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立体主义,许多人会想到毕加索和布拉克,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他们身后还藏着一位用几何图形和色彩掀起革命的艺术家——奥古斯特·赫宾。他出身平凡,却用画笔颠覆了艺术史的轨迹,从田园诗意的印象派到棱角分明的立体主义,再到纯粹抽象的几何乐章,他的一生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视觉实验。
1882年,赫宾出生在法国北部小镇基维,父亲是工匠,但他从小展露艺术天赋。19岁进入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后,他早期的作品还带着印象派的温柔笔触,画田园风光、市井人物,像一首首视觉抒情诗。直到1909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他把工作室搬到巴黎蒙马特高地,和毕加索、布拉克成了邻居。这两位立体主义“狂人”的激进理念,彻底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
他抛掉了传统透视的枷锁,把风景、人物统统拆解成几何碎片,再用多重视角拼贴重组。比如他的代表作《塞雷特风景》,山峦和房屋被切割成色块与线条,像一场由几何音符组成的视觉交响乐。他说:“艺术不是复制现实,而是创造新的秩序。”这句话成了他艺术革命的宣言。
立体主义对赫宾来说只是起点。1920年代,他逐渐剥离了画面中的具象元素,转而沉迷于纯粹的色彩与几何。圆形、三角形、矩形……这些最简单的图形在他手中变成了跳动的节奏符号,搭配高饱和度的红、蓝、黄,仿佛在画布上敲击出视觉的鼓点。
1931年,他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联合一群先锋艺术家创立“抽象创作”团体。这个组织成了非具象艺术的大本营,蒙德里安、阿尔普等抽象艺术巨匠都曾参与其中。他们主张“艺术要脱离叙事,回归形式本身”,用几何与色彩构建新的美学语言。
更绝的是,赫宾晚年发明了一套“颜色字母表”——26个字母对应26种颜色,每个字母还配有专属的几何形状。比如字母A是红色三角形,B是蓝色圆形……他想用这套密码般的视觉符号,打破艺术与文字的界限。这种尝试甚至比康定斯基的色彩理论更疯狂,仿佛在说:“如果世界是一本书,我偏要用几何来书写!”
这种“绘画的音乐性”并非偶然。赫宾晚年沉迷研究色彩心理学,甚至试图用数学公式计算色块的比例和位置,只为让画面达到“黄金分割”般的和谐。他说:“真正的艺术,是让混乱的世界变得有序。”这句话或许能解释,为何他的抽象作品既充满理性秩序,又饱含诗意的律动..........
1960年赫宾去世时,他的名声远不及毕加索,但时间证明了他的前瞻性:
他创立的“抽象创作”团体,为20世纪非具象艺术铺平道路,影响了包豪斯设计、极简主义甚至数字艺术。
从宜家家居的几何图案,到苹果产品的配色逻辑,都能看到赫宾美学的影子。
2019年,他的《构图》在佳士得拍出120万欧元高价,艺术史正在重新为他加冕.................
你的每个【点赞👍🏻】和【在看】
我都当做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