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大怒之下把白起移出武庙,为啥?大宋武庙新标准大有玄机

读书悟道君 2024-07-02 00:38:32

乾德元年(963年)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外出巡游,不知不觉到了武庙,于是提出进去参观一番,这一看就看出了大问题。

赵匡胤仔细地审视了两边的名将画像,然后脸色沉了下来,接着大怒,厉声说:“此人斩杀降兵,胜之不武,为何会在此?把他给我撤出武庙!”

赵匡胤口中所提及的武将,就是战国时期秦国赫赫有名且无一败绩的大将白起。

更令人不解的是,继白起被移出武庙不久后,还有一批武将也被移了出去,其中包括吴起、孙膑、廉颇、韩信、彭越、周亚夫、段纪明、邓艾、陶侃、关羽、张飞、杜元凯、慕容绍宗、王僧辩、吴明彻、杨素、贺若弼、史万岁、李光弼、王孝杰、张齐丘、郭元振等人。

对于以上这些历史名人,他们的功绩早有定论,为何赵匡胤执意违背历史定论,而将他们都赶出武庙呢?

事出反常,必有妖,此话不假,果然在移出一批武将后,赵匡胤又新添加了一批,那么又包括哪些人呢?

我们先从武庙的特殊意义说起。

01 武庙(武成王庙)

武庙,是相对于文庙而言的,兴起于唐代,明代曾一度废止,到明末时再度兴起。

供奉孔子的文庙,除了主祀孔圣人外,还有一些陪祀的人物,如亚圣孟子、复圣颜回等。同样,在武庙当中,主祀是姜太公,另外还有一些陪祀人物,文武庙的体系是一样的。

对孔子的祭祀比较早,在鲁哀公时代就兴起了。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便决定祭奠他,于是就将孔子生前所居的三间房子改为祭祀场所,并把他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等,都收藏于里面,以供人们凭吊、瞻仰。

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祭孔形成一种文化,并有一套相应的礼仪制度。赵匡胤去的武庙,准确的说叫武成王庙,始建于唐玄宗时代,主祀为姜太公,亚圣为张良,为什么会是张良?

起因也是出自文庙,文庙的亚圣本来是孔子的弟子颜回,后来才让给了孟子。所以,唐朝统治者鉴于此,就认为所谓亚圣就应该是圣人的徒弟,但姜太公的徒弟有谁,史料没有记载,但有记载张良曾得到了《太公兵法》,勉强也算弟子,于是就将张良列为亚圣。

之后又仿“孔门十哲”搞了个“武庙十哲”,分别是张良、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

除了十哲之外,同样比照孔门七十二贤,又从历代名将中选取了六十四人,配享于武庙,称为六十四贤,分别是:

管仲、范蠡、孙膑、田单、廉颇、赵奢、王翦、李牧(先秦)

彭越、曹参、周勃、周亚夫、李广、卫青、霍去病、赵充国、邓禹、吴汉、贾复、寇恂、冯异、马援、耿弇、段熲、皇甫嵩(两汉)

张辽、邓艾、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三国)

羊祜、王浚、谢玄、杜预、陶侃、王猛、慕容恪(两晋十六国)

长孙嵩、韦孝宽、王镇恶、斛律光、檀道济、王僧辩、于谨、吴明彻、慕容绍宗、宇文宪(南北朝)

韩擒虎、史万岁、贺若弼、杨素(隋朝)

尉迟敬德、苏定方、张仁亶、王晙、王孝杰、李孝恭、裴行俭、郭元振、张齐丘、郭子仪(唐朝)

发展到宋代时,武庙里已经供奉了72位良将,其中不乏一些文武兼备的良将,比如像唐朝的张仁亶、王晙。

由此可见,武庙的名单其实一直就是在变化的,因何变化也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在唐德宗时,新增加的成员有张仁亶、王晙、张齐丘等,听起来都不是太出名,而像薛仁贵、薛万彻、哥舒翰、李道宗等这些名将,反而没有入围。

其中的原因就是,唐朝藩镇割据严重,怎么可能再去大力抬举武将呢?于是就增加了一些文武兼备的人才。

那么,赵匡胤对武庙名单的增删,原因又是什么呢?又符合怎样的历史标准呢?

