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袁绍大败。
不过,即便如此,袁绍依然坐拥四州之地,无论地盘还是人口,都仍是当时天下最大的诸侯。
那么,此时的袁绍,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吗?
官渡之战的损失官渡之战,袁绍的损失是巨大的。
1、损失7、8万精兵。
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三国志.武帝纪》裴注。
官渡之战,袁绍损失的兵力,各类史书都称在7、8万。
官渡之战时,袁绍是“简精兵十万,骑万匹”(《后汉书.袁绍传》),集结十万精兵,发动决战。
也就是说,这十万精兵,就是袁绍的战略进攻力量。
十万精兵,一战折损七、八万,几乎是损失殆尽!
2、人才班底损失巨大!
官渡之战,袁绍集团的核心班底损失也是巨大的!
名将颜良、文丑、淳于琼、韩猛等人被杀,张郃、高览投曹。
谋主中,沮授被杀,许攸投敌,荀谌不知去向,此后不久,田丰也被袁绍自己弄死了。
文武人才,尤其名将集体,损失大半,其谋划能力、战役指挥能力自然下降严重!
3、政治影响力大减。
袁绍”四世三公“,一直拥有极强的号召力。
官渡之战期间,尽管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袁绍依然能靠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和兵威,给曹操制造巨大的麻烦!
比如:官渡之战期间,豫州大部分地区都在袁绍的引诱下反叛曹操,只有李通拒绝与袁绍合作。
同时,曹营中,也有许多人与袁绍暗中通信,给自己留后路。
官渡之战后,袁绍不但已经在曹占区失去了影响力,而且,冀州等地也一度发生了叛乱,幸为袁绍所平!
可以说,官渡之战后,无论软实力还是硬实力,袁绍都暂时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
但是,此时的袁绍,仍然拥有强大的战争潜力!
依然雄厚的实力至少从纸面上看,此时的袁绍,依然拥有天下最强的实力!
1、地盘上:四州之地。
此时的袁绍,依然坐拥冀州、青州、幽州、并州这四州之地。
四州之地,”民户百万“,如果按照户籍征兵,可得兵30万。
而且,与饱受战乱摧残的曹占区比起来,冀州等地受到破坏较少,在经济上依然拥有优势!后来,曹操得到冀州后,立刻兼任冀州牧,辞去兖州的职务,企图以邺为新的中心!
同时,幽州等地,是除陇西外最优质的产马地,可以替袁绍提供比较丰厚的骑兵资源,使袁绍在骑兵上依然拥有优势!
2、兵力上:带甲十万以上。
尽管官渡之战损失了大量精兵,但袁绍仍然拥有庞大的兵力。
袁绍去世后,荀攸劝曹操征河北时,表示袁氏依然“带甲十万”。
实际上,从多方情况来看,即便是并州高干都“带甲五万”,四州之地之兵,应当不只十万!
而且,如前所说,幽州产马,而乌桓军此时也信服袁绍,能使袁绍保持骑兵优势。
3、人才上:依然雄厚的人才班底。
尽管官渡之战折损了许多人才,但是,此时,袁绍集团仍然拥有审配、逢纪、郭图、辛评等人才。
这些人才中,审配等人后来给曹操制造了很大的麻烦,也都是一时俊杰。
而即便是袁绍那被人诟病的几个儿子,也都不失为人才!长子袁谭,当初入青州时只有平原一地,但后来连续击破田楷、孔融,夺取青州。
袁尚,则后来曾在邺亲率军逆击曹操,一度击败曹操。
袁熙,被刘表评价为“气度不凡,宽裕有大度”。
袁绍的外甥高干,则在治并州时期治绩有名,“士多归附”。后来,在壶关一度击退乐进,并独战曹军七八个月!
可以说,袁绍集团的人才班底,仍然人才济济,如果能团结一致,妥善运用,仍很有战斗力!
4、人心上:在河北得人心。
袁绍为政宽厚,素行德政,一直得到拥戴。
后来,袁绍去世时,河北四州百姓莫不悲伤,流泪如同失去亲人一般。(《献帝春秋》)
5、依然存在的地缘优势。
此时,袁绍在地缘上仍然拥有优势。
由于与北面的乌桓、鲜卑等部关系融洽,且“有恩于民夷”,无后顾之忧。
而曹操,依然处“四战之地”。
尤其是,此时的刘表,已经平定张羡之乱,“地方千里,带甲十余万”,为曹操后患。
因此,从纸面实力来说,袁绍的实力甚至依然优于曹操,至少仍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那么,袁绍真的拥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吗?
