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这4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一生

皓然一文化 2024-03-16 17:54:39

1999年,《亚洲周刊》评选了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位居榜首的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在封建落后的旧社会,他的文字像一把利刃,狠狠地刺进每个国人的心。

在百年后的今天,鲁迅笔下的人物依然鲜活。因为他写的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是芸芸众生。

《呐喊》这部小说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从书中人物的身上,每个人都能寻找到自己的影子。

1

《社戏》:少年时的天真,尤为珍贵

《社戏》中记载着鲁迅为数不多的看戏经历,最让他惦记的,是幼时回母亲的老家平桥村看戏的那次。

平桥村很小,戏台子搭在离村五里外的赵庄,往返需要坐船,偏偏那天所有船都被定下了。眼看着朋友们都去看戏了,迅哥儿只能在家等着干着急。到了晚上,小伙伴们看完戏回来兴高采烈地谈论着,只有迅哥儿不说话。

突然间,双喜想起了八叔的航船已经回来了,可以载着他一起去,十几个少年便乱哄哄地同去看戏了。

鲁迅在文中写道:“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这段描写出发去看戏的景色,写出了鲁迅当时心中的期待与欢喜,十足的少年心性。看完戏回程路上,大家伙儿都觉得饿,于是靠岸停船,在田里偷罗汉豆煮来吃。第二天,六一公公送了许多豆来给迅哥儿,可味道却根本比不上昨晚。

成人之后的鲁迅,回想起那天的场景,最怀念的不是戏文,而是与伙伴们一同玩乐的时光,那是一生中美好的回忆。

少年时,我们天真纯粹,以一颗赤忱之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那时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等一朵花开,有足够的好奇心看鸟儿筑巢,看蚂蚁搬家。我们对外面的世界无比向往,以为那是自由的天地可供我们翱翔。

少年鲁迅的天真,像我们曾拥有过的青春。

2

《故乡》:中年闰土的世俗,是一种成熟

《故乡》中的闰土想必大家都熟知。小时候语文课本里那个手拿钢叉,月光下在西瓜地里刺猹的闰土,是一个小英雄形象。

鲁迅十几岁时见到闰土,他小小年纪,会帮衬父亲做工,还会在雪天捕鸟。闰土知道夏日的沙地里有贝壳,知道西瓜地夜里有刺猬、猹来偷吃……闰土的世界里多的是新鲜事物,这些是困在高墙中的鲁迅所不知道的。

简短的相聚让鲁迅与闰土有了深厚的友谊,分开后,闰土还托父亲给鲁迅带去了贝壳与漂亮羽毛。在鲁迅心里,闰土一直是那个天真活泼的玩伴。

二十多年后再见闰土时,鲁迅怀着忐忑与兴奋,“阿!闰土哥,你来了?……”可闰土的表情却是欢喜夹杂着凄凉,他恭敬叫道:“老爷!”

鲁迅瞬间便明白,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现在他与闰土之间隔着现实的鸿沟。

闰土已到中年,饥荒年代有6个孩子要养活,日子过得太苦,灰黄的脸上尽是皱纹。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的他,已经失去了那份纯真的笑容。

从前看到这里,我会感叹闰土的遭遇,遗憾闰土与鲁迅之间的友谊。后来我渐渐发现,长大后的自己何尝不是和闰土一样,从天真烂漫逐渐变得世俗。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世界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世界充满了困难与挑战,我们长大了,肩上多了责任,这些困难与挑战只能自己扛。成熟和稳重才能适应社会,那些天真的想法只显得可笑。

世俗也不完全是贬义,至少它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积累,我们更加现实和理智,对世界的看法也更深刻。

3

《孔乙己》:孔乙己的挣扎,接受现实还是坚持理想

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里一般有两种顾客,一种穿长衫,要了酒菜坐着悠闲地喝;一种穿短衣,靠柜台站着,喝完酒就要去干活。

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

他读过书,却没考取功名,幸而写得一手好字,帮人抄书也可赚钱养活自己。但孔乙己好吃懒做,时常把书和笔墨纸砚都偷走,被人抓到就要受一顿毒打,因为这,他经常被嘲笑。

孔乙己觉得自己读过书,知道的比短工们多得多。可酒店的伙计都看不起他。他想要谈论天下大事,可他的言论常常被人们嘲笑和讽刺。孔乙己最大的问题是眼高手低,以为自己读过书,就应该做些高尚的工作,甚至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论:“窃书不算是偷”,为了看书而“用些手段”依然是高尚的。

孔乙己有理想,又脏又破但从未脱下的长衫,就是他不向现实妥协的倔强证明。可惜这个世界终究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不会因为谁改变。他盲目地追求理想,不顾现实情况,最后活成了笑话。

其实许多人都存在过“孔乙己式”的挣扎,接受现实,还是坚持理想,这是个很难的课题。但它的答案绝不是二选一。

有句话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说的是现实往往达不到我们的期待值,如何调整这个期待值以达到平衡,才是我们要面对的课题。

接受现实意味着我们要正视生活中的挑战和限制,理解并适应它们。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找到实现理想的最有效途径。

还有一点很重要,别在与生活抗争的岁月里,活成孔乙己。

4

《阿Q正传》:阿Q的忍受,是向现实妥协

《阿Q正传》里的阿Q一穷二白,住在荒废的土谷祠,靠农忙时给人打短工谋生,手里有了钱却立马赌博输光。

阿Q与人打架,输了只当是被儿子打了,也心满意足;他调戏女尼姑,自己思来想去睡不着,却得出“女人都是害人的东西”这样的结论;他看见庄里人煎鱼不将葱切丝,便觉得他们见识粗浅。后来阿Q因为调戏吴妈被赵太爷赶了出去,从此再没人叫他做工,最后稀里糊涂被人当做革命党枪毙了。

阿Q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现实中,他一无所有,期待得到尊敬,却看不起任何人。现实越痛苦,他越会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似乎只要贬低了别人,那自己就没有输。然而这只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阿Q又会是谁的缩影呢?他无所作为,面对不如意的地方,只会麻木忍受。阿Q既没有对未来的打算,也不肯脚踏实地地挣一份尊敬,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曾有人说:“人到中年,总是忍受多于改变。”曾经也为了理想挣扎过,只是最后发现,生活的本质就是忍受。

我倒觉得未必,忍受只能算作生活的一部分。生活还有许多喜悦、成长和期待,只要改变,一切就都有机会。

《呐喊》中的这四个故事,仿佛就像人生的四个阶段:从天真到世俗,在理想与追求中挣扎过,最后明白不想忍受就得改变。在少年鲁迅、闰土、孔乙己和阿Q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一生,不禁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到底该怎么走。

生活再难,也不要失去希望。有些过程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不是终点。愿我们心怀期待,活好这一生。

作者 |亦天。

0 阅读:9

皓然一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