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林外史 | 清.吳敬梓撰.清嘉慶八年臥閑草堂刻本
……幼即聪颖,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
现如今但凡上点年纪的演员都可以被称作“老戏骨”,致使这个词的含水量急剧加大。啥叫老戏骨?我理解就是:故事不必惊心动魄,场景不用炫彩辉煌,只要老戏骨一出来,往那儿一站,他的举手投足都满满的是“戏”。
读《儒林外史》就是看老戏骨演戏。鲁迅说:《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之下?向毛主席保证,这句真是鲁迅说的。吴敬梓起码能和施耐庵平起平坐。

儒林外史 | 清.吳敬梓撰.2000年购于石牌东路夜市.谈虎斋藏
2000年1月17日,离己卯年春节还有18天,我应该已经辞职,准备回家永远离开广州,所有兼职的吉他课和提琴课应该也都推掉了,所以晚上就有空去夜市逛游了。
在书摊上看到了这本《儒林外史》,虽说破旧但毕竟是港版,竖排繁体,大概是1-2元的价格,到我手里就是它最后一站了。
这段时间看书的时候时不常的看到人提《儒林外史》。
张大春在《小说稗类》讲“笔记小说”的时候提到了它,讲小说的“系谱”的时候,“众多人物亦如《儒林外史》般各于自己的“本传”中独当一面,管领风骚,并穿插藏闪于其他侠客的“本传”以维系整个合传的系谱。”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肯定要说他。阿城的《中国小说和俗文化》讲明清小说时也提到了它。查瓦岗寨资料的时候在《胡适文集》里看到了《吴敬梓年谱》,去年还买了一小薄本孟醒仁的《吴敬梓年谱》……《儒林外史》在铅字的丛林里召唤我:喂!来看我!于是又找出来,看看就看看。
翻了翻书里看过的痕迹不多,就是在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时候把吴敬梓的相关内容给抄到《儒》上了而已。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一旦打开,看完两篇序之后进入第一回讲王冕,立刻就被吸引住了,那语言结构和叙事方式!我喜欢用“娓娓道来”和“津津有味”来夸我喜欢的书。娘送王冕去放牛的时候,还上前给他扯了扯衣服,真是像在看老戏骨演戏,太够味儿了!因为离上次看已经过去了25年,没法进行对比,也忘了上次看是什么感受,甚至有没有通读过一遍都不能确定。
深深地被吸引了,一口气看了十回,好家伙!直接给我看饿了!在写“吃”上,作者的手段何尝在《金瓶梅》之下?
和《金瓶梅》、《红楼梦》同样吸引我的是三大要素1方言2吃3货币单位,除此之外还有“以动作表现性格”,还有写景时不会铺张浪费的去写云怎么样水怎么样风怎么样花怎么样,他就是简单的三两笔勾勒,就立刻能看见一幅赏心悦目的美景,老到,确实老到。
当然,这是被鲁迅誉为中国讽刺小说之始,里面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几乎没有好人,大都是见钱眼开的玩意儿,大都是“皆为利往”的玩意儿,那嘴脸,那丑态,写活了,吴敬梓下笔如有神!

胡适:当吴汝纶、马其昶、林纾正在努力做方苞、姚鼐的“肖子”的时候,李伯元正在写《官场现形记》,刘鹗正在写《老残游记》,吴趼人正在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往上推,当方苞、姚鼐正在做韩愈、欧阳修的“肖子”的时候,吴敬梓正在写《儒林外史》,曹雪芹则正在写《红楼梦》。再往上推,当明朝的李梦阳、何景明极力模仿秦汉,唐顺之、归有光极力恢复唐宋的时候,《水浒传》也出来了,《金瓶梅》也出来了。
于是,胡适跟他那位弟子下结论说:“中国文学史上何尝没有代表时代的文学?但我们不该向那‘古文传统史’里去寻,应该向那旁行斜出的‘不肖’文学里去寻。因为不肖古人,所以能代表当世。”
胡适说“这部书是一种反讽小说,颇带一点写实主义的技术,既没有神怪的话,又很少英雄儿女的话。况且书里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谈什么举业、选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说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广”。
尽管《儒林》算是一部重要的反映文人学士的小说,但如果从作者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熙熙攘攘的世界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描绘这方面来看,它似乎更应是一部风俗喜剧。胡适认为后来的晚清谴责小说,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以及《海上花列传》,都是继承《儒林外史》的余绪。【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有人说钱锺书的《围城》就是《儒林外史》讽刺主义的一脉相承,也许钱锺书觉得他超越了吴敬梓,对《儒林外史》颇有微词,还言之凿凿的找出吴敬梓“因袭他人”的证据:
中国旧小说巨构中,《儒林外史》蹈袭依傍处最多……近人论吴敬梓者,颇多过情之誉。……杜慎卿访来霞士事,本之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三,或《坚觚集》;第七回陈和甫讲李梦阳扶乩本之周密《齐东野语》;第十三回马二先生与蘧公孙论作八股文道始于王充《论衡》和《传灯录》卷七白居易问惟宽禅师;第十四回马二先生游西湖,本于陆次云《湖壖杂记·片石居》一条;杜慎卿隔屋闻女人臭气乃《周书》卷四十八萧察语;杜慎卿访来霞士事本之《枣林杂俎》。【钱锺书·小说识小】
季羡林则发现了新证据:《儒林外史》第八回的蘧公子道:“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与尤侗《艮斋杂记》、褚人获《坚瓠集》十集卷一中袁箨庵的故事雷同。第四十回和第四十一回写的女诗人沈琼枝与《随园诗话》卷四雷同。第五十三回与《酉阳杂俎》卷一雷同
我觉得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嘴再讲一遍能不能吸引人?或者谁讲的更好!?就申大老爷死前指着两根灯草芯闭不上眼的桥段我肯定在哪里看过,不止一个版本,所以这些个场景设定不重要!
因为这些小段子就是流传在民间的开放性代码,谁都能上来给添上两笔,直到有高手来给他终结。就像吴承恩终结了美猴王的传说,施耐庵终结了梁山好汉的传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