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男性主导了整个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男尊女卑的传统。
这一传统,不分文化背景、不分受教育水平,在全球几乎所有地区,以几乎相同的方式出现(极少数原始社会例外)。这种相同的方式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男性参与社会经济分工并掌握绝对的财富分配权,女性以生育为主、很少参与社会经济分工。工业革命以来,劳动依赖体力的比例大幅度减少,女性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分工,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现象达到某个峰值。从妇女能顶半边天,到男女平等,女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在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女性在劳动分工方面仍然拥有极大的劣势,于是女性优先的口号,成为社会的典型现象。进入信息文明以来,男女在就业方面的差异基本被消除掉,人类首次从经济基础层面实现了男女平等。类似我国这样的国家,从农耕文明到信息文明的时间非常短暂,社会经济的方方面在,并不能同步达到信息文明的程度。于很大一部分人而言,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比如男尊女卑、比如彩礼、比如不能接受AA制等。除了思想层面,人类的生理层面,也没能适应信息文明的要求,这一典型特征是女性的平均寿命要远大于男性。利用人口普查的死亡人口数据,我们得到了同一年龄段男女死亡人口的性别比差异情况。有网友说,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因存在特定的因素,其数据参考价值不大。事实上,全国人口变动抽样系统,的确有针对每年死亡人口的抽样数据,但因样本量太小,数据波动极大,参考意义并不大,不采用。30岁以下,死亡是一件小概率的事。80岁以上,女性现在人口比例要远高于男性,故图表只取30岁到80岁这一年龄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