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恒大还惨!中国第二大民企轰然倒塌,负债7500亿,创始人被抓

珊珊玩转过去 2025-03-29 22:02:39

中国民营企业的风云变幻常常让人瞠目结舌,但即便是最激烈的商界剧变,也未曾出现过像海航这样的坍塌。

曾经雄心勃勃,目标是成为中国的“汉莎航空”,短短数年间,海航通过一系列震惊全球的收购,成功跻身世界企业大佬之列。

无论是跨国酒店,还是国际金融巨头,海航的触角几乎无所不在,旗下资产遍布全球,市值一度达到数千亿。

而这一切,都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崩塌。现金流断裂,负债激增,曾经的辉煌如今只剩下沉重的债务压力。

海航究竟是如何从一个全球商业巨头走向破产边缘的?

从1000万到航空帝国的“滚雪球”

1993年,海南岛正被改革开放的热潮裹挟着,陈峰站在海口市国贸大道旁一栋灰扑扑的办公楼里,手里攥着1000万启动资金。

这钱是他从四面八方七拼八凑来的,有借的,有拉来的赞助,甚至还有他自己兜里掏出来的最后一点家底。

1000万在航空这个烧钱的行当里,简直连个响都打不出来——当时一架波音737的标价是3个亿,差得不是一星半点。陈峰在民航系统干过多年,从基层到管理层,摸透了航空业的门道。

光靠这1000万买飞机是痴人说梦,可要是能借力打力,事情就大有可为。他带着一帮子人马跑出去找路子,最终盯上了融资租赁这招。

那年头,这玩法在国内还没多少人敢试,陈峰却看准了它的潜力。

他先找到一家外资银行,租来一架飞机,签好合同后立刻把这架飞机拿去抵押,换来一笔现金。

有了这笔钱,他又马不停蹄地租下第二架飞机,再抵押,再套现,就这么一环扣一环地滚下去。

资金像流水一样被撬动起来,海航的机队也跟着迅速膨胀。

没几年,这套“空手套白狼”的操作就让海航从一穷二白的小公司变成了航空圈子里的一匹黑马。

到了2000年,海航的飞机数量已经多到让人咋舌——三千多架。

陈峰还不满足于国内的成绩,他大手一挥,直接把海航的名字打到了大洋彼岸。

那一年,海航在纽约时代广场投下巨资做广告,巨型屏幕上五星红旗迎风招展,背景是海航的LOGO和一架架飞机的影像。

其实早在1995年,陈峰的操作就吸引了国际资本的注意。

那时候,华尔街的大佬乔治·索罗斯听说了海南这个小岛上有个家伙在航空业玩得风生水起,他派人打听了陈峰的路数,越看越觉得这人不简单——用租赁和抵押的循环模式,几千万的启动资金愣是撬动了上亿的资产。

于是,他亲自带队飞到海南,见了陈峰一面。两人聊完没多久,索罗斯就拍板掏出2500万美元投进海航。

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给海航打了一针强心剂,也让陈峰的底气更足了。

全球扫货的“海航速度”

2015年,国家“走出去”的政策刚一发布,陈峰带着团队迅速锁定了全球市场上的优质资产,开始了一场接一场的收购大战。

先是拿出65亿美元,买下了希尔顿酒店集团25%的股权,这笔交易在2016年10月正式敲定,直接让海航的名字出现在了国际酒店行业的版图上。

海航又把目光投向了航空服务领域,2017年以100亿美元的价格吞并了瑞士空港服务公司Swissport。

这家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机场地面服务和货运处理企业,业务覆盖50多个国家的280多个机场,一下子让海航的航空产业链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2017年5月,海航还斥资数十亿美元,拿下了德意志银行9.92%的股份,成为这家德国金融巨头最大的单一股东。

这些收购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海航通过银行贷款、发债和股权融资等方式筹集,账面上的数字不断刷新纪录。

快速扩张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统计,当时公司账上每分钟需要偿还的利息就高达10万元。

2016年到2018年间,海航的对外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涉及酒店、金融、地产、航空服务等多个领域,几乎覆盖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关键行业。

就在这股势头最猛的时候,陈峰还飞到比利时,2017年6月在布鲁塞尔的一场仪式上,从比利时国王手中接过了象征荣誉的皇冠勋章。

这枚勋章是比利时政府对外国商界人士的最高表彰之一,标志着海航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债务的雪球也在悄然滚大,2018年时,海航的总负债已经超过7000亿元,短期债务占比极高。

