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909e03803bc7e10cdeb1311d5cbf869.jpg)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a1d418bfe1072e0be40d7895393cc57.jpg)
这个"天才"的崛起堪称教育界的"黑马"!
2009年四川绵阳考生黄蛉凭借一篇用甲骨文写就的高考作文,在网络上引发轰动。
他被誉为"古文字达人",掌握800多个甲骨文字符,连川大都为他开启了"后门",破格录取还配专属导师。
然而爆红两年后,剧情急转直下——他的导师何崝教授竟然说:"宁可辞职,也不要这个学生!"
究竟是天才光环下藏着什么样的真相?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5ee14fe112ca03f80bf18a74c03a3de.jpg)
作为川大历史文化学专业的资深教授,何崝最初接到这个特殊任务时,内心充满期待。
毕竟能指导一位在全国掀起轰动的"甲骨文天才",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啊!
然而现实给了这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当头一棒。
随着教学的深入,何崝教授逐渐发现黄蛉的真实水平与他的"网红光环"严重不符。
古汉语基础知识薄弱也就算了,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这个学生的浮躁心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aecb3b095c7bf937068f64949f0893f.jpg)
"这孩子整天就知道在媒体面前显摆,一点静下心来做学问的样子都没有。"何崝教授私下多次向同事吐槽。
但最让这位老教授彻底失望的,是黄蛉在一次采访中的狂妄发言。
这个刚刚接触古文字研究的学生,竟然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有能力研究《文心雕龙》!
要知道《文心雕龙》可是南朝梁代最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岂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研究的?
这简直就是在挑战学术界的底线,何教授听到这个消息时气得直拍桌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72411fdda31431aa17e7349790e4283.jpg)
"这种浮夸的学风,我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一向儒雅随和的何教授罕见地动了真怒。
就这样他毅然决然地向学校提交了辞呈。
面对同事们的劝阻,这位老教授的态度异常坚决:"就算让我下个月开始找工作,我也不能继续带这样的学生!"
看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如此决绝,不少同事都暗暗感叹:这个天才少年,怕是要栽在自己的狂妄上了。
回想当初学校为了培养这位"特殊人才",不惜开创先河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甚至拨专款支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9d665b93dc5d6c1445ed5ef49ea9b8e.jpg)
但现在看来这种不计成本的特殊培养,反而可能助长了学生的虚荣心和浮躁情绪。
或许正是这种过度的"特权"待遇,让一个原本对古文字充满热爱的少年,逐渐迷失在了名利的漩涡中。
2009年6月7日四川绵阳的高考考场里,一场注定轰动全网的"神操作"正在上演。
当其他考生还在紧张地解答选择题时,黄蛉却直接翻到了最后一页,盯着作文题目《熟悉》发起了呆。
谁也没想到这一发呆就是整整90分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4d3a466cf550e76205de4803c65397c.jpg)
这90分钟里黄蛉写下了一篇让阅卷老师瞠目结舌的作文。
密密麻麻的奇怪符号,看起来活像是一串摩斯密码,让阅卷老师差点以为是在涂鸦!
直到请来专家鉴定,大家才恍然大悟:这哥们儿居然用甲骨文写了整整八百多字!
要知道当今能认识的甲骨文也就一千多个,这小子一篇作文就用了八百个,这操作也太秀了!
