水质好转,遏制蓝藻爆发,改善水生态。淮河水质提升,利于航运,为沿线生态修复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引江济淮工程建成我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在长三角形成 “井” 字形干线航道主骨架,千吨货轮可通江达海,缩短航运里程。其改善了淮、长地区水运现状,优化运输线路,降低成本,提高时效。

0 阅读:1
科技良言

科技良言

介绍太阳能、生物质和新能源汽车的知识、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