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这一点应该是没有任何争议的,无论是从公开的数据还是从周围看到的情况,都足以说明大学生就业不易,但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需要理性看待。
相信大家最近都看过一张数据图表,非常火,也引发了大量的讨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4da4ae428b77c09f098776373b683fd.jpg)
该图表显示的是2000年到2045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变化和趋势,读书上大学的机会多了,毕业生人数也就随之增加,2025年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222万(教育部预测数据),而趋势峰值将会出现在2038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会达到1786万人。
尽管随之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岗位也在不断增加,但毕业生人数居高不下,还是会造成非常严峻的就业挑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ee453a2d525f082c3a8436025669b1f.jpg)
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数据,2024年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但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5.7%,这一部分群体其实就覆盖了新大学毕业生,比例还是很高的。
不过我们也需要看到,国家也在积极改善和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27aa2478a7f872f772d660c582c01fa.jpg)
1月21日,人社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明确表示要强化青年就业支持,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重点聚焦2025届毕业生和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共计组织了25万家用人单位,提供了476万个岗位,吸引了很多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
与此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业的措施,释放公共部门岗位,但就业需要多管齐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9f545ae62c17eff566e2b20c9b29485.jpg)
有关人员在发布会上强调,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为超过200万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
对此,有大学生说了一句让人破防的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1eecb25c54e023c81bda3ea2e5fae23.jpg)
学了十几年就是为了走出农村,现在让我去城乡基层就业?
还有人表示,中小微企业是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但待遇很低,而且一个人当成5个人用,这就是读大学的最终宿命吗?
大家看明白没有?
其实,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问题是多方面的,官方层面分析的原因我们不谈,就说几个现实的问题:
1、就业观念在短期内无法准变
在很多毕业生看来,寒窗苦读十几年,根本就没有回乡就业的打算,如果真的回乡就业,岂不是要被人指指点点?这是很多人骨子里的想法,说到底也是人之常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530b05b444ca3e160f612cdb4000204.jpg)
2、中小微企业用人不规范
中小微企业数量庞大,确实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一般都是家族管理,也没有明确的岗位和待遇、福利标准,待遇低干活多是常见现象,而且发展没有预期,看不到未来。
3、毕业生多在哪儿?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就业困难的往往都是文科类的毕业生,理工科的就业情况要好得多。一方面,与文科就业机会少有关,大部分都集中在公务员、事业编制、企业文职类、营销类岗位,要么竞争激烈,要么是发展预期不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ff9bf0fa843cd05b9e34fde6f18ebed.jpg)
另外一方面,文科毕业生人数过大,任何一所高校都在开设文科专业,而且数量很大,根本不考虑这些文科毕业生如何去就业?
所以,大学毕业生要实现顺利就业,还是要继续转变观念,不要总是想着出了农村就不会再回农村,未来的农村也是大有可为,这就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依据自身的情况理性选择,城乡基层岗位这两年其实也有一定的竞争了,并不是无人问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0a630f3fdf145967e0193f6593a8ef2.jpg)
最关键的是,高校要尽快推动文科专业优化,那些持续无法就业的专业,就应该果断砍掉,或者进行专业融合,或者进行就业兜底招生,然后增加理工科专业招生数量,让学生带着技能去就业。
遗憾的是,有些高职院校在大力招聘学术型博士人才,殊不知这样的研究型人才对高职生培养和就业意义并不大,提升双师型师资力量才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