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人莎拉出身富裕命运坎坷,父亲是犹太裔 ,她的一生经历了被生母抛弃、少年丧父、中年2次离异的坎坷,独自一人抚养3个孩子,从摆小吃摊到成为跨国公司中国代表,3个孩子中2个亿万富翁1个外交家,她的人生是一部现实版的草根逆袭记。
莎拉的父亲是逃难到上海的犹太裔 ,生母是江苏人,原本是父亲家的保姆。莎拉刚出生,生母取得城市户口后,就同莎拉父亲离婚了。父亲坚强乐观经济条件较好,独自抚养莎拉,给了她温暖美好的童年。
可惜的是,莎拉12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尚未成年的莎拉从此失去庇佑,饱受生活的磨难,莎拉很早就结婚,试图在婚姻里找依靠,但她的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以失败告终,唯独留下了3个孩子。
莎拉在上海铜厂做苦力养活自己和3个孩子,很难的时候她格外想念自己的父亲和他一生的遗憾——没有活着回到家乡以色列。1992年中国以色列建交,莎拉递交了回以色列的申请。
莎拉在回以色列之前,和所有中国母亲一样十分爱孩子宠孩子,恨不得给孩子解决一切,吃喝拉撒全部包办。莎拉回到以色列之后,还保持着这样的家庭模式,她和孩子们都觉得理所当然如此。
为了生计,她在路边支了个春卷摊,自己一个人做所有的活,孩子们只要去上学就可以了,放了学还要她照顾所有生活琐事。有一天,一个邻居当着孩子的面斥责:不要把中国落后的教育方式带到这里来。他们有手有脚什么都不干,觉得理所应当吃白食,现在就开始成为废物。
莎拉和孩子们都很难堪,莎拉想安慰孩子们,自己很乐意照顾他们。没想到孩子们比她想得开,老大首先就表示,邻居说的有一定道理,自己可以做一些事。
老大开始跟莎拉做春卷,收拾家务照顾弟妹。弟妹在他的带动下,也学着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莎拉轻松了很多。弟妹3人还主动将莎拉做的春卷带到学校去卖给老师和同学,帮莎拉赚钱。
莎拉心里又欣慰又难受,欣慰的是孩子们都懂事了很多,难受的是,孩子们太不容易了,小小年纪就要承担生活的重担。但孩子们挺高兴的,每天放学后赚到了钱都很兴奋地交给莎拉。
他们还告诉莎拉,因为自己在家主动做家务,还能赚钱,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他们印象扭转了,真正地和他们打成一片了。
莎拉和犹太邻居们交谈多了才知道,犹太民族多灾多难,看重生存能力、生存智慧,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应以对孩子终身受益为目标,首先就是培育他活下去的能力与生存的智慧,不娇惯,狠心一点才是爱。
犹太家庭的孩子,很小就要做家务,学会经营家庭体谅父母的不易,学习生活技能,学习经商思维,“要花钱,自己挣”,鼓励孩子通过做家务赚钱,通过双手和智慧获得想要的东西。
莎拉反思自己,确实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借鉴犹太家庭的教育经验,在自己家里推行了几点改变:
1.“有偿生活机制”
衣食住行不再对孩子们实行一切免费,洗衣做饭等孩子们可以学会的家务活,实行收费制,鼓励自己动手做,尽早实现自立,对家人和其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
2.赚钱是值得肯定的事
莎拉将春卷以成本价给孩子们,他们可以加价售卖,赚的钱都归自己,自由支配,有赚钱的意识和能力是他们将来社会生存必须的一课。
3. 撤退一步 学会放手
莎拉过去包办一切,唯恐自己有想不到做不到的地方,但发现邻居们都很放松,管得比较少,培养的孩子反而更勇敢开朗。不再包办一切,而是把决定权和行动权交给孩子,只做好参谋的角色。这样的孩子,有主见,承受力也更强。
孩子们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家庭模式,并且乐在其中,在赚钱上的表现出人意料:老二学会了批发,单价利润低但量大,利润提升;老大借助中国文化的噱头,办展览、演讲收门票;老三做中西合璧的点心茶水很受欢迎。他们做这些没有影响学习,反而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从书中学习更多的智慧。
后来,三个孩子都大学毕业,事业有成:老大做了一家贸易公司,老二先经商后担任以色列劳工部官员,两个儿子在不到30岁的时候都实现了身家过亿。老三则成为一个外交家。
莎拉后来做过很多工作,又回上海担任一家以色列驻中国公司首席代表。看到中国家长依然对孩子无限溺爱,忧虑不已。这看似是深爱孩子,实际上也是一种偷懒和不负责任。对比两种教育方式,她觉得中国家长应该学学犹太家长的一些教育智慧。
莎拉将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全部写进了《特别狠心特别爱》一书中,融合了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的教育智慧,提出父母对儿女的爱,应以儿女终生受益为目标,创造性提出“把零用钱还给孩子”“为孩子开设个人账户”“有偿生活”“一边旅游一边赚钱”等培养方法,吸收犹太民族教育的精髓,引导正确培育孩子,学会生存和承担,养成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自立自强,同时获得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