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出演《狂飙》,张译和张颂文的口碑,为何如此大的反差?

港影记忆 2023-12-24 15:25:04

“刀在手,杀陈狗!”

电影《三大队》的宣传现场,陈思诚主动提起自己的黑梗,甚至还给一旁的张译科普。

这波“我黑我自己”的操作给陈思诚拉来不少好感,也给他监制的《三大队》带来了热度。

懂营销,会抓热点,能把大数据转化成真金白银的票房,陈思诚的商业头脑没得说。

不仅如此,陈思诚也是调教演员的好手,什么类型的演员到他手里都能变得光彩夺目有料。

像《误杀》的肖央,《消失的她》的朱一龙和文咏珊,都是颠覆以往形象,成为全片最吸引人的“戏眼”。

《三大队》里的戏眼,无疑是饰演三大队队长程兵的张译。

算起来,这已经是张译今年的第7部作品(包含电视剧),单是近两个月就有3部主演的电影上映。

从数量上看,今年算得上张译最辉煌的一年。

但与巅峰伴随而来的,却是张译前所未有的口碑低谷。

从年初的《狂飙》开始,因为与剧组的矛盾风波让他开始陷入争议。

前段时间旅游时因为不和游客合影,被质疑“耍大牌”。

甚至连安身立命的演技,也开始遭到诟病。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出演《狂飙》的张颂文。

在此之前,张颂文属于演技再好却始终红不起来的那一类演员。

如今凭借高启强这一角色老树开花,成为深受大众喜欢的“小熊老师”。

如今一年过去,张颂文依旧口碑不倒,前不久还拿到年度最具实力男演员的荣誉。

不过一年光景,《狂飙》的这两位主演在口碑上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点原因。

一,表演的分寸感。

虽然都是靠着演技打响名声,但俩人在表演上走的不是一个路数。

张译不是科班出身,但靠着在剧团的摸爬滚打,摸索出一条“张译特色”的表演体系。

张译非常善于借助一些小技巧,强化角色身上的某种“标签”。

《满江红》中的何总管手不离扇,看似装饰的扇子其实强调着何总管衣冠禽兽的本性。

《无价之宝》中石振邦那身肥大的西装,让整个人显得特别滑稽,又洋溢着一种小人物的乐天精神。

就像古人写诗讲究“借物言情”,

这些小道具就是张译的言情之物,是打动观众的秘密武器。

这样的处理没有问题,很多时候都能成为表演的加分项。

但使用不当,也会成为割伤自己的双面刃。

比如《狂飙》中安欣在大年三十给高启强送饭的那场戏。

手里端着饭盒,嘴里叼着筷子,张译给安欣设计的这个动作,表面上看丰富了人物的层次感。

但仔细想想这个动作并不合情理。

明明饭盒上还可以拿,偏偏要用牙咬着,对这个动作的强调难免有些“失真”。

再比如张译在口音上的设计。

在《狂飙》中,作为东北人的张译却操着一口并不熟练的南方普通话,引发了不少观众的质疑。

其实张译的台词功底有目共睹,大可不必专门在口音上做改变。

但为了贴合角色的生活环境去做这种设计,反而流失了自身在台词表达上的魅力。

与张译不同,张颂文是个十足的体验派。

他必须亲自体验角色所处的生活环境,主打一个“真听真看真感受”。

演《狂飙》时张颂文第一时间混入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大爷大妈们聊天,让自己融入其中。

他还在菜市场找到一家卖水产品的摊位,观察他们怎么卖货,怎么和顾客交流,一待就是一整天。

比如剧中高启强在鱼缸里撩水洗手,洗完后用袖子抹一下脸的动作,正是来自水产品摊主的真实反应。

但张颂文的表演完全没有设计吗?