02 宋太祖的武庙名单有何玄机?

赵匡胤参拜武庙,一石激起千层浪,当他指责白起时,同时也提出了他的武庙供奉标准,那就是:“取功业始终无瑕者”。

“功业无瑕”,这一标准可不低,几乎是在寻找完人了。

上面说了宋太祖将一批武将移了出去,之后他又增加了一批,名单如下:

汉灌婴、后汉耿纯、王霸、祭遵、班超、晋王浑、周访、宋沈庆之、后魏李崇、傅永、北齐段韶、后周李弼、唐秦叔宝、张公谨、唐休璟、浑瑊、裴度、李光颜、李愬、郑畋、梁葛从周、后唐周德威、符存审二十三人。

我们从中选十位来看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第一位:灌婴,西汉开国功臣,追随刘邦南征北战,关参与了平定韩王信、英布等人的叛乱。在刘邦死后,又从于吕后,吕后死后,又与周勃等人扶持代王刘恒为帝,可谓一代忠臣。

第二位:班超,东汉名臣,一家都是学霸,班氏三兄妹,班固、班超、班昭个个各有成就。班超最大的成就就是两次出使西域,在31年里收服了西域50多个国家,还以七千兵力击败了中亚来犯的贵孀帝国, 同样也是千古大忠臣。

第三位:秦叔宝,名秦琼,他原在李密帐下,后还投靠过王世充,最后才和程咬金等人追随投靠了李渊父子,之后跟随李世民东征西战,并因此入列凌烟阁24功臣。

第四位:裴度,唐朝中期的政治家,四朝宰相。宪宗时,他大力支持宪宗削藩,并辅佐宪宗实现了“元和中兴”,此外还注得引进人才,比如韩愈、李光颜等名将,都是由他扶持起来的。

第五位:周德威,唐末五代名将,一生征战沙场,最后战死疆场。

第六位:段韶,南北朝时期北齐重臣,颇受姨夫高欢赏识,一生征战无数,立下赫赫战功。

第七位:李弼,西魏八柱国之一。在归顺宇文泰之后,数次击败高欢的进攻,立下战功。据《周书》记载,说他“弼每率兵征讨,朝受令,夕便引路,不问私事,亦未尝宿于家。其忧国忘身,类皆如此。兼复性沉雄,有深识,故能以功名终。”

对工作认真负责,把国事放在第一位,性格沉稳有远见,颇有声名。

第八位:张公谨,早年效力王世充,后归顺大唐,之后又成为李世民的幕僚,参与过玄武门之变,追随李靖灭了东突厥,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第九位:李光颜,唐中期名将,出身将门,也是一生征战,主要成就有屡讨叛镇,平定淮西,再败平卢。

第十位:符存审,忠心辅佐李克用、李存勖两代晋王,此人谨慎笃厚,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精通军略,一生历经大小百余战,几乎无败绩。

从上述十位,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中途没有投敌,一心辅佐君王的忠臣,也就是赵匡胤所要求的“取功业始终无瑕者”。

相比之下,像白起不听指挥,廉颇投敌,关羽跟过曹操,等等,严格说来,被挑选出去的名臣还真是有点争议。

此外,赵匡胤黄袍加身,皇权也是从后周柴家抢来的,他凭什么要求别人要从一而终呢?

03 赵匡胤的心思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马上就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当年的结义兄弟,其兵权都被收缴,只享受高官厚禄的待遇,再不可能征战沙场了。

赵匡胤这么做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他是从混乱的五代十国走过来的,在那个年月,武将频频造反,随时会要皇帝的小命,自立为王,赵匡胤就是如此,而在他之前也是如此。

所以,在宋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必然要打压武将,同时还要求武将对朝廷忠心耿耿,不要捣乱,要听话。

由此,他对武庙标准提出“取功业始终无瑕者”的标准,也就不意外了。

从中我们也就发现,赵匡胤把白起关羽张飞等人都移出武庙,他怕啥?他怕的无非就是武将造反而已。

0 阅读:46

评论列表

突突突

突突突

1
2024-07-07 07:17

白起超规格了,他立的武庙住不下

读书悟道君

读书悟道君

分享高质量历史阅读,市井江湖小说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