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作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和潜力。以下从它的产业基础、政策布局、重点项目、发展前景及全国地位五个维度进行解析。
一、产业基础与核心优势
1. 制造业根基扎实:青岛拥有海尔、海信、中车四方等世界级制造企业,为AI技术应用提供了天然场景。海尔打造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连接企业90万家,沉淀工业机理模型3.8万个。
2.海洋科技特色突出: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AI领域形成独特优势,2022年发布全球首个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海豚1号"。
3.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占GDP比重达10.7%,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600家,年复合增长率达25%。
二、政策部署与生态构建
青岛构建了"1+3+N"政策体系:
1. 顶层设计:出台了《青岛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设立5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
2. 载体建设:
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崂山)入驻企业达217家,算力规模达300P;
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西海岸新区)聚焦智慧海洋等特色场景;
青岛国际创新园打造AI算法研发中心。
3. 人才工程:实施"未来之星"计划,与清华、北大共建8个AI联合实验室,本地高校年培养AI专业人才超3000人。
三、重点项目与场景应用
1. 龙头企业项目:
海尔智慧家庭AI研究院研发的UHomeOS系统用户突破1.2亿;
海信云脑系统在智慧城市领域落地30+城市;
歌尔股份投资20亿元建设XR光学模组AI检测中心。
2. 特色领域突破:
国家深海基地实现深海机器人自主作业突破6000米深度;
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三期)装卸效率提升30%,成本降低20%;
青岛公安AI视频分析系统破案率提升45%。
3. 创新平台:
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200P算力)服务企业超200家;
海洋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集聚12家科研机构。
四、发展前景与战略机遇
1. 产业融合深化:预计到2025年,AI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重点推进"AI+"行动计划:
智能制造:打造10个灯塔工厂;
智慧海洋:建设国家海洋大数据中心;
医养健康:开发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2. 技术突破方向:
类脑智能芯片研发(歌尔微电子);
多模态大模型应用(极视角科技);
智能网联汽车(奇瑞青岛基地)。
3. 区域协同发展:牵头成立胶东经济圈AI产业联盟,与济南超算中心形成"算力双核"布局。
五、全国竞争力分析
根据《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发展指数2023》:
1. 综合排名:位列第12位,在北方城市中仅次于北京、西安
2. 细分优势:
产业融合指数居第6位(制造业场景丰富);
特色应用指数居第4位(海洋AI领域绝对领先);
基础支撑指数居第10位(算力规模北方第三)。
3. 对标差距:
原始创新能力弱于第一梯队(专利数量仅为深圳1/5;
人才密度6.8人/万人,低于杭州(11.2人/万人)。
六、挑战与突破
1. 现存瓶颈:
高端芯片等"卡脖子"技术依赖进口;
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率不足40%;
数据开放共享率仅为32%。
2. 突破路径:
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2.0;
设立海洋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
推动青深港澳AI产业合作走廊建设。
青岛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形成"制造+海洋"双轮驱动的特色发展模式,虽然与北上广深存在代际差距,但在工业互联网、智慧海洋等细分领域已建立全国性影响力。未来需在核心技术突破、人才生态构建、应用场景开放等方面持续发力,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跻身全国AI产业第二梯队前列,成为北方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图片来自网络。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