内斗与坠亡的权力戏码

海航的辉煌还在持续发酵,但内部的裂痕已经开始显现。

另一位创始人王健,在公司扩张的同时,逐步加强了自己的控制力。

从2015年左右开始,他陆续将自己的亲信安插进了海航集团的关键岗位。

据统计,到2018年,集团内部200多个重要职位,包括财务、人事、运营等核心部门,都被王健的人牢牢把控。

陈峰作为海航的标志性人物,地位却逐渐被削弱,权力被分摊到王健的派系手中,甚至在一些重大决策上,他的话语权变得越来越有限。

这种内部的分化,在海航的高速扩张期被掩盖得很好,但到了2018年,矛盾终于浮出了水面。

那年7月3日,王健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考察项目时,突然从一处约10米高的墙上坠落身亡。

事发时,他正在拍摄风景,官方报告称这是一起意外,但由于事发地点偏僻且细节披露不多,外界对死因的猜测从未停止。

王健去世后,海航的权力格局瞬间发生了剧变。

陈峰迅速采取行动,2018年7月6日,也就是王健去世后的第三天,他回到海口总部,开始了一场雷厉风行的高管清洗。

短短三天内,187名高管被撤换,其中包括王健派系的多位核心人物,甚至连后勤部门的基层员工,比如负责清洁的阿姨,都被替换了三轮。

这次清洗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在中国企业史上都极为罕见。随后,更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陈峰的儿子陈晓峰突然被任命为海航集团的CEO。这位此前从未在航空行业有过管理经验的年轻人,以开超跑和频繁出入夜店的形象为人所知。

2018年8月,他正式上任后不到一个月,就从公司账户划走了87亿元资金。

其中,1.2亿元被直接用于在美国洛杉矶比弗利山庄购置了一栋豪宅,这处房产配备了私人停机坪和多个泳池,占地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

这笔交易在2018年9月被美国媒体曝光,引发了外界对海航资金流向的广泛关注。

海航的财务状况已经开始恶化,2018年底,公司的短期债务高达2158亿元,而账面现金流却捉襟见肘。

疫情下的“照妖镜”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航空业几乎停摆,海航的飞机大面积停飞,收入断崖式下跌,而债务的压力却没有丝毫减轻。

根据2020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海航账上只有406亿元现金,却要面对高达2158亿元的短期债务。

到了年中,海航的现金流紧张到连飞机加油的费用都凑不齐,许多航班只能停在地面,三亚凤凰机场的跑道上,曾经繁忙的景象变成了冷清一片。

在这期间,海航的贵宾服务也大幅缩水,三亚凤凰机场的贵宾室里,过去用来招待政商要员的茅台酒被束之高阁,瓶身上积满了灰尘。

2020年9月,一张面值仅692元的票据违约,却让这个庞大帝国彻底失守。

2020年10月,法院正式对海航集团实施强制执行,这场由微不足道的违约引发的崩塌,显得格外荒诞。

2021年初,辽宁方大集团董事长方威带着410亿元资金入场,接手了海航的部分资产。

这笔资金在2021年2月10日正式到位,用于偿还债务和维持基本运营。

当方威团队进驻海航大厦时,大楼前聚集了数百名讨薪的员工,他们中有的是飞行员,有的是地勤人员,手中拿着欠薪清单,要求清算拖欠数月的工资。

破产重整后的“一拆三”

2021年9月24日,海航集团通过官方微信发布了一则重磅公告:董事长陈峰因涉嫌违法犯罪,被海南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这条消息迅速传开,随后几天,更多细节浮出水面。

2021年9月底,CEO谭向东也被警方带走,理由同样是涉嫌违法犯罪。

到了2022年3月,前海航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包启发也未能幸免,成为第三位被调查的高管。

这三人的案件牵涉甚广,据传与海航扩张期间的资金操作和债务问题有关,但截至2023年,法院尚未公布具体的审判结果。

就在高层接连出事的同时,海航集团的命运也走到了终点。

2021年10月,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海航集团的破产重整申请。

2022年,海航的破产重整方案尘埃落定,集团被拆分成三块独立运营的实体。

第一块是以海航控股(股票代码600221.SH)为核心的航空板块,这部分在2021年12月被辽宁方大集团接手,方大集团投入了380亿元用于债务清偿和业务恢复,控股比例达到51%,成为航空业务的新主人。

第二块是以海航基础(股票代码600515.SH)为主的机场板块,这部分在2022年1月被海南省国资委旗下的海发控股接收,随后更名为海南机场,负责管理三亚凤凰机场等资产。

第三块则是海航集团剩余的321家公司的资产,这些公司在2022年3月被打包注入一个新成立的信托实体——“海南海航二号信管服务有限公司”。

这个信托接管了包括渤海租赁、渤海信托、渤海人寿、华安财险、供销大集、金海智造、海航酒店以及新加坡的CWT等境内外公司的股权,总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成为偿还海航债务的重要主体。

参考资料:

[1]陈峰“买”出强大的海航?[J].中国经济周刊,2017,0(18):10-10

0 阅读:147
珊珊玩转过去

珊珊玩转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