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三岁学说话 2024-11-30 00:15:21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正式改称第一野战军,简称一野,同时纵队改称军,旅改称师。这支革命队伍在西北战场上活跃,是一支英勇善战的英雄队伍,尤其是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独立4旅10团2连,因战斗表现卓越而闻名。

西北野战军贯彻了毛主席关于“转入外线作战,到国民党统治区去,打它、吃它、不让敌人喘息”的指示,与盘踞在陕甘宁地区、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部队展开了战略决战。在这场关键战役中,2连在9个月内几乎没有停歇,连续参与了五次重大战役,给国民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攻打榆林县未果,在撤围途中开辟新战场,取得沙家店战役的胜利。在这场战役中,西北野战军歼灭了胡宗南集团的主力,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3月,17团1营2连在黄龙山的坡底岭战斗中,正面抗击胡宗南的王牌整编第一师,创造了一个团抗击敌军整编师的著名战例。

1948年冬天,西北野战军发起冬季攻势,继续在陕中地区作战,确保了粮食、冬装、冬训等问题的解决,同时也牵制了胡宗南的兵力,为后来的淮海战役提供了有力支持。虽然西北野战军主要在西北地区作战,但在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之前,四川一直是国民党稳固的后方,西北野战军并未在四川招兵的条件。

不过,彭德怀却称这一支队伍为“川军”。他在电报中提到,绝大多数士兵是四川人,基本上已成为南方军队。这个现象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原因。一野在扩军上遇到了不少困难,彭德怀深感忧虑。

西北野战军的兵力并不多,建军时只有15万,远不及四野、三野的兵团。虽然人数少,但责任重大,西北野战军的任务是拖住胡宗南集团,使其无法支援东北、华东及中原的国民党部队,同时掩护在陕北的党中央和毛主席。

彭德怀想方设法扩军,但受到大后方物资贫乏和交通落后的限制,情况并不乐观。党中央曾考虑让陈赓率兵补充大西北,但由于陈赓是少数机动兵团之一,最终决定保留他来保护党中央。

在无奈之下,彭德怀决定吸收胡宗南部的俘虏。胡宗南的部队在西北,四川成为主要兵源地,这使得西北野战军逐渐形成以四川人居多的队伍。到了1949年2月,西北野战军正式改称第一野战军,编制下辖七个军和两个骑兵师。

彭德怀在即将发起新战役的前夕,向中央军委报告兵力情况,经过冬季整训,干部已补齐,俘虏兵约占全军的百分之八十,连队中甚至有大量的俘虏兵担任班长和排长。他指出,绝大多数士兵是四川人,基本上已成为南方军队。

太原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将山西的两个兵团划归一野,使一野的兵力迅速增加至三十四万,配合地方武装,达到了四十万人。而国民党军在西北的总兵力不过三十多万。尽管我方兵力占据优势,彭德怀并未急于求成,决定先解决胡宗南,再打二马。

最终,彭德怀凭借丰富的地理优势和出色的指挥能力,成功打出了青化砭、羊马河与蟠龙镇三大战役,将胡宗南部打得落花流水。彭德怀对这一局面的掌控,体现了他作为高级指挥官的卓越才能。

在解放战争期间,我军通过优待俘虏的政策,推动了俘虏转变为解放战士。通过“诉苦”“三查三整”和“立功”等多种方式,重塑了俘虏的思想,解决了兵员不足的问题,弥补了战争过程中的兵力损耗,缩短了战争的进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彭德怀的智慧与能力,也反映了我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应变能力和战略眼光。通过这些措施,西北野战军成功地将俘虏融入队伍,形成了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0 阅读:44

三岁学说话

简介:欲成大树 莫与草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