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PO创新大会INNODAY 2021第二天内容是OPPO折叠屏旗舰Find N的隆重发布。一般来说INNODAY这种大会,都会以前瞻性技术发布展示为主,印象中首次发布并宣布产品上市好像还是头一回。所以在这样的场合推出Find N,可见这款产品对绿厂意义非凡,其包含的创新思维必然不少。作为刘作虎“回归”OPPO之后操刀的首款旗舰作品,对于这位业界知名“产品经理”的意义也是重大。所以,这篇文章就好好说道说道研发代号为“孔雀”的OPPO Find N背后的故事……
精工拟椎式铰链,孔雀的支撑

自从全球首款量产折叠屏手机三星Galaxy Fold在2019年诞生以来,各大手机品牌对于这种形态产品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产品体验也是进步飞速。个人认为,折叠屏手机使用体验是否优秀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铰链,即折叠机构,除了保证机器和屏幕的耐久性之外,其形态方案与整机体验息息相关;屏幕,在看齐直板形态的主流特性的同时,耐用性和形变自然是折叠屏手机专属的参考指标;交互,这是用户在硬件形态之外体验折叠屏手机与众不同的重要维度,大小屏幕之间的切换如果只是简单的视野放大,那么折叠屏存在的意义起码要打对折。

所以,铰链就成为各家厂商在开发折叠屏产品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尽管OPPO直到现在才正式推出折叠屏产品,但在OPPO Find N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名为“精工拟椎式铰链”的最终形态几乎是全功能的:
它是当前公认的对屏幕折痕影响最少的“水滴”形态,即折叠状态下,侧面看去铰链机构会将屏幕折叠部分聚拢为一个类似于水滴的形状,从而减少屏幕在这个位置发生过度弯折形变,减小折痕的产生;
它在折叠与打开状态下,200N·mm左右的定位扭力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在展开和关闭过程中,铰链机构均匀提供的100N·mm左右阻尼让OPPO Find N具备悬停功能,一定范围内自由停止,可以让手机多出更多使用形态,在两边又能提供优雅的自归位动作,这得益于6对角度优化之后的凸轮机构的啮合;
它完美隐藏在屏幕下方,没有丝毫外露,不会带来影响观感的闭合缝隙和黑边;它可以保证在20万次开合动作之后,依旧稳固如初,这是定制润滑脂和弹簧的反复论证……
然而,在这个小小链接的背后,却是OPPO相关团队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及3~4年持续不断的预研,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几年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各种形态的完善,向量产的努力。
早在2018年,OPPO就开始了对折叠屏手机形态的探索。而在那个时候,水滴形折叠就已经与外折方案一起上马了,相比之下,其时外折方案进行得更加顺利,外观表现力强,闭合之后形态更完整,而水滴方案的结果却有点灾难性:由于当时屏幕团队对折叠屏的认知更偏向直板机,因此折叠半径更小的水滴方案屡屡带来屏幕失效的问题,同时,铰链寿命在20万次开合之后也衰减严重,且无法实现悬停功能。因为从一开始,OPPO就将铰链小型化不外露和悬停作为重要的开发目标确定了下来。

到了2019年,三星Galaxy Fold采用的U形折叠方案与华为Mate X采用的外折方案上市,OPPO铰链团队也在U形和外折两个方向上了有突破:随着屏幕失效问题的解决,U型折叠方案已经开始完善接近于量产水平,而外折也在前一年开发基础上有了一定改观,但其对外屏保护欠佳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2020年初,U形折叠方案已经演进得非常成熟了,彼时OPPO也打算以这个形态,推出与三星Galaxy Z Flip类似的竖开折叠屏手机(只是形体要大很多),几乎已经到了向屏幕供应商开屏的阶段,但又紧急叫停了——因为样机合并之后中间有很大的缝隙影响美感,屏幕折痕也解决得并不理想。此时,一直在演进的水滴方案又重回团队视野,到了2020年7月前后,Pete拍板,用这个表现力更好的方案替换掉孔雀原定的U型方案,Find N的铰链形态也就此敲定。

即使已经定版,但在此之后,孔雀项目仅仅是铰链依旧演进了超过10个版本,比如仅是为了达成将双轴中一个轴藏在屏幕下面的目标,机构设计团队就足足用了半年时间来完善验证。在这个过程中,还重新布置了弹簧的位置,解决了需要用屏幕黑边来掩盖的不足。最终我们看到这个铰链,由多达136个零件组成,与苹果未来要发布的折叠屏iPhone为同一家供应商,这个重量不过30克的铰链整体交付成本将近800元,所以折叠屏手机为什么都这么贵是有原因的。当然,OPPO现在依旧没有停止对折叠手机铰链的演进,依旧保持着2~3个技术小组不断探索不同铰链形态的未来。

我一直觉得OPPO的工程师对精密机械结构有着近乎“变态”的偏爱,从早年的N1、N3(不晓得Find N中的N是不是也有点向当年致敬),再到2018年的Find X,特别是后者对美观与工艺的苛刻追求,放到今天依旧算是智能手机行业的里程碑。而后来我才得知,Find X的机构工程师正是Find N铰链团队的首席顾问,这也算是一脉相承了,难怪有人说Find N是一款“很OPPO”的产品。
只手可握,孔雀的日常体贴

