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不行仁义而务广地,故亡其国。(《泰族训》)
北宋名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中,智瑶被刻画成一个贪婪好利、鼠目寸光、极武而亡的反面典型;相应的是,联手剿灭智瑶、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却被塑造成正义之士,实在是令人难以信服!
今天就来说一说隐藏在“三家分晋”背后的这桩历史疑案:智瑶到底是一个贪婪好利、鼠目寸光、极武而亡的反面典型,还是一个才干出众,智谋过人的忠臣良将?
三家分晋
司马光为力证智瑶是个贪婪好利、鼠目寸光的反面典型,不惜以四个事例来论证。让我们具体看看这四个事例有多荒唐和不靠谱。
晋国这个昔日春秋时期霸主因为卿大夫晋国四卿共同主政,即智家与韩赵魏三家四个卿大夫家族。
第一个事例是说智家智宣子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选定了智瑶作为家族继承人,而族人智果则表示反对,建议智宣子选择另外一位庶子智宵作为继承人。
智果的理由是,智瑶虽然很优秀,有5个超乎常人的优点:貌,一表人才;武,精于骑射;博,通晓各项技能;文,文章流利;决,坚决果断。但他有一个致命缺点:胸襟狭窄,刻薄寡恩。
智果认为,智瑶的优点越优秀,越自以为是,偏偏还有这个不仁和不能容人的缺点,谁也不能和他共处。如果选定智瑶做继承人,智姓家族一定会覆灭。但智宣子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这个事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既然能精确指出智瑶超乎常人的5个优点,怎么就没有具体事例说明智瑶是怎样胸襟狭窄,刻薄寡恩的呢?
智瑶剧照
第二个事例是智瑶成为晋国执政大臣后,和韩魏两家卿大夫韩虎和魏驹聚会宴饮,智瑶竟然在宴会上戏弄韩虎,又侮辱韩相段规。
稍微正常点的成年人都知道,怎么可以在宴饮时这样的公众场合公然戏弄和羞辱同事,即便你地位高过你的同事。
这个事例的真实性实在令人怀疑,智瑶身为晋国执政官,素质竟然会低下到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这种仗着自己地位高过同事,而公然在宴席上戏弄和羞辱同事,放到今天,估计都没几个人会这么愚蠢。
更搞笑的是,智瑶下属规劝他,他竟然口出狂言,说我不给别人灾难已经算够意思了,谁还敢给我灾难?说出这种话来,那么他的素质、见识和能耐实在是低劣至极,怎么可能当上晋国执政?
韩虎剧照
第三个事例是智瑶公然向韩虎索要领土,韩虎气得要命,但他还是听韩相段规所劝,拿出一个万户邑送给了智瑶。
智瑶高兴坏了,如法炮制,又向魏驹索要领土,魏驹本想拒绝,但最终听从魏相任章所劝,也拿出一个万户邑送给了智瑶。
智瑶对自己的英明深为满意,接着又向赵无恤索要土地,却遭到了赵无恤的拒绝。于是,智瑶胁迫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无恤。于是,赵无恤逃往当初他老爹给他预先备好的革命根据地:晋阳。这就是“水灌晋阳”的由来。
实际上,智瑶当上晋国执政后,通过南征北战,使晋国声威大震,许多在晋国内乱时脱离晋国影响的小国,都纷纷重新归附。但智伯认为要想恢复晋国当年的霸业,必须增强晋国国君的实力,才能主导晋国一致对外。
在这样的情况下,智瑶先带头拿出一个万户邑送给了晋国国君,他认为同为四卿,那么,其他三卿韩赵魏也理所应当像他这样,大家都献出一个万户邑给国君,国君的实力不就大大增强了吗?
可历史上的记载竟然说是智瑶向韩赵魏三家索要领土,以满足他自己扩张势力的贪欲。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司马光剧照
第四个事例是说智瑶胁迫韩魏两家一起发兵讨伐赵无恤,围攻晋阳,智瑶以水攻晋阳,决汾河水灌入晋阳城,城内百姓家家户户炉灶崩塌,遍地鱼蛙,生存都成了问题,到了“易子而食”的悲惨境地,却始终众志成城,没人投降。
写到这里,历史记载智瑶再次“脑子抽风”,竟然当着韩魏两家得意忘形地说,今天我才知道,原来水是可以让人亡国的!韩虎和魏驹两人大惊,相互递上眼色,原来,他们猛然想到,你智瑶今天可以水灌晋阳,明天就可以灌我们,灭了我们了!
写到这里,大概司马光觉得还不过瘾,还不足以表现智瑶的愚蠢和狂妄,还给智瑶加了一出戏。智瑶的谋臣疵警告智瑶,韩魏两家可能叛变。智瑶第二天就把这话拿来诘问韩魏两家。
我的天!看到这里,让人大跌眼镜,智瑶是怎么当上晋国执政的?又是怎样南征北战让晋国声威大震的?这两件事做得愚蠢又狂妄,和我们民间所说的“二百五”有啥区别?这不是判若两人吗?
