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古代雕塑,是在哪里展示的?

沃克笔下的世界观 2024-12-20 14:12:42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除了热衷收藏古代雕塑,意大利社会精英还发明了专门展示古代雕塑的场所,如书房、雕塑花园和市政厅。

这些场所都经过精心设计,意图使参观者深刻感知其中所传递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书房(studiolo)最早兴起于人文主义者中,是家庭住宅中专门为阅读、沉思或工作而用。

在人文主义者看来,书房是研究与美德相关的学术场所,是享受古代文化之旅的隐喻。

马基雅维利就表示当他身穿宫廷长袍,严肃地走进他在圣卡西亚诺(San Casciano)的别墅书房中,仿佛进入了古代宫廷。

书房环境强调宁静、沉稳的感觉,私密性较强。

在书房中,人文主义者往往会摆放一些小型古代雕塑或古代伟人画像,意图模仿古代伟人的道德和生活方式。

布拉乔利尼在《论高贵》中就表示,即便是古人,也会将伟人的画像或雕塑放在他们的书房中以寻求灵感和学习伟人的美德。

在人文主义者的影响下,书房逐渐扩展到贵族阶层。对贵族而言,拥有书房是文明、修养和受过良好教育的象征,书房内所摆放的物品代表贵族的品位。

书房所摆放的物品有书籍、具有审美和道德寓意的小型古物,如钱币、小型青铜和大理石雕塑等。这些物品体现了主人的财富、知识和美德。

同人文主义者相比,贵族的书房私密性并不强,往往会作为会客厅,开放程度较高。

伊莎贝拉的“洞府”(grotta,与书房相关)收藏了大量古代和现代艺术品,她对其“洞府”十分自豪,甚至允许她不在场的情况下让访客进入。

红衣主教皮埃特罗·本博(Pietro Bembo)也作出类似的规定,将书房钥匙留给管家,访客可在他离开时自行参观。

雕塑花园是展示古代大型雕塑的场所,它最早出现于人文主义者的学园(Academy)中。学园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而是古代知识分子讨论学术的沙龙。

学园周边环境优美,并在园内摆放众多雕塑。这些雕塑一方面促使他们效仿古人的美德,另一方面激起文学艺术的创作灵感。

人文主义者在发现古代的同时,学园也随之复兴。15世纪早期最著名的学园是古物学家朱利奥·波姆波尼奥·莱托(Giulio Pomponio Leto)的罗马学园,该学园收藏了大量古代铭文和雕塑。

其中,《沉睡的女神》(The Sleep Nymph)更是被学园的文人们认为与诗歌存在联系。

在他们的话语世界中,诗人如同睡梦的女神都进入了一个非理性且奇幻的世界,他们与神灵直接交流成为了可能,这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创作源泉。

雕塑花园也影响到贵族阶层。这受到了古罗马作家的影响。据老普林尼记载,罗马共和国晚期,雕塑花园就已经出现在贵族的乡村别墅中。

对贵族而言,花园中的古代雕塑一方面体现了主人对闲适生活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代表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贵族的雕塑花园往往向收藏家、诗人和艺术家开放,这一方面有助于激发艺术家和诗人的创作灵感,另一方面借此展现主人的艺术品位和渊博的学识。

在15世纪晚期,洛伦佐的圣马可花园最为典型。

该花园摆放了美第奇家族所收藏的古代雕塑,据瓦萨里记载,洛伦佐打算在此创建一所伟大画家和雕塑家的学校,并让艺术家贝托尔多·迪·乔万尼(Bertoldo di Giovanni)担任校长,使其成为艺术家临摹古代雕塑和交流艺术理论的重要场所。

15世纪晚期和16世纪,雕塑花园成为罗马收藏家最喜爱和最流行的收藏方式。

其中,朱利乌斯二世在观景楼中用来展示其收藏的雕塑花园(Cortile delle Statue)是最为著名。

观景楼于1485年由佛罗伦萨建筑师安东尼奥·波莱奥罗(Antonio Pollaiuolo)在圣彼得大教堂后的高地上负责建造,并于1487年完工。

它是作为教皇英诺森八世的郊外避暑别墅,也是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第一座在罗马建造的娱乐场所。

由于其位置较高,可以欣赏到大片美景,故时人称为观景楼(Belvedere)。

朱利乌斯二世上任不久,就开始着手改造罗马。在教会大分裂时期,罗马长期处于被遗弃的状态,市内杂草丛生,破败不堪。圣彼得大教堂在战火和自然侵蚀的过程中也受到严重的破坏。

