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寨遗址探索(一)
翁卫和
第一章 发现中国早期文字——“蛙”
《大中华文明一万年》 · 《姜寨遗址》
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地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姜寨遗址,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4600年—前4400年。在这个时期,生活在这里的中国古先民已经具备了文明的初步意识,开始应用象形文字(符号)。
这些书写(刻画)在陶器上的象形文字(符号)结构复杂,远超出了简单刻划符号的范畴。姜寨遗址出土的这些符号,不再是简单的刻划标记,也不是与后来的文字形成的偶合现象。
这些符号是字,是古人类在生活中通过观察与实践操作生成的文字,与后世文字在结构上有很大接近。姜寨遗址的文字虽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但它是中国文字的传承者,是文明的延伸。通过对遗址文字的比对研究可知,文字传承尚有“上”有“下”,其结构和甲骨文、青铜铭刻的象形字也十分相近。
这种证据表明,“中国没有六千年以上的文明史”的论断应当被否定。通过对这些早期文字的研究,可以将中国文明的形成时间从“早商”再往上推到一个更长的历史阶段。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间应当大大提前,这无疑是不需再商榷的。
第二章 解读“蛙”字
在姜寨遗址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刻有“蛙”字的陶器,这一发现对于研究早期文明具有重要意义。陶蛙盆源于农耕文明,是人类从自然崇拜上升到图腾崇拜的结果。姜寨遗址地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这是农耕文明“逐水草而居”的传承。农耕文明的第二个特征即是对“水”的渴求。
水与天、水与蛙的关系
在古人心目中,水(雨)从天上来,由“神”管理,该神为“雷神”。本来,雷与蛙是毫不相干的两种物象,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 雷,来去无踪、铺天盖地、巨大无比,古人也从未见过雷神的样子;
• 蛙,地上随处可见,栖息在水中角落。
那么,小小的地上生物如何与天上的雷扯上关系,受到人类崇拜呢?原来,古人通过观察发现,天上来水(落雨)时,蛙是知道的!
1. 天上雷吼时,地下蛙鸣一片,雷声、蛙声与雨出现的时间大体一致。
2. 青蛙叫,有雨下。
3. 青蛙只在“春夏”农耕时节出现,一到秋冬就“消失”不见了。
早期农耕文明认为,青蛙(蛙)是天女,能与雷神通话,其不鸣则旱,一鸣即雨,是能改变古人生存环境的灵物。因此,青蛙充当水神的角色,成为早期人类的精神图腾,被铭记(刻、画、写)出来进行崇拜。
姜寨遗址的陶蛙盆,是古人装水/装蛙进行祭祀活动的水神崇拜器,记录着古人的精神思想和宗教信仰,是古人用“文字”传承人类思想的一种文明方式。
姜寨遗址文明简探
姜寨遗址的古人,是什么人?他们从哪里来?姓什么?是什么民族?社会结构怎样?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又是怎么融入历朝历代的?这些问题都应该是有答案的。概而总之,姜寨遗址先民必处于“人类文明”的历史阶段。
(待续)
姜寨遗址探索(二)
第二个陶器“文字”记录下——“伏(栖)”
翁卫和
《大中华文明一万年》 · 《姜寨遗址》
姜寨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地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4600年—前4400年。这里的古先民不仅具备了文字的意识,还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本文将探讨姜寨遗址中第二个陶器“文字”记录的发现及其意义。
第二个字的发现与解读
姜寨遗址出土了“同工异曲”的两个陶盆,制式相同,都是祭祀礼器。陶盆上刻有两个不同的字,分别用来祭祀“祖公”和“始母”。这些字不仅是农耕文明的象征,还是古人通过朴素哲学思想所构建的文化符号。
第二个字是“伏(栖)”,它不仅是宓羲、包牺、伏羲、庖羲、伏戏、牺皇的图腾符号,还与古代的大、太、天乙(一)、泰一通形通意。
“伏(栖)”字的文化背景
姜寨遗址的文字是农耕文明的产物,由农耕文明创造,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的综合表现。古人以“公母”观为基础,通过自身类比来观察自然、认识世界,形成了生殖崇拜。这种崇拜在神话、民族宗教、民俗风俗事象及古人记录的思想中都有具体表现。
公母观念
• 以天为公,以地为母,即所谓“天公地母”。
• 以太阳为公、为父,以月亮为母、为女。
• 有阳(晴)天、有阴(雨)天,有热天、有冷天,也称“一天公一天母”。
• 天上最大的神称“雷公”,而他的老婆就叫“电母”。
• 雷神的女儿称“天女”、“蛙婆”,与蛙婆结缘的男神是“天子”,即地上的人王、大王、首领,称伏羲。
公母相配、雌雄相交,是自然界存在的二元性,是万物孕育、生长、发展的基本范畴。古人的生殖崇拜是以二元性来认识及描述世界,是人类繁衍生息、提高生命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追求。
生殖崇拜与文明
生殖崇拜的对象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 对生育神的崇拜:女娲、伏羲是华夏各族的造人生育神,是人类的再生神、再生父母,是华夏各族所崇拜的创世神。
• 对人体生殖器官的崇拜:如对生殖器、乳房、臀部等的崇拜。
伏羲的图腾
伏羲是华夏民族的创世神,是人类大祖、人文始祖、最早的王。他变革婚姻习俗,把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人类“知母不知父”的群婚状态。伏羲的图腾龙标志为蟒蛇身、鳄鱼头、鱼鳞、巨蜥腿、鲨鱼尾,这些汇合成象形符号(文字)与姜寨陶盆上的“字”是一样的,是周前文字“大祖”、“太祖”、“天一”传承与延续的文字表证。
“伏(栖)”的另一种解释
良禽择木而栖。蛙是两栖动物,两蛙相伏栖孕育后代。姜寨出土的“伏栖”文字,是两蛙相伏的平面图腾,进而衍生出“伏羲(栖)”的文字(符号)。
姜寨遗址的文明标志
姜寨先民的行为方式表明,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已经跨进文明的门槛,并在其中晃荡。从姜寨遗址我们可以溯源农耕文明的“源头”,并辨别其民族标志。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