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们,科技发达,支付便利,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各种APP上交电费。那么几十年前的国人,是如何交电费的呢?
方式之粗糙,或许让你永远都猜不到……
在今天看来,这个方法非常不可思议,但确实就是这么霸气操作的。因为当时的老百姓家中还没有电表,只有灯泡。
这种方法学名叫“包灯制”,操作方法就是数灯泡。电费多少取决于灯光瓦数的大小。
▲“包灯制”电费收据
比如每月每只10瓦的灯泡是一毛钱,20瓦的灯泡是两毛钱,以此类推。
当时最常用的是15瓦的灯泡,只有有钱人家才舍得用25瓦的。
所以一般家庭一个月的电费是几毛钱。
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电网,电费是直接交给发电企业的。由相关的电力工作人员,定期到生产大队或者村里统一收取电费。
▲生产大队
上世纪70年代,大榜公布上世纪70年代,操作依然简单霸气。
随着用电的家庭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地方有了电费公布栏,张贴在显眼的位置。每家每户用了多少电,自己过去瞅一眼就知道了。
通过电费公布栏,还可以看出家庭条件的好坏,电费越多,说明家里的电器越多,家庭条件也越好。是嫁儿嫁女极好的参考指标。
▲电费公布栏
上世纪80-90年代,上门查表收电
当时已经有供电所,里面的抄表员很像今天的邮递员,穿梭在大街小巷。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上门抄表,计算出电费,一般是直接收取。
今天部分偏远地区,仍然用的是这种方式。
▲老电表
不过,最初的时候,大家用的是总电表,各家各户一起来分摊电费,但是很容易引起纠纷。
在1993年时,上海地区开始推行“一户一表”,独立电表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纠纷很快就没了。
▲供电营业厅里申请”一户一表”
世纪之交,交电费开始多元化新世纪也是百花齐放的年代,交电费的方式也开始多元化。
百姓最常用的办法是到营业厅交费。绿色的供电营业厅是一代人的记忆,不过缺点是有的时候要排队。
但是,至今很多老人还是习惯到营业厅去交费,因为这样最踏实。
▲如今的供电营业厅
很多供电公司也会授权移动收费终端网点,让网点来代收,这些网点主要集中在超市、商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非常方便。
如果不放心这些网点,也可以到银行进行代扣。
除此之外,还有买充值卡交费、到邮政便民服务站交费等多种方式。
▲电费充值卡
最近十年,足不出户,随时交费
最近十年,科技发展超乎我们想象,国家电网设立了很多24小时的自助交费机,让电费随时可交。
后来,随着网络支付的大力发展,我们现在只需要打开手机,就可以直接在app上交费,不但可以瞬间完成交费,还能同时管理多个账户。
▲手机交电费
遥想当年:
从五六十年代,数灯泡交费的简单粗暴不合理;
到七十年代的大榜张贴,邻里用电没有秘密;
到八九十年代的统一电表引起纠纷;
到新世纪供电营业厅、银行代扣、充值卡等;
再到近10年网络支付的兴起,可以随时随地掌握自己用电情况,实时缴费。
交电费也成为我国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穷二白,到现在的国际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