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安庆城,半部近代史。
这座安徽名城,既有北方的豪迈大气,也有南方的山清秀美。
其文明印记,可追溯至3200年前皖国旧地。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
公元1147年,南宋朝廷取"平安吉庆"之意,在此设置安庆军,使"安庆"二字犹如江中磐石,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了800多年。
明永乐年间,每年过境2万余艘的漕运船队,均从安庆经过。
清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建省,安庆成为安徽第一任省会,十二座城门日夜不停的吞吐着盐、茶、棉、米等货物。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座军事重镇,竟孕育出婉转动听的黄梅戏——据《怀宁县志》记载,道光年间,境内戏班已达47个,田间地头的采茶调经长江水道传唱四方。
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机动轮船在此诞生。
当1908年,长江轮船的汽笛声穿透晨雾,这座将军事与文艺、传统与现代熔于一炉的城市,已然谱写出半部长江文明史。
正如桐城派大家姚鼐所述:"皖江形胜,文武之道,皆在安庆一城烟雨中。"
由于安庆位于武汉和南京之间,自古就被誉为“万里长江封此喉,吴楚分界第一州”。
1938年5月28日,日军大本营为夺取这个战略要地,专门下达了大陆令第101号作战令。让最精锐的第6师团和日军水江舰队,从水陆两面夹击安庆。
至此,“安庆攻略战”全面打响,这个繁华富庶的文化之邦、鱼米之乡,顿时遍地狼烟,陷入了空前的浩劫之中。
那时安庆会是什么样?让我们通过日军拍摄的照片,看看1938年,安庆沦陷前后的风貌!
△安庆郊外的一座土地庙,青砖白墙,古朴典雅,由日军侦察兵拍摄。
△日军的辎重联队,正在穿过安庆郊外的村庄,所到之处,尘土飞扬,打破了往昔的静谧与安详。
△皖河的一条支流,日军的弹药车正从桥上通过,几名日军在桥头警戒。
△在马窝子登陆的日军,他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向安庆城发起突袭。
△1938年6月12日,安庆陷落。进城的日军背着防毒面具,手里还拎着抢来的鸟笼,大摇大摆的走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安庆城墙,始建于南宋时期,最早只是夯土结构,经过800多年修建,清末升级为大青砖墙!
周长6.7公里,高6米,雄伟坚固,是安徽历史上著名的防御建筑。
△八卦门,两侧商铺大门洞开,街道上也空无一人。
△倒扒狮上的日军,这是一条有700多年的老街,最早的名字不详。
明代刘尚志在此建造黄门牌坊,才改名为倒扒狮街。
太平天国时英王李秀成的府邸,就建在倒扒狮街,可见此地之繁华。
△安庆北门附近的抗日标语
△龙狮桥附近的日军,正装模作样的清理废墟。那个时候,这里还是郊区,如今已是繁华的闹市区。
△安庆城隍庙的集市,两名日军正在查看筐里的咸鱼,周围的百姓都冷眼旁观,远远避开。
△大王庙街上的商铺,连招牌都摘了下来,显得萧瑟而落寞。
△康熙河上的日军巡逻队,这是一条康熙年间挖成的人工运河,后来由于久未疏浚而堵塞。
2012年改造治理后,已经成为漂亮的景观河。
△迎江寺前的日军,这座寺庙始建于北宋,明代重新修缮。
由于当地曾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
因此迎江寺就建在城东大江之畔,寺内还有一个3吨重的大铁锚!
△振风塔,始建于明代,七层八面,高耸入云,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至今仍是安庆第一地标。
△振风塔最早的名字是“迎江寺塔”,后来为了彰显安庆文脉昌盛,取“振作文风,聚集文气”之意,改名为“振风塔”!
△日军占领下的登云坡小学,若干年后,这里将成为当地著名的“人民路小学”!
这些泛黄的老照片,都是安庆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起伏,也记录了安庆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