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农村出不了大艺术家?
谁说贫寒就注定平凡?
在河北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一个叫李胜素的女孩用自己的坚持,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出身不是终点,努力才是起点"。
从站在麦秸秆上苦练的"村花",到如今让观众折服的京剧名伶,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梦想是不挑门第的。
而最令人动容的是,当掌声与鲜花纷至沓来时,她依然牢记着父母的养育之恩。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很难
这个"麦秸秆上的舞者",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要说李胜素的"蜕变"有多惊艳,光看她现在走到哪都是追星无数就知道了。
但在她眼里再多的鲜花和掌声都比不上父母一个欣慰的笑容。
你别看她现在是大艺术家,可那颗孝顺的心一点都没变。
每次回到老家她都像个小孩子似的,先给父母磕个响头,那架势别提多实在了。
她常说:"我这一路走来,不就是靠着爸妈在背后使劲儿推着吗?"
看着父母满头的白发和布满皱纹的脸庞,她的心里总是酸酸的。
"爸妈咱搬进城里住吧,我在北京给您二老买套大房子!"她满怀期待地提议。
可是父母却笑着摆摆手:"我们这老农民,城里那种日子可不适应,你有这份心就够了。"
听到这话她的眼圈儿一下就红了。
既然父母坚持要留在村里,她就要让他们住得舒舒服服的。
二话不说找来最好的施工队,在村里给父母盖了一座新房子。
装修的时候她可是操碎了心,连地砖的材质都要反复挑选,就怕父母走路滑倒。
"这孩子太破费了!"每次父母这么说,她就笑着摇头:"这算什么破费啊?"
最让她揪心的是那年父亲突然病倒的日子。
接到消息的那一刻,她二话不说就推掉了所有演出,火急火燎地赶回老家。
在医院里她寸步不离地守在父亲床边,连口热饭都顾不上吃。
医药费?全包!护工?她自己来!
看着父亲脸色一天天好转,她的心里比抹了蜜还甜。
"这孩子太懂事了。"病房里常常传出父母这样感叹的话。
而她总是笑嘻嘻地说:"我不懂事儿,谁懂事儿啊!"
这份孝心要从李胜素的童年说起。
那是1966年春天,河北的山村里一个爱唱爱跳的小女娃降生了。
在这个六口之家里,老四李胜素从小就是个活泼的"小机灵鬼"。
别的孩子放学就知道玩泥巴,她可倒好成天对着院子里的鸡鸭鹅"演戏"。
虽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在艺术这件事上,她家可是"大手笔"。
那时候看戏可是稀罕事儿,一场戏的票钱都够买好几斤白面了。
但只要李胜素想去,她爸就会二话不说地骑上那辆"吱嘎吱嘎"响的破自行车。
小丫头坐在那硬邦邦的车梁上,颠得屁股生疼也不喊苦。
一路上她还哼着小曲儿,把村口大爷大妈都给逗乐了。
"这孩子浑身上下都是戏!"村里人都这么夸她。
慢慢地村里人都给她起了个可爱的外号——"小铁梅"。
放学回家她就把院子里的麦秸秆摆成一圈。
这可就是她的"专属舞台"啦!
踩在麦秸秆上她把在戏园子里看到的动作一遍遍地练。
有时候练得太投入,一不小心就摔个大马趴。
疼得龇牙咧嘴的时候,她爸妈心疼地直叹气。
"丫头要不别练了?"爸爸心疼地问。
"不行!"小姑娘倔强地一扬脖子,"我还没练好呢!"
就这样在麦秸秆堆上,在父母的默默支持下。
小小的李胜素一天天地编织着自己的艺术梦想。
那个年代的农村娃,谁能想到还能学戏呢?
可她家就是这么"任性",把闺女的梦想看得比啥都重要。
就在村里人都以为小姑娘是在"玩票"的时候,命运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惊喜。
1979年13岁的李胜素,一鸣惊人地考进了省里最好的艺术学校。
从此她告别了那个简陋的麦秸秆"舞台",开启了专业的艺术之路。
可别以为进了学校就是从此过上了"小公主"的生活。
在艺校的日子她可是把"省"字发挥到了极致。
别人吃一顿的饭,她能掰成三顿吃,生怕多花一分钱。
"这孩子怎么瘦了这么多?"每次父母来看她,都心疼得不得了。
可她总是笑嘻嘻地说:"我这不是练功嘛,瘦点好!"
其实她心里明白,家里为了供她上学,已经省吃俭用到了极点。
这份心疼全都化作了她更加刻苦的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20岁的李胜素如愿以偿进入了邯郸京剧团。
这对一个农村姑娘来说,简直就是开挂级别的逆袭!
但她知道这才只是一个起点。
没过多久她就拜入了名师刘秀荣的门下。
这一拜师可了不得,整个戏剧圈都惊呆了。
要知道刘秀荣可是圈里出了名的"严师"。
但李胜素愣是用自己的勤奋打动了老师。
后来她更是修成了正果,加入了梅派成为了梅葆玖先生的关门弟子。
这简直就是戏剧界的"学霸"操作啊!
虽然有人说她的唱腔不是最完美的。
但每次她一登台,那份发自内心的真诚,总能打动所有观众。
每到她演出的日子,村里人都会组团来捧场。
看台下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她的心里总是暖暖的。
"这就是咱们村的闺女!"乡亲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如今的李胜素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站在麦秸秆上憧憬未来的小姑娘了。
从一个乡村女孩到响当当的京剧名伶,她用实力诠释了什么叫"农村也能飞出金凤凰"。
台上她是光彩照人的艺术家。
台下她是最暖心的"女儿"。
每当有记者采访她成功的秘诀时,她总是笑着说:"还不是因为有一对宠女儿的爸妈嘛!"
看似轻松的话语里,藏着她这些年最深的感动。
是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多少农村娃子的梦想都夭折在了生活的重担下。
可她的父母硬是咬着牙也要给女儿一个圆梦的机会。
如今的她走到哪儿都是鲜花和掌声。
但她心里最美的风景,永远是那个堆满麦秸秆的小院。
最动听的声音是父母那浓浓的乡音。
这些年她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父母的养育之恩。
不是花里胡哨的排场,而是实实在在的孝心。
她说:"再大的成就,也比不上父母的一个欣慰的笑容。"
这话朴实得让人心头一热。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她用行动告诉我们:
梦想可以有多远,根就要有多深。
飞得再高也别忘了最初托起你的那双手。
这大概就是最美的"孝道"了吧!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