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2月2日,德国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正式向苏军宣布投降。此时,距离他晋升为元帅,才过去3天。德军30万精锐,就此灰飞烟灭。

除此之外,德国第4、罗马尼亚第3、第4、意大利第8集团军,也同样被歼灭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德军在这场战役里,共损失了150万人!占到苏德战场总兵力25%
德军虽然大败,仍有可能反杀尽管遭遇惨败。但是在1943年初,德国仍然拥有巨大优势,具备逆风翻盘可能!首先,乌克兰东部人口稠密区,还在德军手中。这让苏联的兵力捉襟见肘,除去熟练技术工人,后方已无可征召适龄男子。

苏军步兵和坦克与德军交换比为——步兵4.5比1,坦克7比1,德军只要采用“机动防御”策略,哪怕场场都打败仗,最后也是对手油尽灯枯,血先被放干。
德国的战争潜力其次,“普罗耶什蒂油田”也在德军手中,这是欧洲两大油田之一,每月至少能给德军提供13万吨原油。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1943年2月18日,戈培尔发表《论总体战》演说,使德国进入总动员状态,双休变成单休,提升各种装备产量,并且加大了征召范围和人数。这就意味着,原先德国要大规模爆兵,决一死战了。

理论上看,德国坐拥三大优势,随时都能逆风翻盘。但现实中,德军从1943年开始,就越来越不行了——先是在10月份的“库尔斯克会战”,损失了50多万人、1500多辆坦克、5200门火炮和1000多架战机,却没有达成任何战役目的。

1944年,更是被苏军打得丢盔弃甲,一路向西败退。到了1945年,红旗已经飘扬在国会大厦上空了。
苏联开始爆兵手握三大优势,德军却兵败如山倒,同样是因为三个原因:第一,在库尔斯克战役后,苏联总兵力下降到了600万,暂时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量苏联年轻女性,加入了军队。

她们被派往野战医院、内务部队(蓝帽子小姐姐),城市防空军,通信后勤部队(架电线,开卡车等)。高学历女生,还被补充进入空军,担任地勤甚至飞行员。她们替换掉原来岗位上男性士兵,让他们补充进野战军团。
这些措施,让苏军在短时间内就恢复了进攻能力,并发动了“第聂伯河战役”,以阵亡50万人的代价,收复了乌东人口稠密区,从此再无人力资源危机。苏联开启爆兵模式后,连续发动10次“斯大林突击”,一口气将战线,反推回到对手境内。
摧毁纳粹的工业链
第二,从1943年开始,盟军开始对鲁尔、莱茵兰以及萨尔工业区,进行战略轰炸。这3个地方有将近6000家工厂,占到了德国工业生产能力的90%,可以说是心脏地带。
除了进行地毯式轰炸,“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西里·列昂惕夫还对德军工业链进行了详细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只要摧毁一个节点——轴承厂,就能打断整个工业链。
因为几乎所有机械装置,都离不开轴承,比如制造一辆“虎式坦克”就需要597个轴承,“斯图卡俯冲轰炸机”需要近1000个轴承,更精密的U型潜艇,则需要1800多个轴承,可以说,没有这个小玩意,所有大型装置都将趴窝。

德军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把绝大部分轴承厂,安置在了施魏因富特。于是盟军在1943年8月17日,出动150架“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对其进行覆盖式打击,10月14日,340架战机,再次光临这座小城,将所有轴承厂夷为平地。
施魏因富特被摧毁后,德军重型装备产量就大幅减少。前线损坏的重型装备也修复缓慢。这让德军战斗力直线下降。
拖拖拉拉的总动员第三点,就是希特勒自己的原因。虽然在1943年2月,就宣布了总动员,但是在希特勒干预下,进展非常缓慢,德军总部想从工厂里征召12万名士兵,补充前线缺口,却遭到了军备部长施佩尔强烈反对,他认为技工是宝贵资源,不能上战场。

在希特勒阻拦下,征兵官只带走了9000多工人,这点人送到前线,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实际上,德军大规模征召普通人参军,已经是1944年10月了,此时苏军早就推进到了东欧,美军也在诺曼底登陆3个多月了。
除此之外,在希特勒纵容下,戈林大肆扩充空军,总兵力一度达到125万人!许多中队,飞机都打没了,还保留了地勤人员。为了巩固自己实力,戈林拒绝将空闲人员交给陆军,专门组建了“空军陆战队”,他们缺乏陆战经验,被苏军打得满地找牙,白白消耗大量人力和资源。
资源调配严重失衡由于德国军工生产,是几个工业巨头控制的,刚开始,他们不肯让普通工厂参与进来,直到1944年才开始生产“追猎者”,这种简单实用的反坦克战车。

“追猎者”最大优点就是,随便一个机械厂都能生产,而之前广泛使用的“3号突击炮”制造难度高,只有两个大型工厂可以生产。如果“追猎者”提前两年生产,德军手里就多了一万辆突击炮,苏军的坦克集群冲锋,将会非常危险。

正因为资源的错配,和拖拖拉拉的“总动员”,再加上人心的向背,罪恶的纳粹就此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