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宣布全国3500多家法院的电子送达文书均已支持区块链技术在线核验,标志着我国司法送达全面迈入数字化时代。截至2024年底,北京、新疆、浙江等地法院电子送达覆盖率超85%,新疆法院更通过“司法链数据核验+电子送达”模式累计送达超130万件,节约司法成本超亿元。这一变革不仅解决了传统送达“慢、难、贵”的痛点,更以技术赋能司法效率,成为智慧法院建设的核心突破点。

1.北京法院:覆盖率85.1%的“效率标杆”
2024年,北京法院电子送达覆盖率达85.1%,结合在线庭审率65.5%、网上立案率46.6%,形成“立案—审理—送达”全流程数字化闭环。通过诉讼费电子化、司法专递面单无纸化等举措,当事人平均节省3-5天等待时间。
2.新疆法院:破解“找人难”的西部样本
新疆自2020年启用电子送达平台以来,累计完成351万次送达,2024年单年协查找人1.1万次,公告送达审结周期缩短50%。其创新点在于通过运营商大数据精准定位当事人,并依托司法链技术实现文书24小时上链存证,确保真实性。
3.辽宁法院:全面采用电子送达
从2024年12月起,辽宁省辽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及其辖区基层法院开始全面采用电子送达方式,对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等法律文书进行送达。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传统送达方式中存在的“送达难”问题,大大提高了司法效率。
4.河南法院:传统与电子送达相结合
河南法院在电子送达方面也走在前列。根据河南法院的规定,如果受送达人通过电子方式成功接收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后,提出需要纸质文书,法院会提供免费打印司法文书的服务。这种灵活的安排既保障了当事人的选择权,又提高了司法效率。
全国3500家法院:区块链技术筑牢信任基石
最高人民法院统一部署下,全国法院电子文书均支持通过司法区块链平台或小程序核验真伪,解决了电子文书易篡改的争议。例如,上海某金融纠纷案中,当事人通过链上核验10秒确认文书效力,避免了传统邮寄的15天延误。

尽管电子送达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三大问题:
技术依赖风险:部分法院平台稳定性不足,2024年某地系统故障导致千份文书延迟。当事人接受度差异:老年人、低学历群体对电子操作存在抵触,需加强宣传与辅助。法律衔接空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电子送达的细则尚未完善,各地标准不统一。
根据最新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电子送达是否会提供纸质判决书,取决于受送达人的意愿和具体操作情况: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九十条的规定,
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电子方式送达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等诉讼文书。如果受送达人提出需要纸质文书的,人民法院应当提供。
这意味着,电子送达并不完全取代纸质送达,当事人有权选择是否需要纸质版本。
1.司法实践中的操作
在全国其他法院的实践中,通常也会遵循上述法律规定,即在当事人提出需要纸质文书时,法院会提供纸质版本。比如,前面说的在河南,出判决书的法院会为当事人提供免费打印司法文书的服务。
2.特殊情况
如果受送达人未主动提出需要纸质文书,法院一般不会主动邮寄纸质版本。
如果受送达人通过电子送达成功接收了判决书等文书,但后续需要纸质版本用于申请执行或其他用途,可以向法院申请,法院会提供相应的纸质文书。
总结:司法数字化是一场“双向奔赴”电子送达虽然具有高效、便捷的优势,但并不会完全取代纸质送达。当事人在电子送达后仍然可以要求法院提供纸质判决书等文书。这种灵活的安排既保障了当事人的选择权,又提高了司法效率。当“打官司像网购一样方便”成为现实,诉讼体验的重塑将推动法治社会更深层次的认同。
互动话题:
你体验过电子送达吗?如果未来收到法院的微信通知,你会更信任还是更担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数据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新疆法院网、法治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