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4首经典五律,清远幽渺,意境深邃,艺术水平极高

点墨漫诗意 2024-05-29 21:12:42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这是一首咏怀占迹的诗。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贼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曾于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此吊古之作。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句意为:草木凋零,树叶飘落,我独自一人登上吴公台;秋境萧疏,令人悲伤,思乡愁绪涌上心头。这二句写古台荒废,秋日登临,思念故乡,叙明作诗之本意。摇落,零落。此处诗人化用典故。宋玉《九辩》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以“草木摇落”喻自身遭谗被黜,怀才不遇。而诗人更以“古台摇落”感叹国家破败,包括诗人家乡在内的北方大片国土落入敌手;感叹民不聊生,包括诗人在内的大批难民流落南方;当然也和宋玉一样感叹怀才不遇。诸多悲苦,在这萧条凄凉的深秋时节,一起袭来。“秋入望乡心”,短短五字,千古游子与落魄文人的哀曲和愁怨,尽在其中。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句意为:寺院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对岸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此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近处,野寺游人罕至,可见寺之隐蔽;远处,云峰隔水,层层掩映,可知山之深远。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句意为:夕阳缓缓西沉,依傍着旧时壁垒;寒磬声声传响,在空寂的山林中回荡。此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这里上句写夕阳残照废垒,用一“依”字相连,无情之物立显有情;下句写空林寂静,时闻磬声,用一“满”字,正状秋林之空。清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两句“试以慢声诵之,不仅写出荒寒之意且神韵绝佳”。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句意为:南朝往事已化为陈迹,登临怀古,令我心中惆怅;唯有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日夜奔流不息。这两句写远眺所感。南朝,陈在南,故称南朝。陈宣帝时,陈伐北齐,陈之名将吴明彻率军攻克淮南江北一带。后与北周作战,兵败被俘,忧愤而死。此句照应题中之“吴公台”,表现诗人对吴公的缅怀之情。台上吴公,早已作古;南朝旧事,而今安在?所存者,仅台下之长江耳。末句给人留下了不尽的思索。这里不仅吊古,而且伤今。既感伤吴公兵败,更担忧国家及个人前途。“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两相较之,可谓异曲同工。

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为一体。对古今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全诗写“远眺”,而主导情绪则是“悲秋”。它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诗开篇即以“古台摇落后”这撼人心魄的一声长叹奠定了全诗基调,紧接着将登台、望乡等最动感情的人类活动融人古台、野寺、夕阳、旧垒、寒磬、空林等景物之中,而这些景物都注入了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冠以“古”、“野”、“夕”、“旧”、“寒”、“空”等凄冷字眼,营造出极浓厚的悲秋氛围。结句融古事、今事、国事、家事为一体,用意颇深。此诗文笔简淡,意境深远.乃“五言长城”之上乘之作。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刘长卿擅长五言诗,被时人称为“五言长城”。他生长于开元盛世,但一向被视为大历诗人。在大历诗坛,堪称翘楚。其诗颇具画意,没有王维诗的那种禅意,却更多生活气息。此诗写寻访一位住在南溪姓常的道士,写寻访这位道士的过程,其实也即写道士隐处的清幽景色。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句意为:寻访道士,一路所经之处,满是莓苔,上有点点屐痕。莓苔,即青苔;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既然一路上莓苔遍布、间有屐痕,可见这里是人迹罕至之处。路有莓苔,可见人踪稀少;莓苔中现出足迹,可想莓苔之厚。而一路上都是如此。可以想见山之幽深,隐士隐居之处不染俗尘。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句意为:悠悠白云缭绕着静谧的沙洲,萋萋芳草遮住了紧闭的屋门。渚,水中的小洲。此联一写远景,一写近景,而远景近景可用一个字来形容:静。白云飘浮不定,但是紧紧依偎着静寂的沙洲,一个“依”字,把动景写静了。以动写静,更显其静。道士门外芳草萋萋,遮住了屋门,呼应了上联的一路莓苔,人迹罕至。一个“闭”字,把“春草”拟人化了、写活了,可这依然还是静景。此联可谓营造了一个静谧无声的境界。而“闭”、“闲”二字,烘托出了道士的雅洁和超尘脱俗。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句意为:我观看雨后的苍松翠柏,又循山路走到溪水源头。诗人在寻找道士的过程中,饶有兴致地看着雨后松林之色。雨后的松林是什么样的颜色呢?诗人没有说出。雨后青山,苍翠欲滴,虽然没有说出,但读者自然领会。上联说到“芳草闭闲门”,暗含道士不在家,所以诗人顺着雨后的潺潺溪水,随山万转,寻找道士。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句意为:溪边的花草深通禅意,面对它们,你不再需要任何言语。禅意,此指道士。诗人随山来到溪水源头,找到了道士。溪水与道士,相对无言,一幅安闲的景象。山林安闲,道士安闲,诗人自然也是安闲的。溪花禅意,相对无言,一切尽在不言中,真可谓再现了陶渊明《饮酒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境界。