因此,自尼古拉五世开始,教皇们为改造教廷形象,积极地开始重建和改造罗马城。

与前任教皇出资兴建的堡垒式建筑不同,朱利乌斯二世所赞助的建筑项目,一方面更看重壮观的气势,从而显示出他的政权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注重建筑的美学,以古典风格显示他效仿古罗马皇帝的雄心。

当朱利乌斯二世仍是红衣主教时,他就已经在观景楼的修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曾向英诺森八世推荐画家曼泰尼亚作为绘制观景楼内部壁画的合适人选。

在升任教皇后,朱利乌斯二世经常前往观景楼休息娱乐,因此他想改造观景楼也是不足为奇的。1503年,朱利乌斯二世委托建筑师布拉曼特(Bramante)将观景楼与梵蒂冈宫殿连成一体。

具体方案是以东西两翼长廊连接南北两处建筑,中间被包围的部分形成了一个狭长的庭院,即观景中庭(Cortile del Belvedere)。

由于地势南低北高,观景中庭依据地势进行改造成三个平台,底层可作为游行、竞技、表演的剧场。中层面积不大,位于庭院中央,是连接南北两平面的过渡层,被设计成花园。

顶层为雕塑花园。雕塑花园中配有壁龛,以陈列古代雕塑。

最早进驻此地的是《观景楼的阿波罗》和《拉奥孔》,随后《菲利克斯的维纳斯》《阿里阿德涅》(Ariadne)、《赫拉克勒斯与安泰俄斯》(Hercules and Antaeus)、《台伯河》和《尼罗河》等陆续运抵。

为进一步扩大雕塑花园的影响力,朱利乌斯二世还采纳布拉曼特的建议,专门设计一条公共通道——螺旋楼梯以方便罗马市民参观。

该楼梯错落有致,其护栏采用科林斯式、爱奥尼亚式以及多立克式等风格的柱式。

布拉曼特还曾设想在观景楼正面的中楣上刻上一些模仿古代象形文字风格的字母,他制作了一个朱利乌斯·恺撒(Julius Caesar)的侧面头像和一座双供桥,以表示“朱利乌斯二世,大教皇”(Julio II,Pont.Max)。

他试图将朱利乌斯二世与恺撒联系起来,以此唤醒人们对古罗马世界的联想。

雕塑花园建成后,它就向艺术家开放,成为艺术家模仿和学习古代艺术的重要场所。

在1513—1516年间,达·芬奇曾居住在观景楼中,并绘制观景中庭的素描图。

佛罗伦萨雕塑家巴乔·班迪内利(Baccio Bandinelli)曾参观观景楼以便为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仿制《拉奥孔》。

同时,雕塑花园也是朱利乌斯二世及其后任教皇进行外事活动的招待场所。

1511年,曼图亚公爵费德里科·贡扎加(Federico Gonzaga)年轻时曾作为人质被扣留在观景楼中,为讨得费德里科欢心,朱利乌斯二世在观景中庭举行盛大宴会予以招待。

1521年,乌尔比诺驻罗马大使卡斯提利奥内致信其母亲,盛赞观景中庭:“我现在身处观景楼,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安慰。真希望您也有这样一个地方,有着美丽的风景和动人的花园,还有那么多华丽的古代雕塑、喷泉、池塘和流水,更妙的是,它还靠近梵蒂冈宫。”

对朱利乌斯二世而言,雕塑花园的意义在于其文化政治,古代雕塑成为了其政治修辞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贵族和艺术家不断传播和赞美其所收藏的古代艺术品,朱利乌斯二世也名声远扬,同时也提升了教廷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

除了书房和雕塑花园,市政厅也是古代雕塑展示的重要场所。

其中,位于卡皮托利山(Capitoline)的罗马市政厅(Palazzo dei Conservatori)声名远扬整个欧洲,甚至被誉为“近代意义上第一座博物馆”。

1471年,教皇西科斯图斯四世将原位于拉特兰宫的几件重要古代雕像如《母狼》《挑刺的男孩》(Spinario)《卡米勒斯》(Camillus)以及两个来自君士坦丁巨型雕像的头部和手部残片等转运至罗马市政厅的走廊上,这些雕像一经展出就大为出名,尤其随着其版画复制品的流通,使得艺术家和普通民众纷纷前来参观。

与其前任教皇保罗二世相比,西科斯图斯四世并不喜欢收藏古物。

当保罗二世担任威尼斯主教时,他就在意大利和拜占庭收集大量古物,在一份他被加冕前的藏品清单中,他收藏了古代的青铜小雕像、宝石雕刻以及大量的珠宝、壁毯、刺绣、幔帐和拜占庭马赛克艺术品。

