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到大,几乎都听过家长念叨一句话。那就是你得好好学习,只有好好学习了。才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然而,长大后才发现。我们崇尚文凭,可有谁在乎知识。
而一个人的关系,背景远比那寒窗苦读多年的圣贤书要重要的多,
之前英国拍过一个记录片,从小每隔几年回访。看人究竟能不能凭借自身的能力改变生活。
结果大半辈子过去了,工人的儿子还是工人。富豪的儿子依旧住在钱窝。
只有一个凭借知识改变命运的。可放在茫茫人海中。却如一粒沙石。
难道命运是由天注定的吗?
这几天,一个节目组把目光聚焦到了贵州的打工人身上。身为八零九零后的他们,已经到了结婚生子的年纪。
为了生计,他们选择把子嗣留在家。踏上远方的路。
而这种做法,与他们多年前的父辈不谋而合。
这一代人的成长,没有父母陪伴和充满安全感的童年。只有过年时短暂的相聚和偶尔寄回来的钱。以及漫漫长夜里无尽的想念。
在这样的孤单里,他们渐渐长大了。而他们的后代依旧留守。
在镜头下,有一个大哥显得很腼腆。他说希望儿子好好学习。将来至少不会像他一样一生奔波。
而一位大姐也抹起了眼泪说,带着在城里受苦。可见不到又想念。左右为难才是普通人的生活。
或许啊,人到半途。他们已经理解了父母当年的不容易。
然而对下一代的亏欠,却在现实和理智的挣扎中找不到出路而挣脱枷锁。
作为一个“没有好的的学历,没有强大的背景,没有指点的贵人”的三无普通人来说,读书学习真的就是唯一的出路!
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有的人读了书也许没有飞黄腾达,没有家财万贯。但起码让自己成为阅历丰富、视野开阔且有学识的人,没有人会因为你穷而看不起你,也能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近日,央视网发表一篇文章,其中一句话引起了不少网友的注意。
“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嘛”
文章里列举了一些明星面对记者提问时一问三不知。不仅不了解自己出演人物相关背景,也对读书写字这事一点不感兴趣。年轻的演员面对回答不上来的问题的态度也无所谓。
其实“文盲”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心盲”。
大多数流量演员,都是导演怎么说他就怎么演。没有感情,没有思想,就像是一个木头人一样。
不仅仅是没有文化素养的问题,更多的是态度问题。
可这些人提笔忘字却能收入不菲。
而那些名校毕业的人。他们寒窗苦读,有知识有文化。
可当面对现实,为了养家糊口时。他们不得不开滴滴送外卖。
职业无贵贱,可收入却有高低。
《平凡的世界》里写:“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从小你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我们穷其一生想走出去,所以我们不断学习。因为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可现在很多消息出来,让人感到迷茫。
因为现在人们只崇拜文凭,不管对方是不是有知识。
比如媒体报道中的奔跑弟,小小年纪的他是雪天光着膀子跑过步。
开过飞机,驾驶过帆船,还穿越了无人区罗布泊。
机器人大赛的冠军是家常便饭,甚至12岁拿到本科学历。15岁博士毕业。简直是神童一个。
但是真相却如此的尴尬。硕士博士是不假,一个是海外收钱就发证的工商管理硕士。中国教育部也不承认的那种。
而另一个则是足不出户,上的网课。专业水平就别要求了。毕竟人家也算有自知之明。打算从事新媒体行业。吃个流量热度的钱。
但是炒作也得找对了对象,偏偏就不该碰剑桥大学的瓷。他站出来说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后的入站通知书。一下子捅了篓子。毕竟有那么多真正好好学习出来的。不愿意跟这种人成一丘之貉。
于是,铺天盖地的辟谣和揭露。让尴尬的气氛又浓了几分。
这才知道,他去的不是剑桥的博士后。而是一个学院针对拿到博士学位的人设立的七天假期课程。
虽然知道这是想利用炒作挣钱,但也成了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典型。
而用学历崇拜挣钱的,不止如此。
还有一个例子,北京顺义法院审理了一起非法经营的案子。
说的是一对姐弟冒充刊物征稿。给别人发论文。代发了10万余篇,谋利了1800万。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这能挣钱呢?
因为,不管是公务员、医生还是在校老师。都必须发论文才能晋升或保住饭碗。但是正规期刊的审理时间长。中间呢,还得修修改改。最后不一定能发表。这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
所以,这种既满足发表要求又快速的服务应运而生。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玩意儿运行了四年才被发现。
所以究竟是知识重要?还是文凭重要?
少年时代的我们意气风发,挥斥方遒,鲜衣怒马,结果毕业后发现月入万元不过是梦想。能挣4000就谢天谢地。
可我们能放下学习吗?不能。
因为我们没有选择,只能拼命学习。慢慢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希望你吃过的苦、熬过的夜、做过的题,都会铺成一条宽阔的路,带你走到你想要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