全诗紧扣“寻”字着笔,寻找道士只是个由头,诗人赏玩道七的隐居环境才是目的。而从道士所居环境的清幽,又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诗的中间两联清新如画,显示了刘长卿过人的写景才能。全诗意境静穆幽远,让人屏气凝神。无怪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二评云:“刘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不可造次,一观而已也。”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唐】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此诗大约作于大历七年(772),这是一首送别诗。李中丞,生平不详。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汉阳,今武汉。李中丞昔日披坚执锐,统领三军镇守边关,而今朝被罢免而归,老来飘零,诗人对此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句意为:飘零流落的征南将军,曾经统领过十万雄师。诗一开篇,就塑造出一位曾驰骋沙场而今却流落飘零的老将形象。这两句是提起全诗的关键之笔。“征南将”而今不在前线杀敌,却“流落”汉阳,又用一“曾”字,点出老将昔日沙场征战的威风,也照应今日的“流落”。今昔对比,令人慨叹,发人深思。诗人的同情惋惜之情也在对比之中得以体现。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句意为:罢职归来家无旧业,到老还留恋政治清明的时代。罢官而归,原籍并无田园庐舍,可见李中丞为官清廉。“无旧业”点出题目的“归汉阳别业”。因为是“罢归”,而非告老还乡,所以才无限怀念政治清明之时,诗人作此诗之时,藩镇势力日益骄横,唐王朝内忧外患严重,正是国家用人之时,而权相元载却打击忠臣,排挤贤良,所以诗人借李中丞的遭遇,表达了对权奸的不满,为受排挤的忠良鸣不平。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三边,汉时指幽、并、凉三个州,因在边地,故称,后用为泛指边疆;轻生,指御边保国,不虑个人生死。句意为:你横刀立马,威震边关,边疆得以安宁;你不畏牺牲,报效国家的忠心,却唯有随自己多年征战的利剑才了解。一个“静”字,写出老将独镇边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一剑知”则隐寓当权者对其报效国家、出生入死的赤胆忠心毫不体恤。这两句诗既塑造了李中丞忠勇卫国立功三边的高大形象,又反衬出无端被逐的不幸命运。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江汉,即汉阳,是汉水注入长江之处。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句意为:在这茫茫的江水上,日暮后你将去何方?如今李中丞要归汉阳别业,诗人在茫茫汉江边为他送行,不知道李中丞的前途如何,此处又是回应首句的“流落”。此联从茫茫汉江写起,绘出一片苍凉景致;而以问句作结,又表现了诗人对朝廷小人当道,罢黜忠良,致使功臣无所归依的不平,读来悲愤感人。

此诗以李中丞的流落无依始,以流落无依终,中叙李中丞的赫赫战功,字面上无一字明写诗人的感触.而是着力塑造李中丞的形象,但又处处暗含着诗人对世事不平的慨叹。语言含蓄,形象鲜明,结构上则承接严谨,首尾呼应,回环激荡,确为佳作。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为南巴尉时所作。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贬谪”,仕途坎坷。唐肃宗至德三年(758),刘长卿摄海盐令,因事陷狱,贬南巴尉,至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前后才得以回京。每逢佳节倍思亲,适逢贬谪,又临新岁,诗人自是感慨万端。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句意为:新岁新年,思乡心更切;我独自在天涯泣流伤心泪。潸然,流泪貌;天畔,天边,指播州南巴,即今广东茂名,时诗人被贬为南巴尉。又是新年了,新年里诗人特别思念家乡,但他却被贬在天边之地,距家遥远,欲归不得,只好独自潸然泪下。首句“乡心新岁切”,真乃肺腑之言,下文皆扣“切”字而作。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句意为:年纪老大,还屈居人下;春又归来,我还不曾回家。诗人遭到贬谪,新年归家不得,加上自己垂老之年却官职卑微,居人之下,心情就更黯然了。人不能归家,新年的春风却已归家了,诗人不由得羡慕起春风来,所以说其“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句意为:山中猿猴,朝夕与我为伴;江边柳树,与我同赏水上的风烟。诗人被贬巴南,只能和岭猿同度日夜,和江柳同赏风烟。这里,诗人虽然不明说自己悲苦孤独的心境,但身既然只能与岭猿、江柳相类,那么这种孤独和悲苦就不言而喻了。与猿做伴,可见巴南地之荒芜,而猿声凄厉,声声啼叫回响在贬谪之人耳畔;纵有风烟可赏,但无人做伴,此情此景,何等凄然。此联可说是写尽了诗人心中的凄凉孤苦。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句意为:我就像当年的贾谊,不知还要淹没多少年。长沙傅,即贾谊,贾谊才华卓绝,命运多舛,汉文帝时曾遭大臣妒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整,但回到京师仍不受重用,抑郁而死。刘长卿曾写过很多伤吊贾谊的诗文。诗人写此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唐王朝国势危艰,百姓流离失所,诗人满怀报国之志,却被贬往偏荒之地,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只能悲叹自己像贾谊被贬谪长沙的日子不知还要等待多少年才能结束。

此诗虽题为新年之作,但不仅仅是表达新年怀乡。诗人以贾谊自比,对身受的遭际怀着深深愤慨之情。全诗意境悲凉寥落,行文与诗情的推演都环环相扣。首句提纲挈领,全诗皆紧扣首句之“切”字着笔。因切而潸然,因切而益感耻居人下。因切而怨春之先归,因切而哀同啼猿,因切而怜于江柳,因切而有感于贾谊三年之滴,或又多几年!正如清顾安《唐律销·夏录》所评:“句句从‘切’字说出,便觉沉着。”

2 阅读:183

点墨漫诗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