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接住了这泼天的富贵?

董希水 2025-01-20 20:32:40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外们!他们带着“TikTok Refugee”的标签,纷纷涌向了小红书,让这里瞬间变成了一个跨国交流的新战场。从分享宠物照片到互相帮忙做作业,再到文化交流,这一波热潮可真是让人目不暇接。随之爆火的是“对账”这个词,随着交流深入,两国网友的对账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工作、收入、薪水的购买力,甚至细化到了水果、蔬菜、水费、电费、手机费、拨智齿费用。这些日常生活的流水账,本来都是平淡无奇。但对完账后,双方都被震撼到了。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小红书上眼下聚集的,依然是国内对自己的生活最满意、最乐观、并且愿意秀出自己生活最幸福一面的那群人。但的确是差异导致了碰撞的迸发,内涵才会促进交流的持久。我们有丰富的生活与消费场景,这是宏观内涵;我们也有活泼而文明的同胞,这是微观内涵。在这样的讨论氛围下,大伙儿就在小红书上相见恨晚,乐此不疲。

小红书是能接住这波流量的泼天富贵,是因为小红书一直是有准备的。

小红书的准备

首先就是,小红书几年前就开始布局国际化,为如今的火爆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不断的优化用户体验支持各国手机号码注册登陆,不需要中国手机号就可以注册,这对于外国用户来说非常方便,降低了注册和使用的门槛。我们很多平台(这里不点名了)在国外不要说注册,甚至已经注册账号一旦IP地址切换为国外,能看到视频的评论功能都是关闭的,这是小红书国际化的基本功做的扎实。

其次是用户习惯相近,如果说TikTok和国外的油管比较类似的话,那小红书在老外看来就和Instagram比较接近,小红书的内容里面不是某度类中充斥冷冰冰的广告,而是真实用户分享的真实体验。无论是踩雷还是种草,都是宝子们用过、试过的真话。这种“亲测有效”的口碑效应,叠加中外文化差异,简直让人欲罢不能。“小红书体”和“ins风”相互交流,甚至可以私信成为好友。社区氛围超友好,就像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海内外朋友,一起讨论喜欢的一切。

老外的惊慌失措

美国任何媒体、智库、专家,都来不及解释这一现象。他们甚至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像CNN、CNBC、FOX、FRANCE 24等美国和欧洲媒体目前能做的就是科普什么叫“小红书”?FOX新闻昨晚还去美国街头采访了一些民众,问大家怎么看?一名女子说:我不知道它(小红书)是否与tiktok一样,但我会去试试看。这简直是禁止了TikTok后又一波免费的广告,而且是官方的。法国FRANCE 24 在演播室里请来了一名专家,而这名专家所谓的深入分析,就是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文章摘要读一遍完事。总体来看,一些欧美官方媒体话里话外都带着一股“冷漠且警惕”味道,将“TikTok 难民”涌向小红书视为国与国对抗的胜败。与它们的“警惕”思维相比,我们的态度则是友善、包容、开放。而且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网民同胞没有对老外打肿脸充胖子,我们一样不回避自己的问题,我们对于老外表现出的优点一样是不吝赞美。

泼天富贵给了小红书”,这是历史给的,这是中国这么多年发展被历史肯定后给的,当然我们能理解“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但是面对种种压力,到底是要扩建一扇门,还是关上一扇窗?(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0 阅读:0
董希水

董希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