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强:千万别把公开课的功能定位在“展示”
原创 海城浮尘 王福强的小院
2024年10月27日 06:30 辽宁
一位山西的网友给我留言,倾诉苦衷:她要上一节全市的公开课,没想到备受折磨。教学设计是教研员谋划的,几乎没有她的想法;上课的问答指定了具体人,反复彩排;最让她受不了的是,为了保证上课效果,她班里将近四分之一的差生即将被取消“上课资格”。
越来越多的“虚假成分”,让公开课饱受“争议”。很多时候,公开课就是一场“表演秀”:课堂成了教师的“T型台”,学生“热火朝天”,教师“热血沸腾”。形式多样,活动频繁,对话流畅,甚至不惜作假,来打造一场华丽的演出。
讲课是为了给听课教师,学生不再是公开课受益的目标,而纯粹成为包装讲课教师的“道具”而已。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公开课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展示的是一个教师、一所学校的水平,成则一炮打响,败则百口莫辩,太多的功利意图扭曲了人们对公开课的认识和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轻易涉险,上一堂真实的公开课?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于公开课的期望值或要求,远远高于课堂的实际情况。在公开课上,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脱离普通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普通学生很难在一堂课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公开课的评价标准也制约了教师,教师过于侧重学生的表现,过于侧重教学的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有时候,不造假就完不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就没有亮点,得不到认可。
由此可以判断,导致公开课作假的真正“罪魁祸首”,往往不是教师,而是管理者。
不少学校,将参加公开课,获得不同级别的奖励,作为评定教师业绩的主要方式,导致很多教师上公开课带有功利目的,比如为了职称评定,为了骨干教师评选,为了干部任用和提拔,等等。
这些看起来并不“高尚”的讲课动机无可厚非,但弊端就在于,一旦公开课的初衷定位于此,当一个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再无强烈的需求和意愿,他们就会迅速成为远离“公开课”的人。因为大家并没有把讲公开课作为提升自己的机会,而是当作“迫不得已”的麻烦事。
更有严重者,有些校长把公开课作为评定教师水平的方式,如果一节课上不好,就可能横加指责,造成教师要么对上公开课推三阻四,要么想法作假。
如果上公开课不是为了发现问题,而是尽力地遮隐问题,不是为了服务教学,而是为了获奖,公开课就被异化了。
那么,是不是公开课就没有价值了呢?网上曾经就此发起过讨论,参与讨论的大多是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在他们的眼中,公开课虽然无法纯粹,却不可缺少。公开课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要还有教育,公开课就不会谢幕。
北师大教授肖川在《公开课与常规课》一文中指出:
公开课可以起到示范、观摩,为教师培训提供鲜活的教学案例,发现和培养教学新秀、展示教学探索的成果,为上公开课的教师的自我反思提供镜鉴和契机等作用。
可见,公开课最大的价值在于:为教学研究提供鲜活的样本。
公开课的关键在于“公开”二字,公开的目的就在于供大家研讨和分析。那么,一个教师讲了一节公开课,他公开的是什么呢?从表面看,无非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呈现内容的过程和方式。我们许多的公开课后的评课都会紧紧围绕这些内容进行。
如果只限于此,那么,公开课的价值会大打折扣。上公开课也好,评公开课也好,虽然我们面对的都是一堂课,但我们的着眼点却应该是一个比课更大的教学单位。
那就是从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及呈现内容的过程和方法中,找到其蕴含的设计思想,并对这种思想加以评价。评课的“评”字,主要不是对这堂课得出一个好或不好的结论,而是评价这堂课的设计思想好或不好,以及寻找到具体的修正方案。
这才是开展公开课的真正价值。如果就这堂课上这堂课、看这堂课,我们注意到的就很可能只局限在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手段及步骤等这些操作层面上的东西,却没有找到其本质的价值,即这些操作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
我在学校提倡打造“精品常态课”,反对过于包装的展示课。
公开课的目的在于实验,是提供一个“样本”,为研讨提供相应的话题,探索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常态下的呈现方式和路径。公开课如果定位于“展示”,则很容易走向表演。
正因为是常态下的呈现,它就能给人以学习借鉴的意义。正因为是探索,所以无需圆满,即使是不成功的地方,也能从反面给人启迪和教训。
这样的课,是真正服务于教师的,也将教师从一味作假、迎合的泥潭中摆脱出来。
学生以正常的“人”出现在公开课上,教师也在真实的公开课中得到历练和成长。把“人”还给了课堂,这样的课堂案例才有了真实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