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春天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当柳枝抽芽,雨丝细密如针脚,人们总会在这个时节里,既低头缅怀过往,又抬头望向新生。那些流淌在血脉里的仪式感,那些藏在草木间的养生智慧,构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命哲学。
踏青
清明踏青的习俗,始于千年前。古人说“芳原绿野恣行时”,褪去冬日的厚重,双脚踩在松软的泥土上,看新绿漫过山野,听鸟鸣穿透林间。中医谓之“升发阳气”,奔跑时衣袂带风,放风筝时仰首望天,皆是让气血随春意流转。就连风筝线断的刹那,古人亦视为“送走百病”的祈愿——那飘向云端的一点,是郁结的消散,亦是新生的开端。
祭祖扫墓
扫墓时培一抔新土,插几枝野花,既是告慰先人,亦暗合“吐故纳新”的天道。中医提醒,哀思过重伤肝气,需以踏青、品茶、听雨化解郁结。归途采一把荠菜、马兰头,回家焯水凉拌,清肝明目——死亡与新生,在这一日达成微妙的平衡。
三忌四供五不上
扫墓是也是有讲究的,要特别注意以下:
忌午后上坟。按照民间传统,清明上坟时,时间越早越好。午后上坟阳气比较重,对祖先不太好,心也不够诚。
二忌胡乱添土。清明给祖先坟上添土是一项固有习俗,但却不能胡乱添。需要从离坟墓较远的地方挖来新土添到坟上,添新土后不能拍打坟头。
三忌烧两次纸。有些家族人口众多,但因为时间对不上,便分开上坟。但按照传统,一家人是不能分几波上坟的,会显得家族不够团结。
而四供则指的是:
供香:点燃香烛是祭祀活动中的基本礼仪之一,代表着向祖先传达敬意和思念之情。香烟袅袅上升,象征着与祖先的沟通和祈福。
供花:献花是对祖先的一种敬意,花的象征意义通常与纯洁、美好和生命力有关,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和对其精神的传承。
供食:准备祖先生前喜爱的食物作为供品,是希望祖先在天之灵能够享受到这些美食,同时也是对祖先生活的一种追忆。
供酒:酒在中国传统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象征着欢聚和敬意。祭祀时敬酒,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祝福。
还有就是五不上:
不满三岁不上坟:传统观念认为三岁以下的孩童天灵盖未闭合,容易受到阴气影响,因此不宜带小孩参与祭祀活动。
重病之人不上坟:身患重病的人体质虚弱,祭祀活动可能会对其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孕妇不上坟:孕妇身怀六甲,按照传统观念,祭祀场所的阴气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
月事期间不上坟:传统习俗认为月事期间的女性,不宜参与祭祀活动。
不敬之人不上坟:对祖先没有敬意的人,或者不遵循传统礼仪的人,不应该参与祭祀活动,以免破坏祭祀的庄严和神圣。
清明三不捡 阎王不会点
风筝:在古代,因为风筝形似蝙蝠,而‘蝠’同“福”,所以被视为吉祥之物。到了清明,就有了放风筝的习俗,而那时候人们相信,通过放风筝可以把身体上或者生活中的不吉利、病痛的都带走,他们会把自己的不如意和疾病写在风筝上,等风筝飞到高处,就把线剪断,寓意这些坏事和病痛都随风飘远,远离自己。
因此,如果在清明节看见地上有断线掉下来的风筝,按照传统观念,一般是不会去捡的,因为那可能是别人希望“送走”的困扰或晦气,捡起来的话,就像接受了别人的烦恼一样,不太吉利。
金银纸锭:清明节去扫墓祭祖,大家都会带上各种供品,金银纸锭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时候别人家遗失的纸锭,是专门给他们祖先的,代表别人的思念和心愿。如果看到有别人遗失的金银纸锭,我们要尊重别人的这份情感寄托,不去动它。
死鸡死兔:在咱们的老话里,有这么一句:“春不捡鸡,冬不捡兔”,春天万物复苏,细菌、病毒这些小家伙也开始活跃起来,那些在野外莫名其妙死掉的鸡,很可能是病死的,可能携带各种病菌。特别是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上坟祭祖,很多坟地都在山野间,这时候碰见的死鸡,那健康状况就更难保证了。冬天呢,能活下来的野兔一般都壮实得很,但要真冻死或者病死的兔子,那就说明它身体素质不行,抵抗力差,可能也有啥传染病。所以不管是春天的死鸡还是冬天的死兔,都不是什么安全的食物来源,千万不要捡回去吃。
食青
江南的烟雨里,总飘着一缕艾草香。将嫩艾捣汁,与糯米揉成碧玉般的团子,裹进豆沙、春笋或鲜虾,蒸腾的热气中,一口咬下整个春天。艾草性温,能驱寒湿;糯米养胃,却需以陈皮茶相佐,化解黏滞63。老字号推陈出新,素肉松花生酱、黑松露菜肉馅,让传统与现代在齿间碰撞。只是脾胃虚弱者需浅尝辄止,正如春日再美,亦不可贪杯。
插柳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柳枝轻拂门楣,是辟邪,亦是生机的隐喻。柳性柔韧,中医用它祛风利湿;柳絮纷飞时,古人却见“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诗意。折一枝嫩柳供于案头,便是将春日的清气引入居室,提醒自己:养生之道,贵在与自然同频
饮茶
明前茶最是珍贵。绿茶清火,菊花明目,决明子降脂,杯中浮沉的不仅是叶片,更是时令的馈赠。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清明饮茶,饮的是天地精华,亦是涤荡身心的仪式
养生
清明养生,贵在“清”与“静”。饮食上宜减酸增甘,一碗山药小米粥能健脾养胃;起居应早睡早起,晨起梳头百下可通经活络。苏州人讲究“清明食螺”,螺蛳此时尚未产子,肉质肥美,焯水后凉拌,清热利水;闽南人用枸杞叶煮猪肝汤,清肝明目,应对渐长的用眼疲劳。这些习俗背后,是先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人与万物同频,才能生生不息。
暮色四合时,老人总爱摩挲太冲穴,那是足背上疏肝解郁的开关;年轻人拍打胆经,让阳气随晨曦一同苏醒。
清明养生,从不是刻意的修行,而是顺应四时的本能——早睡早起,食饮有节,让身体如草木般自由舒展。
🌟窗外,柳絮又落了一场。捻一朵桐花夹进书页,便留住了这个清明的魂。毕竟,最好的养生,莫过于与万物共荣,与时光和解。
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