曹军智者的看法不妨先看看曹操集团智者们的看法。
官渡之战后,曹操与众将商议下步用兵方向。
曹操一度考虑先征孙权,被当时在许都的张纮劝阻后,又考虑要先征刘表。
而曹军众将也多认为:应该趁袁绍新败,无力南下之机,先行南征。
袁绍新败,不趁机攻河北,而要先南征?由此可见:在曹操及众将看来,袁绍虽新败,但仍然是很难啃得动的,因此要先南征以扩充实力!
而荀彧则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个时候,如果咱们给袁绍喘息之机而南下江汉,一旦袁绍趁机来攻,则“公事去矣”!
由此可见,在荀彧看来:袁绍仍然具备“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使曹操“公事去矣”的能力!
袁绍去世后,荀攸的看法是:如果袁绍的两个儿子和睦,“则天下之难未息矣”,只有趁二子不和积极行动,才能一举成功,“此时不可失矣”。
再后来,在曹操的打击下,袁尚、袁熙逃去了乌桓。
即便到了这个时候,郭嘉仍然认为: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把袁尚彻底消灭,“舍此南征”,袁尚借助乌桓来攻,“恐青、冀非己之有也”!即便到了这个时候,袁氏仍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由此来看,在荀彧、荀攸、郭嘉这些曹营顶级智者看来:袁氏在河北根基深厚,深得汉胡人心,随时有卷土重来的能力!
在他们看来,不仅官渡之战结束后袁绍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只要袁氏不灭,他们随时都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卷土重来不可能不过,换个角度看:正因为郭嘉、荀彧、荀攸对袁绍集团的始终高度警惕,袁氏要卷土重来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官渡之战后,虽然袁氏依然拥有庞大的地盘,较大的兵力,比较稳固的统治基础,但是,袁绍集团在官渡之战中丧失的精兵良将,是在袁绍平定河北艰苦奋战中磨砺出来的精华,要重建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所以,袁氏虽然实力仍然很强,战争潜力仍然很大,但是,官渡之战后,袁曹之争的主动权确实已经无可争议地被曹操所掌握了。
袁绍去世前的仓亭之战,曹操一举取胜,则表明:只要曹操坚持打击袁绍,则袁氏在黄河以南已经没有与曹操争雄的能力了!
可以说,官渡之战结束前,袁绍掌握主动,袁曹之争关键在袁绍犯不犯错;而官渡之战后,曹操掌握主动,袁曹之争关键在曹操犯不犯错。
只要曹操不犯原则性错误,始终视袁氏为主要对手和最大威胁,袁绍集团实际上也就不具备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袁绍不死,河北难平但是,只要袁绍不死,自守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正如荀攸所说,袁氏实力雄厚,只要保持内部和睦,曹操就很难一举灭之!
后来的战事也表明:二袁即便只是保持表面合作,曹操也很难办!所以需要靠郭嘉“急之则相持,缓之则争心生”的策略才能取胜!
袁绍在世时,袁氏集团内部的问题已经很严重:冀州派和颍川派之间的矛盾,袁绍诸子之间的矛盾,都早已存在!
但是,只要袁绍尚在,各类矛盾就能得到压制,各派别就能至少维持表面的合作关系!
因此,袁绍不死,河北即便只保持表面团结,曹操也很难平定河北!
官渡之战后,鲁肃与孙权提出:北方多务,东吴可以趁机灭刘表,“全据长江”,“鼎足而立”。
当时,刘备尚依附刘表,未及自立;鲁肃所谓“鼎足论”,应当是知曹袁孙三足!
可以说,以当时形势论,只要曹操不犯原则性错误,袁已经没有灭曹的可能;同样,由于袁氏仍然实力雄厚,曹操也很难一举灭袁绍!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袁绍受到的打击是巨大的。
因此,可以说,官渡之战后,袁曹之争的主动权已经为曹操所掌握!只要曹操不犯原则性错误,袁绍就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了!
但是,由于底子够厚,袁绍依然拥有强大的实力,袁绍任然足以自守,只要袁氏不出现灾难性问题,曹操也难以啃下袁氏!
以当时的形势论,袁曹之间仍然是长期相持的局面。
最终,袁绍“及时”去世,使袁氏集团陷入“作死”内讧的节奏,结果平衡被打破,曹操趁机平定河北!
那么,如果袁绍不那么早去世,袁绍有机会一直和曹操僵持下去吗?
或许,诸葛亮的解释是最全面的回答: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
袁绍长期错误,早已经埋下内讧隐患,这是“人谋”;袁绍“及时”去世,这是“天时”。
评价历史,既尊重人谋的影响,也尊重运气的影响,这或许是更全面的历史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