也会有。

张颂文说有一场高启强见领导的戏,他在擦玻璃的时候露出手腕上的银链。

这个细节其实是对高启强的一个警醒,之后正式场合就再也没有过这种装扮。

还有高启强和唐小虎的一场戏,高启强劝唐小虎多喝点“汤水”。

“汤水”这个词只有广东人常用,也在无形中强调着高启强的地域身份。

这些都是张颂文的设计,但这些设计好就好在没有喧宾夺主,甚至很容易让人忽略掉。

这种不让人轻易察觉的小细节处理,正是表演所需要的分寸感。

其实在《三大队》里,张译也有类似的精妙处理。

在看到被强奸杀害的小女孩时,张译饰演的程兵把女孩的裙子往下扯了扯,遮住她的大腿。

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传达着这个刑警队长的柔软与善良。

记得从书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

艺术是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而非现象的罗列与堆砌的真实。

其实表演艺术也是如此,好的表演是对人性本质的把握,而不只是简单的设计堆砌。

让角色的表达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才算真正把握住了表演的分寸感。

二,被同质化角色“内耗”。

2020年,孙俪在接受采访时说。

演员饰演同质化的角色,哪怕演得再好,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观众出戏。

话虽然这么说,但从《甄嬛传》开始,孙俪也演了不少事业型女性的角色,走入“同质化”的死胡同。

演技再好的演员,也架不住同质化角色对自身表演的消耗。

张译在今年也遇到了这个问题。

比如刚看到《狂飙》里的安欣时,大多数观众对于张译的表演还是非常服气的。

年轻时的热情青涩,人到中年后的老练沉稳,张译把安欣不同时期的状态拿捏得非常到位。

但到了《他是谁》里,张译饰演的卫国平在某些时刻似乎“安欣附体”。

眼神上的表达,语气上的轻重缓急,再加上人物性格的执拗劲和责任感,总让人把卫国平和安欣联系到一起。

两部剧在播出时间上几乎是前后脚,再加上这两年张译出演了不少警察角色。

因此网上就开始出现这样一种风评。

老是看张译演警察,看得实在是审美疲劳了。

客观来说,这不仅是张译的问题,剧本本身对于警察形象的展现本来就不够多面化。

你会发现,这些作品中的警察形象上其实大同小异,留给演员的发挥空间实在不大。

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重复同类型的表演,对于像张译这样的演员而言是巨大的“内耗”。

再看张颂文,在《狂飙》之后陆续也有三部电影上映。

虽说作品也不少,但并没有引发什么争议。

究其原因,张颂文在这几部电影中都是配角,原本就不会给大众造成太深刻的印象。

最重要的是,他饰演的三个角色无论是形象还是性格完全不同。

《不止不休》里饰演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牌记者。

《第八个嫌疑人》里饰演一个中途殉职的警察。

《志愿军:雄兵出击》里饰演新中国著名外交官伍修权。

归根到底,张颂文成功在了“去同质化”。

他在《狂飙》后没有出演任何能让人联想到高启强的角色。

在他看来,高启强的故事已经画上了句号,短时间内自己不想再重复类似的角色。

所以张颂文后面接拍的作品也是在有意尝试各种类型的角色。

像谍战题材《孤舟》里的特务站站长,古装探案题材《清明上河图密码》里的正义讼师,都是非常新鲜的尝试。

三,不同的处世态度。

有人说,张译是圈里少有的文笔极好的”知识分子型“演员。

出过书,开过专栏,生动又幽默的文笔得到一众网友的好评。

就连随手写的影评,简短的几句话也足以见到文字表达的简练精妙。

从张译身上,瞥见了当今演艺圈艺人难得一见的“风骨”。

就像张译说的,他不喜欢锦上添花的热闹,因为那种繁华热闹来得快,去得也快。

他自认为只能做演员却当不了明星,因为自己本身不够厚,经不起各种娱乐性的消费。

所以面对《狂飙》的火爆和争议,面对拒绝合影的争议,张译选择隐忍不发,不愿让自己暴露在媒体的焦点下。

还有在《三大队》路演现场,有人希望主演们一起跳最近很火的“科目三”,张译选择了婉拒。

他说更希望能和观众们好好聊聊这部电影,至于跳舞可以闲暇的时间再玩。

此言论一出,在网上也得到了无数网友力挺。

但在某些情况下,张译这种“人间清醒”的处世态度,就会被一些人曲解成另一种意思。

相比之下,张颂文面对娱乐圈的人情世故和大众消费,也有一套独特的处世态度。

在很多公开活动场合,张颂文把姿态放得很低。

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一次红毯上,张颂文看到关锦鹏导演上台阶不太方便,过去搀着他一步步走上去。

这种做法,无疑为张颂文博得了圈内人的好口碑。

面对喜欢自己的大众粉丝,张颂文也从来不会吝啬与他们分享生活,和他们聊聊家常。

翻看张颂文社交平台的每一条动态,他和网友交流的语气就像是和朋友聊家常一般,让人倍感亲切。

一个是保持理性远离喧嚣,一个是尊重感性亲近生活。

两种处世态度都值得赞赏,但在这个互联网为王的时代,张译的态度更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造成自身名誉的损害。

对于目前的张译来说,他需要一个让大众重新认识、口碑反转的机会。

这个破局的机会或许就在《三大队》。

从目前观众的反馈来看,对于张译在片中饰演的角色还是非常认可。

张译饰演的程兵兼具警察、囚犯、侦探三重身份,在身份和情感的复杂性上有了更大的表演空间。

特别是后半段,张译的表演真的做到了返璞归真,以真实的情感代替了技巧的表达。

可以看到,张译的演技并不存在退化或刻板一说。

只是因为看多了张译的同类型角色,失去了之前的那种新鲜感。

如今张译所需要的,是角色选择的多元化和表演细节上的进一步打磨。

至于网上的各种流言非议,在张译看来根本不算个事。

就像张译说的,观众和专业人士提出的有价值的意见,必须虚心接受改正。

至于其他的闲言碎语,爱咋咋地吧。(撰文:皮皮虾)

2 阅读:533
评论列表
  • 2023-12-25 07:14

    张颂文的剧中角色贴近生活,真实。他的表演让观众感觉不是在看影视,而是观众本人就在那个环境里。

  • 2023-12-24 20:27

    看了《狂飙》原著,感觉高启强就是写给贾冰演的,我好像看见了贾冰,可惜他不可能演主演。张颂文应演公安角色。反正我觉的演员大没选好。

港影记忆

简介:分享经典香港电影,推荐那些年全民回忆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