他还特意建造专为收藏古物的威尼斯宫(Palazzo Venezia),为了装饰威尼斯宫,他将伊西斯(Isis)神庙遗迹中的伊西斯半身像摆放在宫殿前,雕像底座配有其徽章。

据当时贡察加大使巴尔托洛梅奥·马拉斯卡(Bartolomeo Marasca)回忆:保罗二世甚至想把摆放在拉特兰宫的马可·奥勒留骑马像和奎里纳尔宫(Quirinal)的训马师像(Horsetamers)移至威尼斯宫中。

西科斯图斯四世上任,他将保罗二世收藏的古物大量变卖或将其作为洛伦佐的贷款抵押。但对西科斯图斯四世而言,将古代雕塑进行公开展示充满了明显的政治意图。

在他刚当选教皇时,他在罗马的权威并没有受到罗马市民的认可。就在他加冕当天,罗马市民竟然因游行的队伍阻碍了街上的交通,而愤怒地向他的仪队投掷石块。

本地贵族们常常发生暴动,置教皇的权力于不顾。因此,他上任的首要解决问题就是如何在罗马重现建立秩序,树立教皇的权威。

卡皮托利山是罗马七座山丘之一,也是最高的一座。

古罗马时期,山上建有巨型广场,容纳朱庇特(Jupiter)神庙、朱诺(Juno)神庙和维图斯(Virtus)神庙、档案馆(Tabularium)和罗马元老院,是罗马的重要宗教与政治中心。

由于饱受战火和荒废,中世纪的卡皮托利山一度被遗弃。此后,卡皮托利山则作为罗马市政府的所在地。14世纪,由于教皇长期被囚禁在法国,导致罗马市政府被本地贵族所控制。

1347年,科拉·德·里恩佐(Cola di Rienzo)在卡皮托利山宣布恢复共和,反对贵族压迫,卡皮托利山也成了罗马共和派的代名词。

随着教皇返回罗马,从1470年开始,罗马市政府就一直受到教皇的严格控制,教皇有权任免罗马元老院的元老和市政官员。

西科斯图斯四世特意将古代雕塑,尤其是罗马起源的象征——《母狼》迁移至市政厅,这一方面将他的慷慨与保罗二世的贪婪形成对比,同时变相承认罗马市政府的权威,这将有助于取悦罗马市民,获得他们的支持。

另一方面提醒罗马市政府的权威和运作是要建立在教皇的仁慈之下,正如设立在市政厅前的铭文所示:“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因其巨大的仁慈之心,于1471年12月15日……下令将这些象征美德和卓越的青铜雕像捐献给它们的发源地——罗马人民。”

这些古代雕塑无疑是教皇在卡皮托利山的权力象征。

整体来看,书房和雕塑花园主要面向社会精英、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开放。

对收藏者而言,他们希望自己的藏品能被欣赏和理解,而这需要观众有足够的关于古代艺术和历史的知识素养。

罗马市政厅虽然面向公众,但自16世纪上半叶开始直至17世纪后期,整个卡皮托利山的建筑群都在持续不断地处在装修和改建过程中,直到1734年,教皇克雷芒十二世才宣布对公众开放展示。

此外,对古代雕塑的公开展示也容易招致保守天主教士和新教的谴责,尤其是对古代裸体人物雕塑的批评。

在他们看来,裸体人物雕塑伤风败俗,是道德败坏和异教偶像崇拜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空间的开放程度来看,书房和雕塑花园仍然寓身于一个私人的封闭空间中,但丰富的藏品往往会吸引来自全欧的学者登门拜访,它们为主人带来名声的同时,也逐渐推动了“文人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he Letters)的诞生,可以说,这也预示着一种适应于更大范围、面对公众的博物馆体制的到来。

总之,文艺复兴时期对古代雕塑的收藏和展示,不仅仅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推崇,同时也是对人的发现。收藏品在满足收藏者的实用功能同时,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寄托收藏者的精神追求、审美取向和求知懿德。

收藏古代雕塑就是在收藏自己,物不过是收藏人自身的一个载体而已。

此外,收藏活动能够满足人的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实现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自我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古代雕塑是古希腊罗马人按照物与自身的两个尺度创造出来的,它蕴含了古代世界的特定价值追求,凝聚了古希腊罗马人的劳动、智慧、品德和力量。

古代雕塑如同一面镜子,收藏者正是从这面镜子中,认识到古代世界的智慧和美德,进而满足自我认识与肯定的内在需要。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