赵无恤剧照
司马光在用这四个事例详细见证了智瑶的贪婪好利、鼠目寸光、极武而亡之后,接下来,就写了智瑶的悲惨下场。
韩魏两家看到赵无恤命悬一线,意识到“唇亡齿寒”,恰在此时,赵无恤的谋臣前来做说客,最终说服韩魏两家愿意反水,联手赵无恤一起讨伐智瑶,生擒智瑶并当即斩杀。紧接着又攻占智家封邑,把智家200余人杀了个干干净净。
颇耐人寻味的是,智瑶家的食客豫让,誓死报答智瑶的知遇之恩,数次行刺赵无恤,付出巨大代价之后依旧失败,被赵无恤捉住,豫让一方面要誓死报答智瑶,一方面又欠了赵无恤几次不杀之恩。无奈之下,豫让只得请求刺了赵无恤的衣服三件,然后自杀身亡。豫让成为流芳千古的义士。
无法想象,倘若智瑶果真是司马光所刻画的那般贪婪好利、鼠目寸光,怎么能有豫让这样肝胆相照的义士如此效忠于他?这不是咄咄怪事吗?太过于违背常理了吧?
再倒回去,当初,智瑶和赵无恤领兵出战攻打郑国,智瑶以统帅的身份命令赵无恤攻城,赵无恤竟公然抗命,目的就是要为自己保存实力,结果,功亏一篑,没能攻下郑国都城。
这让智瑶大感诧异和恼怒,斥问赵无恤,当初赵简子怎么会立你为继承人呢?
仅从这一个事例就可以看得出来,智瑶和赵无恤到底是谁才是真正的自私自利?
还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例证:韩魏赵联手杀死智瑶、剿灭智家后,终于把罪恶之手伸向了国君,三家联手最终瓜分了国君的土地,晋国彻底消亡了。
智瑶南征北战让晋国声威大震,一心想要通过努力让晋国重新回到当年的霸主之位;而韩赵魏三家呢?却是真正的狼子野心,一有机会竟然灭了自己的国君,再取而代之。还厚颜无耻地要周天子分封他们为诸侯国。真可谓“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啊!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这也标志着春秋结束,进入“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
但很遗憾,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世人也只习惯于用“成王败寇”来评价一个人。智瑶失败了,身败则名裂,被刻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了!
旁观者
凭司马光对待王安石新法以及支持改革的人,就知道司马光不太可信了
不说寻常话不走寻常路
智瑶输在太狂了,目中无人,春秋时期各国大臣自称子,比如赵简子,赵宣子等只有他一个人称伯,这可是诸侯的称号,狂的没边了,自己找死,怨不得别人
不说寻常话不走寻常路 回复 03-10 14:20
智伯可不是后世尊称,是他自己要求别人称他为伯的,他爹都只能称智子,死后称智宣子,他只能称智襄子,称伯可不够格,他不是诸侯,只是卿大夫[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用户11xxx47 回复 03-10 13:06
建议补充学习一下基础知识,伯仲叔季什么意思,曹孟德的孟什么意思。伯夷,伯姬[吃瓜]
文发
蔺相如的故事告诉我们,秦王也会公然戏弄羞辱赵王,让他演奏乐器。
用户12xxx10 回复 03-12 09:02
因为秦强赵弱,就这么简单
泥淖
苏轼落难后,其家人困窘赴京时,常得高俅资助。苏轼来京,俅必亲接之。
阿狸爷爷
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了。“稍微正常点的成年人都知道,怎么可以在宴饮时这样的公众场合公然戏弄和羞辱同事,即便你地位高过你的同事。” 这样的人你没见过? 特朗普你见过没?? 推断理由就是编者觉得如何,可惜码了那么多字,估计都是胡说八道
雁南飞
成王败寇。智瑶没做错任何事。只是败了而已!
唯无道
智瑶是想把韩赵魏都干趴下,之后会做晋的忠臣么?
阿狸爷爷 回复 03-10 23:02
就是。范氏已经被灭了,别人凭啥不吸取教训。
用户88xxx93
光是有文化的流氓
麦子哥哥耶
这本书是门客集作!司马光这货不咋地,看他与王安石关系就明白了。
羽扇
这么说资治通鉴叙述的三家分晋故事是胡编乱造的罗[呲牙笑]
大头明
作者可以试着用亚美丽坚的靠谱先生套智某,能对号,就能说明事件存在的合理性。
用户14xxx45
韩虔,不是韩虎。
我行我意
说什么好坏,小孩子吗?
用户12xxx69
早期的“劣币驱逐良币”范例?还是司马光也是靠流量养家的“编”?
—_—
你这都是屁话,在那个纷乱的年代都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智伯不也是为自己的利益,没那么大公无私,范式中行氏就是前车之鉴。
云河天辰
世故诚诚君子,不肖假寐天乘。
用户11xxx51
呵呵,司马光砸缸了
用户17xxx69
出处呢?全篇文章怎么没有引用,里面涉及的史料是智瑶托梦告诉你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