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被强拆了,村里说我常年不在家,房子还是违建,一分钱都不给补偿!”河南信阳的陈大姐(化名)一家四口,因为老宅被划入征收范围,遭遇了这样的困境。原来,陈大姐早年嫁到外村,但户籍一直留在老家。老宅年久失修倒塌后,她未经审批在原址盖了两间房,结果被认定为违建强拆。当地部门以“房屋不合法”“不常住村里”为由,拒绝任何补偿。“难道不住村里,就不是村里人?房子拆了,连活路都不给留?” 陈大姐一纸诉状告到法院,最终最高法一锤定音:“必须补偿!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的根!”

陈立一家,作为信阳市平桥区刘洼村陈庙组的村民,户籍一直在那,从未变动。虽说后来一家人长期在外生活,但村民的身份没变。然而,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却认为,陈立一家户籍所在的集体土地,在 2017 年征收房屋之前就已经被征为国有,而且相关集体也领取了土地补偿款,陈立一家也拿到了相应的钱。再加上陈立家之前存在的两间违法建筑被拆除了,就认定他们既没有土地也没有房屋,所以拒绝给予补偿。于是陈立一家诉至法院。
一审、二审之后,二审认定认定陈立一家具有获得征收补偿的权利。信阳高新区管委会不服,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经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再审审查,最终裁定陈立等四人享有合法的宅基地使用权,信阳高新区管委会应当基于他们的宅基地使用权给予补偿安置。

裁判要旨(最高人民法院(2020)最高法行申13515号判决书观点):
1.宅基地使用权的保障: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宅基地使用权是法定权利,户籍未变动且未主动放弃成员资格的,不因长期在外居住而丧失权利。
陈立及其家庭成员(丈夫、子女)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享有宅基地使用权,即使房屋被认定为违建并拆除,仍不剥夺其基于宅基地使用权的补偿权利。
2.补偿安置的考量标准:
宅基地上是否存在合法房屋是确定补偿标准的因素之一,但房屋违建或原房坍塌不能成为拒绝补偿的正当理由。
行政机关仅以房屋违建为由拒绝补偿,缺乏法律依据,构成违法。
3.法律适用:
法院强调《土地管理法》对农民“户有所居”的保障原则,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一项基本权利,任何人、任何机构都不能随意剥夺,行政机关在征收过程中应充分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陈立一家作为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享有宅基地使用权,即使宅基地上的房屋存在违建问题并被拆除,也不影响其宅基地使用权的存在。信阳高新区管委会作为房屋征收主体,应当基于陈立一家合法享有的宅基地使用权给予补偿安置。

本案焦点总结:陈大姐一家户籍未迁出,老宅虽坍塌且新建房被定为违建,但法院认为:
户籍在村=权利在村:农民只要户籍未迁,就享有宅基地使用权,不因长期外出而丧失资格。违建房≠没补偿:房屋是否合法,只影响补偿标准,不能成为拒绝安置的理由。好比“地是你的,地上种啥是另一回事”。强拆违法必须担责:即便房屋被拆,政府也要按宅基地使用权价值补偿,否则就是“断人活路”。四、最高法态度:农民的“护身符”最高法在多个案件中明确:
1.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的“生存保障”:
即使房屋坍塌(如浙江陈某案/最高院案例,案号暂缺)或违建(如安徽叶某案(2020)最高法行赔申270号),农民仍有权获得补偿。
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第48条——征收宅基地需保障农民居住权益。
2.补偿标准≠补偿资格:
房屋是否合法,决定的是“赔多少钱”(例如违建部分按成本价补偿),而不是“赔不赔”。
3.强拆程序必须合法:
未提前告知、未经法院强制执行的强拆(如贵州罗某案、安徽孙某案),一律违法!

更多宅基地问题,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