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曾经是中国经济的强心剂,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它为钢铁厂、冶金厂、发电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崛起。
在辽宁省抚顺市的广袤土地上,有一座煤矿,见证了中国百年的兴衰与变迁。
这座煤矿开采了118年,从清朝的风水禁地到亚洲最大露天煤矿的荣誉,它承载了许多历史的重负。
时至今日,这座煤矿早已不再轰鸣,而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坑,在向世界展示着资源、环境与文明的关系。
那曾经的“乌金”如今又是什么模样?
它的过去和未来,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如果你站在抚顺西煤矿的上空,望向那深不见底的矿坑,你会看到一个曾经辉煌的煤炭帝国遗址。
这座矿坑的煤层厚度曾达到55米,是世界少有的特厚煤层,煤炭的质量也堪称一流。
上世纪60年代,抚顺西煤矿迎来了其历史的巅峰,日产量突破数万吨,年产能力达到了近2000万吨。可以说,这座矿坑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能源支撑。
这片土地的煤炭资源被发现时,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清朝统治者一直将这片区域视为风水宝地,认为不宜轻易开采。然而甲午战争后,战败的清政府为填补赔款缺口,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了这片蕴藏着煤炭的土地。
自1901年开始,抚顺的煤矿终于开始了开采历程,但也正是这个过程中,外部列强的干涉和掠夺开始了——首先是沙俄的资本主义,后来是日本的侵略扩张。

日本在侵占抚顺煤矿期间,几乎不顾人道主义,强征劳工,掠夺了上千万吨煤炭资源。
那时的煤矿,不仅是能源的来源,更成为了侵略战争的工具。历史的重负加在这片土地上,使得抚顺煤矿不仅仅是煤炭的代名词,更承载了民族的苦难与屈辱。
在日本战败后,抚顺煤矿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新中国成立初期,抚顺西煤矿成为了国家工业化的关键支柱,源源不断地为钢铁、机械等重工业提供能源,尤其是在五年计划中,煤矿的角色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煤矿的开采代价开始逐渐显现。
如果你以为煤矿永远是一个不断“富产”的地方,那抚顺西煤矿的历史或许会给你一个深刻的警示。
在煤矿的辉煌背后,存在着无法忽视的环境代价。

随着开采的深入,矿坑的深度不断增加,原本丰饶的土地开始受到开采的压迫。
尤其是当煤矿的深度突破300米之后,生态危机逐渐显现,地质灾害频发,塌方、滑坡时有发生,整个地区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最初,煤矿开采的技术并不完善,单一的爆破与人工挖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
随着采矿深度的增加,地下水系统逐渐崩溃,地表裂缝逐渐扩展,几十年累积的环境负担不断加重。
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使得抚顺地区的水源严重污染,土壤贫瘠,生态环境的恶化让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也面临着巨大压力。
到了80年代,抚顺煤矿的资源逐渐枯竭,曾经的“煤都”逐渐走向衰退。

煤炭的热值不断降低,开采成本剧增,而原本支撑城市经济的煤矿资源,已经不再具备持续的经济优势。许多当地依赖煤矿的产业陷入困境,抚顺这座城市的命运也随之跌入了低谷。
不过,煤矿的终结并不代表着一切的结束,而是意味着新一轮转型的开始。
2019年,抚顺西煤矿正式关停,宣布结束长达118年的开采历史。
面对煤炭资源的枯竭与环境问题,抚顺政府做出了痛苦但必要的决定:关停煤矿,并开始进行生态修复。
这标志着这座煤矿从“黑色资源”到“绿色重生”的转型。
抚顺西煤矿的转型,采用了科学的生态修复方法。生态修复团队根据矿区的特殊情况,创新地提出了“三维立体修复法”,通过填埋、植被恢复、地下水治理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恢复矿区的生态功能。
如今,曾经裸露的矿坑已被绿色覆盖,植被恢复的面积逐年扩大,昔日的“死亡边坡”已变身为生态绿洲。

除了生态修复,抚顺还将这片巨大的矿坑打造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绿色公园。
这里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能源生产基地,而是一个集旅游、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
通过建设环保项目、太阳能大棚、垃圾分类中心等设施,抚顺西煤矿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如今,抚顺西煤矿已成为一个典型的生态修复项目,并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个新亮点。
这种转型模式,也为全球煤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煤矿的开采固然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随之而来的环境危机却不容忽视。
如何在利用煤炭资源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能源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抚顺西煤矿的故事,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从煤炭的崛起到资源的枯竭,再到今天的绿色转型,抚顺煤矿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能源的利用必须与环境保护并行不悖,单纯的资源开采并不能持续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
未来,煤炭资源的转型与清洁能源的推广将是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
对于中国来说,抚顺煤矿的转型不仅仅是地方发展的转折点,更是全球能源转型的一部分。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煤矿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我们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通过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与社会共识,才能真正走向未来。
参考资料:
[抚顺]抚顺:百年矿坑“回填覆土”,432公顷土地“生态修复”——辽宁省人民政府网站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