与黄蛉"神操作"同时引发轰动的,还有一位叫周海洋的考生写的"诗歌作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adffb193c552ddd5a3c5e2750aaeba3.jpg)
人家周海洋玩的是文言文,引用了七十多首古诗,看得阅卷老师连连点赞。
这波操作一出直接引爆了全网热议,#2009最牛高考作文#的话题瞬间冲上热搜。
然而在这爆红的背后,藏着一个有点尴尬的事实——黄蛉的作文最后只得到了6分。
专家组的评语很委婉:内容偏离主题。
不过这个分数丝毫没影响他在网上的人气,反而让更多人对他的故事产生了好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60cef34904b52fbac7218646b1c9cb2.jpg)
原来在此之前黄蛉就已经历过一次高考失利,不得不选择复读。
正是在复读期间,他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贵人——语文老师蒲体超。
蒲老师是个同样痴迷古文字的"文史咖",每次讲文言文都会穿插讲解甲骨文。
看到黄蛉对甲骨文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蒲老师简直就像发现了知音。
两人常常在课后讨论到忘记时间,蒲老师也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对古文字的研究心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f1e4ebee532eaaaa5119af6da05d08d.jpg)
就这样黄蛉从最初只认识几个简单的甲骨文,进步到能熟练掌握八百多个古文字。
他把这些神秘的符号当成解压神器,课余时间就用甲骨文记笔记,写日记。
虽然这次高考总分只有428分,但这个分数背后,却藏着一个令人惊讶的"文字天才"。
在蒲老师看来用甲骨文写作文虽然有点儿冒险,但也侧面证明了这个学生对古文字的执着。
他坚信这样一个对古文字如此痴迷的学生,未来一定能在这个领域大放异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28c2d0fdeb19c6340f511d48c521e45.jpg)
蒲老师对黄蛉的期望不是没有依据的,他的"甲骨文神操作"确实引起了各大名校的关注。
复旦大学的刘钊教授就是其中最具分量的一位。
要知道刘教授可是古汉字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曾经就破格录取过一位开三轮车的古文字爱好者。
抱着对刘教授的崇拜之情,黄蛉在蒲老师的陪同下,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求学之路。
2009年6月25日他们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教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3cb956553ef16efae51af045aa82e4b.jpg)
黄蛉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甲骨文作文呈上,心里忐忑得像个等待考试成绩的小学生。
刘教授仔细翻看后,脸上露出了赞许的微笑:"现在像你这样对古文字感兴趣的年轻人真是太少了。"
但就在黄蛉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刘教授话锋一转。
"你很有天赋但现在还需要打好基础。如果以后想读研究生,我可以给你推荐机会。"
听到这委婉的拒绝,黄蛉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2d857ff08ac6e943f6844f7a681cb10.jpg)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多所高校向这位"网红考生"抛出了橄榄枝。
最终四川大学的锦城学院以破格录取的方式,收下了这位"偏才"。
这个决定让不少人大跌眼镜——一个连二本线都没过的学生,居然被三本院校破格录取了?
但更让人意外的是两年后的神转折。
川大居然再次破例,让黄蛉直接跨越本科,进入一本学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4f188ad4cafb394715263c81130d235.png)
不仅如此学校还特意为他请来了德高望重的何崝教授做专门导师。
这种待遇在教育界可以说是开了先河,连很多优等生都羡慕不已。
当时的黄蛉怎么也想不到,这份来之不易的"特权",最终会让他在学术道路上走了岔路。
随着何崝教授的愤然辞职,黄蛉在网上的评价也开始急转直下。
曾经的"甲骨文天才"人设崩塌了,网友们开始扒他的老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8adcdde0b1ea9f1c8639a24f0c1664b.png)
有懂行的网友把他当年的高考作文翻译成了现代汉语,结果发现里面语句不通,甚至还有语法错误。
"这怕不是为了博眼球,随便写的一通鬼画符吧?"质疑声四起。
一时间从"古文字达人"沦为"哗众取宠的网红",黄蛉的人设崩得彻彻底底。
而这件事也引发了教育界的深度反思。
那些破格录取、特殊待遇,真的能帮助学生成长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6b2e022d41f2384d6a5fb8fb4822918.png)
还是说反而会让一个热爱古文字的少年,迷失在虚名的诱惑中?
有教育专家直言不讳:"给'偏才'开后门,本质上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
"与其破格录取不如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为特长生开辟正当的升学通道。"
看着网上铺天盖地的争议,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那个在高考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少年。
那时的他或许真的只是单纯地想用自己最爱的方式,写一篇与众不同的作文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c6afd4c7498a39422178e952f4a01b3.jpg)
可惜过度的关注和畸形的培养方式,最终让这份单纯的热爱变了味。
这不仅是一个天才少年的成长困境,更是整个教育体系面临的难题。
如何平衡特殊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公平?
如何让那些怀揣梦想的少年,既能守住初心又能脚踏实地?
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就藏在黄蛉这个"网红天才"的起落故事中。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