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华野特纵司令员陈锐霆奉命前往西柏坡汇报炮兵建设情况。当本职工作说完后,毛主席又兴致勃勃地询问刚结束的豫东战役的具体经过,陈锐霆在回答时,主席不断点头,陈讲完后,主席高兴地评价:“我们过山坳了。”
担心陈锐霆听不懂,主席解释:“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这是一句极高的嘉许,但主席对粟裕的重视还不仅于此,谈话结束之际,主席嘱托陈锐霆:你回去代我问粟裕同志好,告诉他,我把黄百韬、邱清泉(歼灭任务)记在他名下了。
这段对话被陈锐霆记在了回忆录中,背后能看出豫东战役对我军意义之重大。不过此战的发起和经过其实也跟爬山一样,非常艰难。中央差点调大军去其他战场、兄弟部队也曾有责怪之意,幸好粟裕顶住了压力,这才完成了一场关键转折。
一、拉锯之中,寻找破局之道
1948年初,中原已成为关内继山东之后的主战场,两党的主力在此集结,都准备给对方迎头痛击。但在你来我往的作战中,双方都没有占到很大的便宜,如此消耗战是我军难以承受的。
并且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处境艰难,数次致电中央希望能够转出,毛主席思考过后,决定这颗嵌在国统区的钉子暂不拔出。
另新成立一支东南野战军,由陈毅、粟裕率领,渡过长江后搅乱国民政府的腹地,逼其调回二十至三十个旅协防,以此减轻中原战场和刘邓的压力。
陈老总对此满怀豪情,挥笔写下一首诗:小住杨沟一月长,平衡‘左’右费思量。弯弓盘马故不发,只缘擒贼先擒王。北国摧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
可“粟郎”看到命令后却眉头紧锁,认为如此关键时刻,派遣10余万大军挺进毫无根基的地区太过冒险,不如就留在中原稳扎稳打,只要歼灭国军的主力,能取得的战果会更大。
因此粟裕斗胆直陈,发出“子养电”不同意渡江。毛主席反复思考后,很认可粟裕的建议。
于是在同年5月的城南庄会议上,粟裕立下军令状“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大军暂不过江。
可以说如果不是粟裕顶住压力“斗胆直陈”,几个纵队就得过江作战,这种孤军深入的挺进,跟刘邓在大别山类似。
缺乏群众基础的“东南野战军”,会很难打出像豫东战役一样的歼灭战,粟裕的战略眼光还是很让人佩服的。
二、随机应变,越危险越敢拼
为让粟裕能一展胸中丘壑,中央将陈毅调去配合刘邓,并授予他“独立处置,不要请示“的权力。随后粟裕也是够大胆,真的把目标放在了国民党主力第五军身上。
5月底,粟裕率部进入鲁西南,准备让陈唐兵团做诱饵,去吸引第五军出来。不过敌军长邱清泉很聪明,始终如预想般钻入伏击圈。
出动大军毫无收获的话,对华野来说难以承受,粟裕连忙调整,转而攻打国民政府河南省保安司令部所在地开封。
同年的“国大”上,蒋介石曾向河南籍代表保证:开封确保无虞。一旦易手,国军必会出动援军,届时华野就有机会歼敌了。
粟裕将方案汇报中央后,毛主席批复同意,并且还有一句: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无需请示。这是极大的信任。
可由于先前在鲁西南歼灭第五军的计划落空,下面有的同志已颇有微词,觉得粟裕打仗总“拗着来”。
对于这些议论,粟裕毫不在意,冷静指挥部队进攻开封,6月22日,老蒋说“确保无虞”的城市被破,守军3.9万人被歼。
这种公然“打脸”的行为,让老蒋气急败坏,连忙调动附近部队,准备将华野歼于开封城下。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粟裕做出一个出乎意料的举动——放弃开封。
能够坚守的城市不要,粟裕想干什么?答案是运动歼敌。
不过他的做法太过反常,原先有意见的同志更感觉无法理解,这些人认为开封一战赢得漂亮,已达到中央军委指标要求的一半,战事激烈,无论阻击部队还是攻坚部队都非常疲惫,如今应撤出战斗进行休整,伺机再战切勿贪多。
而中野那边也传来不同作战思路,希望华野尽快西进,配合一同进攻郑州。先前华野进攻开封时,中野牵制了郑州之敌,现开封拿下了,华野也该来配合打郑州。
粟裕思考再三,没有回应这两种看法,而是直接致电中央想要二次打援。他认为,这第二战是豫东战役的核心,先前的开封虽歼敌人数不少,但其中的国民党正规军不多。
唯有再继续歼其一支野战部队,才能扭转中原战局。所以,这一战非打不可,还必须全胜。
毛主席看完他的电报,与其他中央领导商议后,决定还是按照先前所讲支持粟裕,并通报给了中野。刘邓还是觉得不妥,同样致电军委表示应稳扎稳打为好,里面还有这样一句:“粟裕歼击企图太多太大”。
华野内部出现不同声音,外部的中野同样持其他看法,这时就得看粟裕是否顶得住,以及中央是否给支持。幸好,粟裕内心够强大、中央对他够信任,毛主席回电认为粟裕的布置很适当,随即豫东战役第二阶段开始。
三、看似惨胜,实则掌握主动
当国军发现开封空虚,迅速出现两种不同的反应,一是迫切想要立功,全速往开封赶;二是担心遇到埋伏,全军谨慎缓行。这一快一慢间,部队形成脱节,便给了粟裕机会。
彼时区寿年兵团与最近的友军都相距有40公里,华野立即将其当成目标,4个纵队突击、5个纵队打援,区兵团很快被歼于睢杞一带。
到这一步,我军消灭了开封、睢杞两大坨敌人,堪称完美的胜利,一般人见好也就收了。可粟裕还是不愿停手,眼看敌多个兵团围来,他非但不慌,反而准备更近一步——歼灭从山东远道而来的黄百韬兵团。
粟裕致电中央,希望刘邓配合阻击胡琏、孙元良,同时又将原先的阻击部队抽出夹攻黄百韬,整个战场在不断的包围与反包围。
到这一步,两边都竭尽了全力,就看谁先取得突破。处于关键位置的黄百韬一度以为自己坚持不下去了,残忍地将俘虏的华野战士杀害。但最终还是邱清泉第五军绕过了阻击线,直插华野背后,没办法,粟裕只能下令撤退。
豫东战役双方伤亡都巨大,华野歼敌共9万余人,自身负伤26739人、牺牲5026人、其他非战斗减员3598人,还有1万多没来得及转移的伤员、后勤人员被俘。
看起来是惨胜,但背后的意义可仅在这纸面之上。粟裕率部在敌众多精锐之中穿梭自如,还硬是顶住被包围的压力,拿下了开封、吃掉了区寿年兵团、打残了黄百韬兵团。
这让国军此后不敢再单一兵团野战,但出动大量精锐,国军的后勤压力又难以支撑,因此大部分将领达成共识:能不野战就不野战,龟缩城中固守据点就好。
只是呢,这种“一字长蛇阵”,又是给了我方各个击破的机会。所以,毛主席才会评价说“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主动权尽在我手啊!另外刘伯承元帅虽然开始不太赞成这样冒险的打法,但如此战果他还是给出赞许:粟裕同志真不简单啊,他胆子还真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