既然名为折叠屏,屏幕当然是核心,而在这个方面,OPPO Find N又再一次体现出它“很OPPO”的一面。目前主流的大屏折叠机都采用内外双屏的方案,但又有所区别,比如小米MIX Fold和三星Z Fold都采用细长比例外屏+7~8英寸内屏的方案,其外屏因为横向宽度较小用起来比较局促;华为Mate X2采用6.45英寸+8英寸的方案,但其21:9的外屏比例与普通直板手机无异,更适合日常使用,这也是华为对Mate X2极有信心的来源,而现在OPPO Find N的出现,很有可能会对Mate X2发起挑战。

“使用折叠屏手机的用户,超过60%的时间都停留在外屏上”,无论是华为还是OPPO提出这个用户调查数据,我都非常认可,因为我也差不多是这么用的。与此同时,小米MIX Fold 300多克、华为Mate X2 295克的重量都对日常使用带来不少的压力,只有三星Z Fold 270多克的重量还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所以,OPPO屏幕工程师说:“Pete在定义‘孔雀’的时候,首先定义的就是外屏尺寸,有两个标准,第一满足全键盘打字的舒适度,第二就是握持感;然后是打开屏幕之后需要是自然的横屏状态,不用让用户再将手机翻转90°才能用得顺眼”。对嘛,“手感一定要真TM好不是?”

最后我们看到Find N采用了5.49英寸的外屏,比例为18:9,其屏幕显示面积几乎与iPhone 13 mini的机身投影面积相当,机身折叠之后,就相当于将两台iPhone 13 mini叠在一起,275克的重量放在当前的大屏折叠机中实属轻量级选手,很是称手,虚拟全键盘打字毫无困难。正因为先定义了小尺寸的外屏,所以手机展开之后,我们看到了一块7.1英寸,9:8.4比例的可人“大”屏,横向分辨率略大,符合人眼对大屏幕的观看习惯。我觉得OPPO在定义Find N的屏幕支持时,还富含向女性用户市场的探索之意,尺寸、重量明显都是奔着这个用户群去的。
在预热OPPO Find N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三星电子中国DS(Device Solution)董事长杨杰送来的祝福,是的,这块柔性折叠屏是OPPO屏幕工程师与三星一起努力的结果。在这块由12层不同材质构成的屏幕下边,为了解决应力变化、折痕老化等各种问题,在3~4年的时间里,OPPO屏幕团队基本和整个行业中所有大家所熟知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开展了合作。前后制定了6版折叠预研方案。最终确认了目前Find N的屏幕方案,并选择和三星合作投产。

决定折叠屏折痕的因素很多,在前边提到的那12层结构材质中,有3~4种材质会对这个结果产生决定性因素。这次OPPO Find N采用肖特赛绚UTG柔性玻璃,这片0.03mm厚度的玻璃在长时间使用后应力变化更小,这也是折叠屏领域多个供应商最值得骄傲的合作结晶,现在也用在了OPPO Find N上;为了给屏幕提供足够的支撑,OPPO设计了一片包含特殊网格设计的不锈钢片,采用化学蚀刻工艺在钢片上实现了渐变过渡的通孔和盲孔,把刚性和柔性结构整合在了一起,在提供非折叠区域刚性支撑的同时,保证了折叠区域柔性的顺滑折叠。

最重要因素来自单面胶层。之前柔性屏使用的胶水模量(简单理解就是胶水的弹性强弱)为300KPa左右,在低应力作用之后容易出现蠕变带来屏幕变形,导致折痕的出现。OPPO Find N使用的是新型光学胶,模量仅为50KPa左右,蠕变的情况好了很多,同时改善了胶水的低温浸润性能,稳定性更好,不容量引起屏幕可靠性异常。而且OPPO屏幕工程师还充分考虑到了用户的使用场景,这款胶水能在-20℃的低温测试条件下,满足10万次折叠老化测试,极限状态下更高达20万次——要知道,现在有折叠手机在打开包装盒的时候就能见到提示:不要在过低温度下使用折叠功能,原因就在于此。

即使做了这么多努力,OPPO屏幕工程师也坦言,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他们能做到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减缓折痕的出现而非完全杜绝,只能说在屏幕长时间使用后的失能问题上解决得较好了,同时在材料方面进一步提升,让水滴折叠区域进一步减小,为机身减薄做出更大贡献。而铰链团队则说现有的水滴铰链还会进一步优化,尺寸、重量、成本等方面都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因此更多的折叠形态的产品也值得期待。
写在最后
在先后两次了解过OPPO Find N的产品前前后后的故事之后,OPPO在创新大会这样的场合推出这样一款新品就不奇怪了,市场定位、材料科学、供应链、软件交互等各个方面,它都算是屹立在行业前沿。其定价在我的意料之中,虽然OPPO嘴上没说,但明显感觉出来其对Find N还是有市场预期的。至于折叠屏手机三要素的最后一个:交互,本文没说,就留待各位自己找机会体验吧,在如何利用大小屏幕上,OPPO也是很有想法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